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漳州版“三坊七巷”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漳州特有的文化景观,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拆迁改造,甚至于整片旧街区完全消失。当一座美丽的新城日新月异,蓬勃兴起时,古老的旧城正悄然退去,渐行渐远。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回想起那昔日的风景时,只能从文字与图片里,才能找到那早已不在的风光。 文川里,北与南太武、互助路交汇,东与解放路交汇,南与厦门路交汇,西与友爱路相通。区域内街巷纵横,四通八达,宛若迷宫。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漳州版“三坊七巷”

虽然巷子已没有了繁华都市的熙攘人群,而西式的民宅建筑,也尽显了这里当年的华丽。一些民居,外墙虽已斑驳,但墙上西式的石膏浮雕仍清晰可见。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在街上,最显眼的西式民居,就是挂着“石志楠眼科诊所”的125号房子。房子为两层式样,门外白色石柱屹立,窗上、门上花纹式的浮雕精致、生动。“这户姓石的人家,有位很出名的祖上,为眼科医生,人称‘石眼科’。”文川里的老居民告诉我们,走进诊所一探,不想,如此西式风味浓烈的建筑,房内竟一派中式的建筑,长廊、后院、天井……如今房子的主人,是69岁的石志楠医生。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附近居民告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牌会有些许变化。这条“二十四间”,是典型的民屋建筑,各家占地不大,家家紧挨,门前慵懒的老猫,年轻人骑车匆匆而过,只留下了在街道上闲步的老人。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前后遍布着纵横交错呈网格状的软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深远。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来到文川里内。“利世间”庙(丁字路口处)正对面的一条巷子,“这一带,小名为‘二十四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24间厝”。现在能查看各间屋厝的门牌号,大致是从41号至60多号,但其中有些门牌难以寻见。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因年久失修,老民居的外墙,早已斑驳不堪。这里的房屋,褐红的瓦片,土灰色的墙,早已斑驳掉漆。褪色后的红瓦青砖,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的房屋简单有序的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既不单调,又不乏味,简单明了。就像这里的人,质朴,踏实。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的163号,就是典型的一院门多户的四合院式民宅,入门为院落,花草爬上老墙,迈过石坎,有天井,有人家,邻里间多的是“你炒菜,我洗衣”,不乏闲聊的温暖生活片段。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文川里,漳州人眼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

曾经的繁华,曾经的热土,还有这里的人情世故,文川里,始终静静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四周被现代都市气息的建筑群围簇,却依然保有最初的古朴和静谧。文川里有的仅仅是最原始的质朴和纯真,没有被开发,保持着所处朝代原始的状态。她存在的重要意义,不在于那几间房屋、几处石碑,而在于深含其中的文化底蕴。

挚爱你的质朴

怀念你的过去

保留你的现在

嘿,文川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