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花20万买假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什么类似骗局会频繁发生?

这城市那么空氵

网友一家花20万买所谓的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用“人傻钱多”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社会上屡屡发生这种用巨资来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骗局,根源还是贪婪和无知。

我想这个网友花了20万买了个假的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家一定没有人上过大学,根本不懂大学录取的程序和规则。要知道,现在的大学录取程序都是按照国家教育法规严格执行的,不存在所谓的“预定重点大学内部指标”一说,这都是行骗之人为了说服不知情的人编造的说辞,稍微去政府部门一咨询就可以识破。但为什么总是有人上当受骗呢?我只能说这是那些想上大学但成绩又不行的人贪婪和无知心理在作怪。

这家网友如果不贪婪,根据自己的考试分数要么上一个专科要么补习一年好好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也就不会花20万买一个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了。以为靠钱就可以摆平所有的事,想的真是太天真了,谁贪婪谁就要付出代价。网友一家花费20万打了水漂,结果什么大学都上不了,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同样,行骗的人迟早也会被绳之以法的。

想要考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唯一的方法就是你的分数达到标准,达不到标准哪怕你再有钱也无济于事,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有什么资格上重点大学,连这都能轻易的上当受骗,也难怪学习成绩那么差了。看来,不怪人家行骗的,要怪只能怪网友一家太贪婪太无知了。


Sir聊HR


骗子本身说得很明白:普通人因为相信阴谋论,相信“权钱交易”、“官场黑幕”,所以才会上当。

这对父子俩,不相信公平和公正,不相信规则,也没有常识。

比如说,高考三百多分,只能上本科;四百多分,有希望上二本;五百多分,才能竞争上重点大学。你比所谓的重点大学,至少低了200分的高考分数,然后想着,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能上重点大学?这对那些认真备考的学生,对那些在衡水中学头悬梁、锥刺股的学生,该有多么不公平?

如果真是随便扔20万,就能达到加分200分的效果,上到好大学,我相信父母们一定愿意啊,何必让孩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而且,靠给钱就能上的重点大学,还有多少价值?

(衡水中学的毕业生晒出她一年做的练习卷)


为什么让人很难同情这样的父子?原因之一,是因为其严重缺乏常识。分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今的录取,学历证明,都是联网的,很轻易就能在网上查到,包括原来所在的中学和当地的教育网上,都会有各种信息,他们难道也不去核对一下?再说了,一般的中学里,如果有学生被某重点大学录取,都会上红榜、或者相关的招贴、作为校方的宣传。

原因之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扭曲。这位父亲,不是骗子找上门的,而是他主动去找骗子的,总想通过“走后门”“拉关系”办成事情,完全不相信这世上有公正和正义,也不相信实力。即便被骗了,给人的感觉,也是“黑吃黑”。你既信歪门邪道,歪门邪道就会找上门。


(衡水中学)


但是,为什么中国人里这么“老练”,一想到“社会”,想到的就是要学会搞关系,走后门?这些观念,在中国的民间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的。

原因在于它们就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情况下,搞关系、走后门确实就是管用。这样的事例,我们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比比皆是。在生活中,从考驾照,到住院,到小孩升学,确实,很多人都是靠送红包来解决的;甚至还认为“不送红包就没办法解决”。

虽然社会并非总是如此“黑暗”,有些也只是偏见,但有这样的案例,就容易滋生各种不正之风。

一般来说,高考制度,已算是比较接近公平公正的一项制度了;基本上靠分数来说话的。尤其在最好的那批学校里,录取是比较透明的。像这对父子这样,你不讲规则,规则也不会保护你;他被骗的钱,被耽误的录取,只能算他自己咎由自取了。


侯虹斌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骗子之所以还能骗到人,是因为这个社会太看重学历,而忽略了真正的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跟考上专科的孩子,绝对不仅仅是学历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考试能力、心理素质、综合协调能力的区别。家长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帮孩子买个学位就能把孩子摆在和别人一样的起跑线上,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能力和发展平台不匹配,也很难发挥出预期的名校效应。

媒体宣传的重点应该从学历转移到能力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讲着这样的故事:“某某山村的小明是留守儿童,跟着捡破烂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天走几里山路去上学,问他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他说:‘想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故事发出来之后,就会有一大帮网民争相评论:“啊,真是个争气的孩子!”,于是小明成为一个励志对象,家长们纷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

说得好像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能过好这一生一样。这种宣传导向让大家理所当然地以为:“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甚至有可能误导大家:“考上一所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考上一所好大学充其量只能算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经历,真正的学习目的是掌握一种技能!

