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灶台写忠诚

三尺灶台写忠诚

凌晨五点,夜色如墨。

杨东摸着黑从被窝里爬起来,细声道:“快,15分钟,全部到位!”起床、整理内务、洗漱,随着一声“齐步走”的口令,炊事班的一天开始了。

“王凯洋,煮鸡蛋、蒸馒头;尤永刚,你去熬稀饭;刘健,糕点交给你了;记得热牛奶,高成成……”杨东一边掌着大勺准备烧菜,一边吆喝:“今天连里战术训练,强度大,早餐一定得保障好,兄弟们加把劲儿!”

三尺灶台写忠诚

杨东,何许人也?

新疆某团二营炊事班班长,2003年入伍以来,一直从事炊事专业,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获得者,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优秀共产党员”。

一介“伙夫”,缘何获得如此多的殊荣?那我们还要从他入伍之初说起。

新兵下连后,杨东被分到大家都不想去的炊事班,单纯固执的他认为哪里都可以自己实现军旅梦,“在炊事班,我也要干出一番成绩,闯出一片天地!”他在心底里暗自下定决心。

切菜、烧火、做饭、打扫卫生......

貌似简单的工序,做起来并不简单。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烧菜做饭的杨东而言,困难可想而知。“锅碗瓢盆现在就是我手中的‘武器’,”杨东心想:“我一定要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炊事兵也要练就硬功夫。”

三尺灶台写忠诚

他便从削土豆、切土豆开始练习,一个又一个,一遍又一遍。刚开始,杨东的手切破了无数次,破了包上继续练,在反复练习中,右手拇指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渐渐地,还是新兵的他成了炊事班刀工最好的炊事员。

休息时,杨东经常一个人呆在班里,不断研究菜品、揣摩做法,仔细琢磨如何能做得更精致,让烧出的菜更美味?他耐下心来,坚持一周学做一道小菜、半个月学会一道大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成长为连队炊事班的大厨。

当兵第三年,工作踏实较劲的杨东,便被任命为炊事班长。

三尺灶台写忠诚

2010年,正在休假的杨东得知全军野战炊事比武竞赛的消息后,当即订了返回连队的机票,主动请缨参加比武。“经历还不足,能不能啃下硬骨头?”面对杨东的请求,指导员犯了嘀咕,但耐不过他的软磨硬泡,还是同意让他去参加集训。

在军区选拨比武人员时,训练扎实的杨东以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军区集训队。然而,要想在高手如云的集训队占有一席之地绝非易事。第一次测试,杨东的成绩连前15名都没有进入。

三尺灶台写忠诚

“在紧急时刻,一个环节操作不当,就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杨东失利后心想,为了弥补前期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和自身不足,每次训练杨东都会随身带个笔记本,把操作流程、注意环节、易出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不断探索总结出自己操作的心得。

经过三个月的刻苦训练,杨东的操作技能水平突飞猛进,在全军“野战炊事车使用”比武竞赛中,一举夺得金牌,荣立个人二等功。

2010年,杨东随部队保障参加“上合组织反恐演练”部队,面对陌生的地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杨东一头雾水。“任务面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杨东说,为了尽快熟悉任务内容,杨东找来资料,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主动虚心请教他人,每天加班加点,逼着自己把执行任务的内容、程序和要求烂熟于心。

今年,在库尔勒“晴空”国际军事竞赛中,杨东凭着自己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过硬的能力素质,再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赛事全程保障任务。

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但杨东依旧谦虚谨慎,一心铆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保障好全连官兵作为自己最高的使命。面对笔者的疑问:“是什么样的信念促使你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4年?”杨东说:“炊事员作为连队的后勤兵,虽然不属于战斗班排,但关系到全连的战斗力,位置相当重要,我不敢懈怠啊!”

一心扑在工作上,把精力都放在集体的事上,却疏忽了家庭与亲人。2014年1月,杨东的父亲患上了胃癌晚期,为父亲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妻子也没有工作,小孩不满两岁,经济负担和压力十分沉重,但他从没提过此事,平时见到大家还是乐呵呵的。

作为连队最老最老的兵,杨东不仅为人随和,而且非常低调,对待连队的兵如亲兄弟一般。

上等兵汪鹏因患有贫血症,平时脸色苍白,身体虚弱,训练也跟不上,在多次考核中拖了连队的“后腿”。杨东得知后,主动靠上去,经常和汪鹏谈心聊天,每顿饭专门给汪鹏煮一碗鸡蛋羹,为其加强营养。慢慢地在杨东的努力下,汪鹏身体也结实了,思想也更加积极。汪鹏表示:“我以后要好好训练,把训练成绩提上去,争取当标兵!”。

三尺灶台写忠诚

摄影:李强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