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在巩义西南丘陵之中,有一所看似寻常的小学,一进校门,人们就会被满广场的粉笔字所震撼。每天早上,学生都会在1080块青石板上练习粉笔书法,三十年来,雷打不动。

豫记 王小米 韩青 | 文 静静谢 | 图

小学生每天要写20分钟粉笔字

鲁庄,地处巩义西南,经济上较为落后,文化上却最为耀眼。如今全镇7万余人,有国家级书协、美协、音协、作协会员数十人,仅省级书协、美协会员45人,如今从事书画创作的有两千多人,民间有一大批书画水平高超、身怀绝技的文化人,可谓藏龙卧虎之地,这被称为“鲁庄文化现象”。

第一站便是鲁庄镇中心小学。该校以书法教育闻名,被评为“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戴着红领巾的小引导员一口流利的解说,让人感觉这并不像是一所乡村小学,而是一座省城名校。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进教学楼需要穿过学校广场,广场上有1080块青石板,每块板上都有五个成语,用工工整整的粉笔字写就。从六年级到二年级依次排练,如果自教学楼往外走,可以看到学生们的进步,粉笔字写得一年比一年好。同行之人不忍踩踏,四下张望,顿感无处落脚。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鲁庄镇小学校长李雅丽向我们介绍学校的三笔书法练习

校长李雅丽笑着说,“可以踩的,他们每天都会擦掉重来。早上上课前,所有学生必须练习二十分钟的粉笔字,下午还有四十分钟的书法课,练习硬笔和毛笔。”学校从1988年至今,一直有书法教育的传统。青石板已经擦得光滑发亮,让人不由想起少林寺的练功房。

鲁庄小学的书法享誉全市。中招阅卷时,学校都是密封的,但阅卷老师还是能一眼看出哪些试卷是鲁庄小学的。“一看这一张字迹漂亮,下一张又是,肯定是鲁庄的。”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朝社感叹,现在的学校有了练习场,墨香扑鼻的书法教室,学校还给提供毛笔和宣纸,但几十年前,条件艰苦,为了省钱,不少学生从东河捡来软石(一种能在地上划出痕迹的小石块),在地上写字,代替粉笔。有的用毛笔蘸水,夏天在石板上练习毛笔字。如今鲁庄的书画家,大多都有这种经历。

进入教学楼,发现两侧墙上挂的不是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而是一幅幅书法家的作品。校长介绍,这都是鲁庄小学老校长征集的鲁庄籍的名家墨宝,无偿捐给学校。

其中一幅,是书法家李戊辰的作品。李戊辰曾是姚朝社的中学物理老师,后历任巩义市人大办公室主任等公职。他素来喜好书法,常在业余时间练习,退休后更是投入大把时间,自学成家。他的孙子也在鲁庄小学就读,一日突然发现了爷爷的作品,高兴地向同学介绍。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李戊辰和姚朝社在其书法作品旁合影留念

八十年代起,李戊辰还迷上了河洛大鼓,业余时收集鼓谱。鼓谱多是口口相传,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一个鼓谱一般要两年才能学会。李戊辰按照拍节将其记录下来,编成《河洛鼓谱》一书,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协主席夏挽群称,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首次。姚朝社说,收集整理也是一种抢救保护,如今会那些鼓谱的老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再也敲不动了。

农民不只会收麦,还会画牡丹

第二站是鲁庄镇南村。刚下车,我们就被惊艳到了。和别的村庄不同,南村邻街的墙上没有广告,也不见标语,一水的牡丹画,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同来的鲁庄镇镇长赵江说,这都是村民自己画的。五六年前,曾任巩义书协副主席的王宏建回到村里,免费指导农民画画。镇里提供笔墨纸砚等绘画用品,南村一下成立了二十四家农民画室。

我们去到其中一家,画室主人叫祖延敏。院子里是正在晾晒的小麦,画室设在侧房,墙上挂满各色牡丹,大红、粉红、鲜红、紫红,很难想象,这些作品出自一个普通的农妇之手。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画室主人延敏向鲁庄镇镇长赵江和姚朝社介绍

