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中國首批博士誕生 為國服務無一人“下海”

你知道新中國什麼時候有的第一批“國產”博士嗎?

35年前中國首批博士誕生 為國服務無一人“下海”

1980年2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佈。根據這部新中國的第一個教育法律,首批博士的論文答辯及學位批准在1982年初至1983年間陸續完成。

35年前的今天,首批18名博士從幾千名學子中脫穎而出,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領取博士學位證書,使得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本土博士。首批18名博士是高能物理所馬中騏(第一位理學博士)、系統科學所謝惠民、計算技術所馮玉琳(第一位工學博士)、理論物理所黃朝商、生物物理所徐功巧(第一位女博士)、地球物理所徐聞耀,以及中科大李尚志、趙林城、白志東、範洪義、單墫、蘇淳等。

這18位“勇士”,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彌足珍貴,他們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100多年來我國培養博士主要靠外國的局面。

其中,馬中騏是新中國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他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

35年前中國首批博士誕生 為國服務無一人“下海”

他的培養陣容簡直可用“奢侈”來形容:老學部委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胡寧是他的導師,“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參加了他的博士論文答辯,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的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簽發了他的博士學位證書。

他們為了成為博士,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於秀源當年是邊做工人邊考試。

35年前中國首批博士誕生 為國服務無一人“下海”

1978年,於秀源報考山東大學研究生,已經36歲的他,既要工作,又要準備考試。當時他最大的孩子不過兩歲,小的才半歲。直到現在,當時的鄰居還記得他在工作之餘,坐個小板凳,旁邊放著竹板子做的童車。他的腳來回蹬著童車,“催眠”躺在裡面的小兒子,一隻手捧著書,另一隻手在一個小方凳上演算題目。

1994年以來,於秀源博士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專著及教材8部。同時,現已成為教授的他還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其中就有享譽國內外的密碼學專家王小云等。

儘管這18位博士後來的經歷各不相同,但他們無一人“下海”,大多數從事了科研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

他們中有1位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位曾擔任過高校校(院)長或中國科學院所長的、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領隊,6位是“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他們堪稱新中國教育的中堅力量。

經過30年發展,博士帽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中國博士生數量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如今中國博士們同樣也面臨著很多問題。

一些博士生們覺得自己“壓力山大”。

“中學同學生孩子,大學同學結婚,研究生同學相親,小學同學都去給孩子開家長會了,而我……只能坐在這裡開班會。”一位一年級博士生曾這樣來描述自己的現狀。

有媒體總結稱當下博士有以下幾點壓力:

學業壓力很大;

相比較已經工作的同學,還在讀書的博士們大多收入較低。

對於這些問題,不妨聽聽第一代“老博士”們是怎麼說的:

“在一個浮躁的世界裡,更需要人靜心做學問。人生的成功評價標準各不相同,希望你們能認準學術道路走下去。”

“科研並不苦。能做喜歡的事,做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就是快樂。”

更多獨家內容,全新互動體驗盡在“下文”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