你可以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而去学习数学,你可以为了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而去学习语文,你也可以为了讲一口流利的口语而去学习英语,但一定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让你提高自己。

答主真心希望,以后媒体采访山区勤奋的小明:“你为什么如此努力学习?”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知识,变得更聪明,能做更多事。”

当然,学历也是重要的,毕竟学历能够大概率地体现能力,但不是绝对地体现能力。

当全社会都把注意力放在能力上,不再一味迷信学历的时候,以学历为标的的行骗就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了。

加强常识科普

在法治社会,心存侥幸想要用钱换分数是完全不可能的。近年来上当受骗的人非常多。我觉得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该把这些套路全部整理出来,让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接触到,由此断了侥幸的念头。

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浮力麻麻

这是漠视社会规则付出的沉重代价。

尽管应试教育的训练和选拔是残酷的,但也绝不能否认高考是目前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尽管高考选拔也是不完美的,比如存在区域性的差别,但是你通过刻苦努力获得的高分是会被高考这个选拔系统认可的,它不论你的出身,不论你的身高相貌,不论是不是会拍马屁,只要你在你的区域能领先别人,你就能比别人考上更好的大学。

这样的选拔规则,不值得敬畏吗?

还能找到比这更公平的方式吗?

题中所说的这位考生的父亲,从表面来说是爱子心切,会让人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但是从本质来说,他是一个规则的破坏者,试图用金钱来突破这个本来相对最公平的选拔规则。这实际上是把社会上的“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带进了高考选拔系统。

而骗子正好掌握和利用了这一类的人心理阴暗面,因此频频得手。

试想,如果这种金钱收买的方式可以得逞和普及,天下学子刻苦攻读还有什么价值?我们的价值判断系统就会崩溃,而得益的绝不是普通百姓。你考300多分花20万元,别人考200多分花200万元,究竟谁是最终的得益者?

信用社会的标志是,每一个公民都敬畏社会运行的规则,既受到规则的限制,也收获规则带来的保护。考不好,再来,你能考得好了,你会在规则保护下达到你的理想。

从高考再拓展开来,大学不是人生唯一出路,你在一个单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升职加薪,这也是应该有的规则。假设你的同事比你懒惰,却因为金钱和关系,比你升值加薪还要快,你对这样的潜规则会有什么看法?

当题中这位父亲试图以破坏规则的方式,让自己的儿子获益时,有没有想到其实他正把自己置于破坏规则的受害者的位置?骗子本身就是规则的破坏者,是信用社会应该打击的渣滓。

规则一旦被破坏,最终人人都是受害者。这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教训。

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父亲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既是破坏规则的受害者,更是破坏规则的提倡者和参与者。


麻辣一加一

侥幸心理的结果。

这些年来,这类事情屡见不鲜,经常看到有人花钱买指标,然后被骗了的各种新闻。新闻中的内容还是2013年的,即便这两年,依然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多方面。

第一,侥幸心理

高考可以说是国内最公平的考试之一了,在这个成绩决定一切的考试过程,用分数来进行衡量,可以说是尽可能的减少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否则的话,要是考虑各种其他因素,那么那些缺乏资源的人,估计会面临更加悲惨的状况。

因此,在高考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按照分数来进行的,而题目中的父子却妄图改变这种公平,在考了300多分的状况下,竟然妄图花钱去越过这个层次去读重点大学,这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第二,客观的社会诱惑

尽管我们必须批评这个受骗者本身的侥幸心理,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社会,的确还存在着种种例外。

比如有的人明明学习很糟糕,但是却可以进入很好的大学,一打听,哦,比如走了特殊通道,诸如自主招生等途径。自主招生给这个成绩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提供了一种辅助过程,避免那些有能力的人被埋没,但是既然是规则,必然存在漏洞,比如自主招生的人本身参差不齐,甚至还会出现以权谋私,比如之前人民大学的招生办主任

2006年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可以想象,这期间,多少不合格的人走了捷径,甚至是违规进入了人大这种顶级学府。人大尚且如此,那些更不如它的学校,可想而知。


当然了,更深层次的说,不同等级学校,待遇差别太大,也是让这位父亲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当前就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很多用人单位潜在的规则直接要求很好的学校,甚至是默认985这种行为依然存在,也是促使很多人拼命报考好学校的重要原因。


李雷博士

特地看了这一方面的新闻,觉得这就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固然令人不齿,但是被害人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也并不值得人同情。

我前几年曾办理过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因为邻里纠纷将对方打成轻伤,被公安机关羁押。被告人的父亲就找到我,要我为他的儿子辩护。我分析案情后,就告诉被告人的父亲:我们尽力,争取将你的儿子判个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被告人的父亲不相信,不知道是听信哪一个人说的话了:只要花钱,就能把他的儿子尽快地放出来。于是被告人的父亲就交给对方5万元钱。结果可想而知,交了钱之后,再也见不到对方的踪影了。

被告人的父亲方知上当,要告对方,但是连对方姓氏名谁都不知道!也只有自认倒霉了。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之所以骗子能够屡屡得手,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当事人的贪欲心理造成的。

有些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就能够办到一切。对于什么事情都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而是相信什么潜规则啊,走歪门邪道。

这些人之所以被骗,他们不是傻,而是因为他们太精明了。

二、骗子们的诈骗伎俩造成的。

这类案件,其实骗子们的手段并不高明。但是为什么他还能够屡屡得手呢?就是因为这些骗子掌握了人们的心理,说一些花言巧语,让人们信以为真。所以骗子的诈骗伎俩是高超的,虽然手法非常普通,但是却能够请君入瓮。

总之,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劳而获就要想上大学,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占便宜是上当的后门,要想不被骗,就不要贪图小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