祖延敏身着黑白相间的半截袖,小麦般的肤色,谈起自己的作品时,非常自信,完全没有扭捏羞涩的神情,就像在谈论自家地里的庄稼一般自然。

祖延敏称,墙上的大幅毛画一幅售价六百元左右,还有王宏建老师的题字,都是农闲时画的。他每周都会回村里统一点评,免费给农民题字,前一阵子还请来清华美院的老师给农民指导。

在书画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农民学会了画牡丹,村里的小孩子也多掌握了这一技法。在南村文化产业基地,有南村、赵城小学生的作品展示,有的灵气十足,甚至比大人画得还要好。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南村文化产业基地展出的当地中小学生书画作品

在“牡丹村”里,画画已经成为女性村民的主业。临别之前,延敏还送了两幅牡丹给豫记。

除了书画,鲁庄镇还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原第一狮“小相狮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的“潜彩画”、可供上百人同时玩耍的“东庄大秋”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镇”、“河南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对于“鲁庄文化现象”,姚朝社的解读是,鲁庄地处丘陵山区,十年九旱,生活艰辛,学门手艺能够养家糊口,是为生计所迫。除此之外,鲁庄更有头悬梁、锥刺股的遗风;有“不耻贫穷而耻无志,不贵富有而贵学问”的民风和“铁砚磨穿不改素志,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学风。

客厅六扇屏,画出鲁庄四千年历史

头悬梁、锥刺股和铁砚磨穿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鲁庄。

姚朝社如今定居郑州,家里客厅中挂着一套六扇屏,引人注目。前五幅是皆是身着古代服饰的男人,最后一幅是一个背着娃娃的女人。姚朝社说,这是由鲁庄人创作、绘画、配诗、反映家乡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的作品,浓缩了鲁庄人上千年的文化。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商代汤王曾在此地祭天祈雨,故此地亦称“亳丘”。客厅六扇屏其中一幅正是汤王祈雨图。另外几幅,分别画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桑弘羊,因为好学而“铁砚磨穿”的桑维翰,世界上第一部区系植物分类专著《南方草木状》的作者稽含,还有 “邓道伯舍子救侄,鲁义姑慷慨还子”的故事,桑丘也由此改名鲁庄。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在鲁庄村口远眺舜山,近前深沟曾是南接轩辕古关的官道

鲁义姑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说西晋末年,石勒攻破洛阳,河南太守邓伯道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子逃命,行至巩县桑林,追兵渐近,为引开追兵,邓伯道只好将儿子绑在树上,带着妻子、侄子逃去。战后,邓伯道官至尚书右仆射,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也一直没忘记儿子。其实,儿子并未死于战乱,而是被逃难的鲁姓姑娘所救,得知其身世后无偿送回。

另一说是南北朝期间,鲁姑带着儿子、侄子逃避战乱,眼看要被追兵撵上,只好狠心将儿子藏在桑林树洞中,带着侄子离开。摆脱追兵后去桑林寻子,不见踪影。于是在桑林中将侄子抚养成人,留住血脉,被时人称为“鲁义姑”,村名也被称为“鲁义姑庄”,后为鲁庄。

这些故事,在《鲁庄六十年》一书中也有记载。这本书17万余字,第一次全面反映了鲁庄村这个历史古村落的历史变迁,在村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由鲁庄村的几位文化人编写而成。编写,定稿,审稿,姚朝社都积极参与。

“这六幅画,画画的是徐小龙先生,撰文的是席彦昭先生,都是鲁庄人,写字的是康建树先生,是巩义人,是我的好朋友,可是康建树先生已经过世了。”姚朝社语带惋惜,他拿出另外一本书,“《河洛风情画卷》,也是徐小龙先生的作品。”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洛风情画卷(网络图片)

画卷徐徐展开,就像是一幅幅的清明上河图。从年初到年尾,过年习俗,过节习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等,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套画卷,开始创作时姚朝社还在巩义工作,对画卷的创作都提供了大力支持,离开巩义后,仍然关注,直至画卷出版。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洛风情画卷内页(网络图片)

“这些民俗风情,不记下来恐怕以后就没人知道了。”姚朝社说道。

环视发现,姚朝社家中悬挂的字画,全部都是鲁庄籍书画家的作品,可见他对家乡的思念、对鲁庄历史文化的热爱。

代代相传的房子,不能在你的手里塌掉

来到鲁庄,姚氏家庙是必去的。姚氏家庙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坐西朝东,东西长54米,宽16米,前有临街楼,中有拜台,后有卷棚五间,大殿五间。现为巩义市文保单位。

