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在內蒙古草原,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帳房、有家、有父母,有偉大而永恆的愛。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因為災害、饑荒、疾病等原因,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一些被政府收養的孩子面臨著死亡威脅。為使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存活下來,並使他們有個溫暖的家庭健康成長,國家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內蒙古,這些孩子也因此投入了草原母親溫暖的懷抱。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孩子都成了六七十歲的老人,成了蒙古族人,但他們卻與蒙古族沒有血緣關係,與收養他們的蒙古族父母一起在草原上築起了一座座跨地域、跨民族的人類永恆之愛的豐碑。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孤兒有3000人,他們在當時就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家的孩子”。代表內蒙古人民接受這批孩子的是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他說,這是“國家的責任”,我們“接一個壯一個”是對國家的承諾。草原人民願意主動擔起這份責任,“把孩子送到內蒙古草原,送給牧民,牧民很喜歡孩子,不管誰家的孩子都喜歡”。

如此,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內蒙古開始緊急部署,從接運、安置、吃住到照料、醫療等等都做了在細緻入微的安排,為的就是迎接三千孤兒順利來到草原的懷抱。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然而,很不幸的是,首批送來的孤兒中有一個不幸去世了,原因是剛到草原來的孩子體質特別虛弱,再加上水土不服,一到牧民家裡就喝奶吃肉,身體不適應。內蒙古為此迅速調整接收方案,決定將身體不好的孩子先放在保育院休養、治癒,等孩子健康並完全適應環境,變得強壯了再交給牧民;對極少數殘疾孤兒,決定先放到幼兒園指定專人撫養。

草原由此向三千失去父母的孩子打開了愛的通道,讓這些孩子有了“媽媽的懷抱”。聽到消息,當時的牧民們,紛紛騎著馬,趕著勒勒車,來到育兒院申請領養孤兒,有的牧民甚至一下子領養了五六個孩子。牧民們對待孤兒們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一般,教他們打獵、騎馬、講蒙古語、讀書和寫字,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都貴瑪,女,蒙古族,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便是其中的一位。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孩子們到來的時候,都貴瑪只有19歲,當時,她在被招進四子王旗保健站,面對一群咿呀學語的孩子,這個未婚姑娘從餵飯、把尿做起,憑藉堅強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溫暖了每一個幼小的心靈。整日忙得焦頭爛額,她沒有一句怨言;看著同齡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而自己卻滿身奶漬尿漬,她只是淡淡一笑;有孩子生病了,她深夜獨自騎馬冒著凜冽的寒風和被草原餓狼圍堵的危險,奔波幾十裡去找醫生……做飯、洗衣、煮牛奶、教蒙語、和孩子們一起玩、哄孩子們入睡……在她的精心呵護下,28個孩子在艱難的歲月裡全部活了下來。

在都貴瑪的記憶裡,有這樣一個個小小的細節,但卻足以讓我們淚流滿面:有一天,有位叫呼和的小不點突然流著鼻涕跑過來,抱住都貴瑪的腿叫她“媽媽”。都貴瑪被這突如其來的“媽媽”驚嚇了一跳,接著,她蹲下來,將孩子抱在懷裡,在激動的淚水裡,最先聽到自己的心在咚咚跳,而後聽到孩子的心在咚咚跳,最終聽見孩子的心和自己的心一起咚咚跳……晚上,呼和甩著小胳膊撒嬌要和“媽媽”一起睡。都貴瑪把呼和抱在懷裡,看著呼和安靜地入睡後,又見一屋子的孩子在夜色中甜甜地進入夢鄉,她在心裡一遍遍地問自己:“我成媽媽了……我成媽媽了?這28個娃兒都是我的孩子?”隨後,她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在遼闊的烏蘭察布杜爾伯特草原上,都貴瑪感人事蹟至今被人們廣泛傳頌著。孩子們一個個被養大,又一個個被附近的牧民領走,分別的時候,都要是都貴瑪的心痛。為拉扯這些孩子,她終身未孕……今天,這些工作在各個崗位上的兒女們仍然對都貴瑪老媽媽有著說不出的依戀,有心裡話都願意和老人說說,生活中不論遭受多麼大的不幸,只要在老人身邊待上一段時間,總會得到莫大的寬慰,而老人也在心底不停地為自己的兒女們祝福。

沒有血緣,卻有著無法隔斷的無限親情,草原的母親在這裡溫暖的不僅僅是草原,而且還有人心。在我們的採訪中,曾經有幸獲得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那個物資匱乏、食品奇缺的年代,內蒙古草原上的人們生活得也並不寬裕。一位牧民的家裡收養了一個孩子,但家裡的“白饃饃”卻非常有限,為讓收養的孩子儘快成長,慈祥的媽媽竟然將家裡的“白饃饃”只給收養的孩子吃,而給自己的親生女兒吃“黑饃饃”。有一天,媽媽照樣把“白饃饃”給了收養的孩子、把“黑饃饃”給親生女兒,女兒問媽媽:“媽媽,為什麼總讓我吃黑饃饃……給他吃白饃饃……”媽媽說:“因為你比他大,他是你弟弟,他得長身子……”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於是,長身子成了媽媽給收養的孩子的唯一理由,彷彿自己的親生女兒不需要長身子,親生的女兒只有看著弟弟吃“白饃饃”的人份兒。也是有一天,也許是弟弟長大了,他忽然揹著母親將“白饃饃”分了姐姐一大半,自己吃起了姐姐手中的“黑饃饃”。在那一刻裡,姐姐被感動了,在以後的日子裡,姐姐一直被感動著——弟弟分給她的不僅僅是“白饃饃”。

長大成人,姐姐愛上了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弟弟,弟弟娶了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姐姐。姐姐說:“因為那半個白饃饃,我覺得弟弟挺好的……”弟弟說:“因為媽媽的那些個白饃饃,我再也不想離開了這個家了……我永遠都不離開爸爸媽媽還有姐姐,還有我們的草原這個家了……”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愛就這樣在草原上得到了延續,銘記與呼喚著人世間的親情與溫暖,並且深入骨髓、直抵心靈,讓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而我們關於三千南方孤兒與草原母親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未完待續。(文/路生)

內蒙古有三千“國家的孩子”,全是南方孤兒,在草原找永遠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