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追問:“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底數到底是多少?”

“隱性債務摸底的問題,現在還在進一步摸清底數,到底是多少?”,熊群力說,“昨天手機報已經向社會播報說全國地方債務17萬億,加上中央債務接近30萬億,那麼隱性債務有沒有底數,在中央特別強調金融風險防控的情況下,可能得有一些說法。所以,儘快要有一個基本底數,向人大有一個報告”。

翁孟勇表示,三個報告都不同程度提到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問題。“我認為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要真正引起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不是今年第一年講的,講了幾年,但是我覺得沒有真正引起重視,總是好像處在一個糾結狀態,既感覺是問題,又感覺到還沒有什麼其他更好的手段來處理解決好這個問題。前不久我到一個東部的經濟發達省份出差,順便聊到了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問題,我發現就這個省的情況是非常嚴峻的。”

翁孟勇認為,“隱性債務的根子都姓‘公’,都是政府這隻無形之手推波助瀾。當然,引發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當然也包括跟我們的整個制度建設、相關的改革沒有到位有關係。怎麼把後門關住,開好前門,這個問題不能疏忽了。我個人認為,隱性債務的底數是可以摸清的,也必須應該摸清的,關鍵是我們是不是下決心”。

馮忠華、蔡昉等委員則關注到了PPP模式存在的問題。

“當前地方政府還存在衝動,還在沿著既有的粗放的發展方式,繼續擴大地方政府債務的負擔,很多城市還在無序的擴張,還在靠投資拉動、靠招商引資來推動城市的發展,這無形當中既造成了債務的增加,也影響了城市建設和土地利用的效率,一方面城市大量的低效用地沒有有效開發利用,一方面又不斷的擴攤子,造成大量的基礎建設上的債務”,馮忠華分析說,由於中央對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的管控,地方又在採取各種方式變相舉債,有些沒有納入到地方隱性債務的統計範疇。

馮忠華舉例說,比如當前大家廣泛使用的PPP的模式,PPP模式本身是對有穩定回報預期的項目,通過公司合營、合作來解決當前建設資金緊缺的問題,應該是沒有風險的,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把一些沒有長期穩定回報預期的項目同樣以PPP項目進行包裝建設。“今年兩會期間,我在參加海南代表團審議的時候,海南代表提出當前各地正在推廣的市政綜合管廊的建設,很多是以PPP方式在推動,他們認為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市政綜合管廊的投資是巨大的,一公里有1億元上下的投資,但是回報是極其小的,而且市場前景也並不是很明朗,很多部門不願意進入市政管廊,更不願意付費,這樣的話,將來這些PPP的方式合作帶來的資金壓力可能又會轉化成政府的隱性債務”。

蔡昉也表示,PPP的方式其實是一個兩難,“這是一個好方式,但是如果拿它來為你所用,變成了變相舉債的方式,就等於是在錯誤的方向上騎了一匹好馬,走得更快,效率更高,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危害更大。所以,我

建議審計部門在這方面作出重點審計,幫助解決問題,杜絕這種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