姚朝社说,大殿正中的悬匾“远宗虞帝”,说的是姚氏乃舜帝之后。鲁庄东边的白云山古代称“九山”,是上古名山之一,当地又称“舜山”,也叫“树山”,山脚下有四个村子,分别为南侯、北侯、东侯、西侯村。南候村原有舜王庙,其前有四大墓冢,相传是皋陶、伯益、稷和契的坟墓,村子也由此得名。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氏祠堂

除了姚氏家庙,村中还有不少清代建筑,多为二层结构,冬暖夏凉。一些年轻人对其稍作翻新,铺上了地板砖,粉刷了外墙,耗费不高,居住环境却大为改善,就像“乡间别墅”。因年代久远,一些屋顶上已经长出了“多肉植物”。主人采摘下来,做成盆景。

鲁庄镇的王东书记也对这些老建筑喜爱有加。摸着拴马桩、石狮子,一一给我们介绍,如数家珍一般,对相关的历史典故也是了如指掌。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鲁庄镇还现存不少古建筑

姚朝社家的老宅是祖上留下来的,有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父亲亲自动手翻修过。姚父是十里八乡出名的木匠、泥瓦匠,姚朝社结婚时的家具都是父亲一手打制的,盖起房子更是一把好手。

有一年,有个人新批宅基地,春节后准备盖个两层楼房,与大门、院墙一起建,俗称“四脚落地”。姚父提前列了所需物料的数量清单。一位好友担心不够,连续三次要再去买砖,以免误事,均被姚父制止。于是,两人打赌,赌注也由一条烟增加到三条烟。

房子盖完后,发现还剩几十块砖,这个朋友只好认输,但百思不得其解,说是查了书本上的公式反复计算后才赌的,不知错在哪里。姚父说:“你看我们完工后有很多半截砖吗?书上公式允许有正常损耗,但老百姓盖房不容易,浪费不起。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朝社家的老宅

父亲去世几年后,大门楼漏雨,濒临倒塌,姚朝社准备翻修。为了保持原貌,与相仿的建筑风格协调,他决定不用钢筋水泥,不贴瓷砖,用蓝砖蓝瓦的砖木结构,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可是年轻的匠人都不知道怎么设计与建造,他只好找到父亲当年的两位好友,当时都已经七十多岁,“两个人拿着木棍在地上划拉了几下,设计图就出来了。”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朝社家的门楼

两位老人辛苦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了门楼的修复。其中一位前几年已经离世,另一个年事已高,早就不再干了。“真担心流传了几百年的手艺面临失传,这座门楼真成了绝活了。”

姚朝社的叔叔和其比邻而居,现年七十九岁,骨骼清奇,红光满面。脸上虽有岁月留下的印记,头发、眉毛也已全白,但腰杆笔直,谈吐文雅,更像一位遁隐乡间的大儒。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朝社叔叔和他的祖传老宅

他仍住在祖传老宅中,大门门楣上写有四个大字,“耕读传家”。书房中存有光绪年间编写的姚氏家谱,五十年代上学时的课本,八十年代油印版的鲁庄村志,线装版的诗经,等等。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姚朝社叔叔家中的一只汪,见有来客便跑上二楼好奇观望

老人问我们晚上会不会做恶梦,并告诉我们破解之法,他指着西屋墙上的四行字,“夜梦不祥,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一旁黑板上还有老人写的粉笔字,“凭文化兴家,靠劳动富家,要勤俭持家,依耕读传家”。

河南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练二十分钟字,培养出无数名人和书画家

鲁庄镇党委书记王东和姚朝社的叔叔合影留念

这一家风代代相承,写在墙上,也印在心里。

姚朝社每年冬春回家给父母上坟时,都顺便让儿子回老家看看。并叮嘱道,“这处房子你爷爷翻修过一次,在我手里翻修了一次,如果以后我不在了,你也要把房子维护好。代代相传的房子,不能在你手上塌掉。”

给我们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在保护房子,更是在保护传统文化,在传承历史文脉。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