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擁有大好局勢,為何魏國的霸權最終衰落?

amaocc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近年來我們總能聽到某某國王斷送了大好形勢,某某皇帝導致了王朝的中衰,更有某某君主直接了亡國滅種云云。

古代雖然是專制集權的社會,但是君主的作用真的有這麼巨大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政權的盛衰,和其內外環境及周邊形勢的變化密不可分,國家的興衰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至少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位君王能夠左右的。

所以,魏惠文王不是魏國霸權的罪魁禍首,魏國霸權的衰落是個時間問題,只不過恰好和魏惠文王執政週期相吻合。

那麼,為什麼魏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呢?“靜Yes”認為有以下原因:

1、魏國地處天下之中,四戰之地難有作為

魏國的局面就和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一樣,一旦開戰就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而魏國更嚴重,在它的周邊,西有戎秦,東有強齊,南有蠻楚,北有悍趙。

雖然在戰國初期,秦國和趙國實力都不是很強,尤其是秦國,在戰國前期一直是被魏國打壓的角色,但是相比較魏國而言,秦國的地緣可謂得天獨厚,除了義渠,秦國已經稱霸西戎,在函谷關以西,秦國再也沒有對手。

更可怕的是,秦國地勢較高,對魏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趨勢,這注定了魏國不可能完全搞定秦國,而只能被秦國所征服。

趙國,和魏國一樣脫胎於晉國,雖然實力尚弱,但是趙國南北跨度大,從邯鄲一直延伸到大同以北的河套地區,並且有云中、太原和邯鄲三個政治中心,這種狡兔三窟的設置形式雖然不利於統一協調,但是也保證了趙國不會被一擊必殺。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人,但是邯鄲和雲中方向影響不大,這是後來趙國能打贏邯鄲之戰,猛揍趁火打劫的燕國的原因所在。

齊國,春秋第一霸主,到戰國時期,經歷了田氏代齊後,雖然實力有所削弱的,但是作為天下最富裕的國家,齊國有足夠的實力和魏國形成對峙。

楚國,作為春秋第一個僭越宗法的國家,擁有者超6國面積之和的國土面積,帶甲百萬,是南中國的霸主,也是魏國的重要威脅。

所以,魏國面臨的現狀是,攻打其中一方,就可能會受到另一方或幾方的攻擊,比如龐涓攻擊韓國,齊國孫臏從後方奔大梁來了,攻擊趙國邯鄲,孫臏又從後方奔大梁來了。

因為戰國前期各諸侯大國勢均力敵,誰也不希望對方過分強大,尤其是魏國,所以,魏國南有作為。

歷史上,佔據河南的軍閥基本沒有能夠成事的。

而處於自保的需要,魏國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這是魏國的沉重負擔。

即使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不能保證魏國的霸權長盛不衰。

2、人才外流,瘦己肥人

戰國前期,為了保證自己在爭霸中不落下風,最重要的是不被周邊國家吞併,各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變法計劃。

在變法的大潮中,魏國無疑是走得最快的,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在位時期,任用李悝實施變法,變法內容包括:

廢除奴隸制世襲制度,選賢任能,發展生產;廢除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政策,鼓勵百姓墾荒,廢除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實行法治,建立魏國法律《法經》,對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等的獎勵,做了最完備的規定;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這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李悝變法是戰國第一家,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後世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也受到了李悝變法的影響。

但是,魏國的變法終究沒有延續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魏國內部的守舊勢力過於龐大。

其實這個問題在戰國七雄中都有出現,不過魏國的情況似乎更嚴重。要知道,之所以會出現“三家分晉”的局面,就是因為晉國國內的公卿大夫們勢力太過龐大,龐大到成了一個個的獨立王國,最後直接把晉國肢解了。

而魏國變法,指向的就是這些貴族。

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最要命的還不是貴族對變法的阻撓和反撲,而是在公卿大夫的制度下,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新晉人才不斷受到排擠和打壓。

作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魏國有著天下最雄厚的人才儲備,但是魏國的社會制度容不下這些人才,所以他們只好到別國另謀出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到秦國實施變法,幫助秦國迅速強大。

另外,還有孫臏、範睢、吳起、尉繚等,這些人才為敵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了魏國的掘墓人。

所以,魏國的衰落時遲早的事,是必然事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戰國第一霸魏國衰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稱王。魏惠王本來是一個王族紈絝子弟,在與兄弟爭奪君位的過程中快被打敗了,結果得到韓趙兩國的支持,取得魏國君位。魏惠王認為他是天命所歸,於是很快僭越稱王,把魏國的國格由侯爵提升為王爵!王國是天子之國,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國僭越稱王,吸引了齊國的注意力,齊國要打敗魏國稱霸。

其二、魏惠王敬賢不識才,流失了許多乾坤大才。魏惠王喜歡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讀書人,但是他錯失了孫臏、衛鞅、張儀。孫臏被龐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衛鞅在他眼中只是一箇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國政;張儀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辯的辯士,但沒有孟子那麼討人喜歡。三個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當爛鞋子扔了,結果三人打掉了魏國的霸權。

其三、魏惠王放棄秦國,圍攻韓趙而敗於齊國。

秦魏因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國強大之時完全有實力滅秦,但是魏惠王認為秦國窮弱,佔領了還得倒貼治理,他想統一三晉再滅齊,進而統一華夏。魏國進攻趙國,齊國救援趙國,在桂陵之戰中打敗魏國,生擒龐涓;魏國又進攻韓國,齊國救援韓國,在馬陵之戰中消滅魏國主力,龐涓戰死!魏國霸權開始跌落,秦國大良造衛鞅趁魏國主力被齊軍消滅,發動河西之戰,徹底殲滅魏國河西軍和最後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國割地求和,又遷都大梁,魏國開始衰敗!


大秦鐵鷹劍士

魏國的衰落在其父親魏武侯時期已經有所展現了,當然了當時沒有人能看出來,只有吳起一人看出來了。

第一、魏武侯雖然對文侯時期的老臣基本保留,但是在任用新人方面跟文侯相差太遠。任人唯親、唯貴。像出身低下的新人不再看中,老臣也逐一遭受排擠。

第二、魏武侯對江山地勢非常看中,卻不看中民心向背。這一點被吳起當面看出來了,還批評武侯。因此吳起也慢慢遭受排擠。

第三、武侯帶頭破壞文侯時期的三晉聯盟。

總之武侯在位期間跟周邊各國基本都打了一遍,把好端端的魏國折騰得不像樣,留給惠王的局勢並不好。

當然惠王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惠王自身對國家戰略是自己的思考的。遷都大梁避開與秦國的糾纏,由文侯時期的三晉聯盟轉為統一三晉。而大梁都城的選址真是眼光一流,千年後成為古都(看看趙國遷都邯鄲的眼光,之後就成了小縣城)。魏惠王的想法都是非常貼切實際的。但是老爹把國際關係幾乎破壞了個遍,你讓魏惠王怎麼修復外交關係?


銫媒體

起跑在前頭,還有途中跑、衝刺呢。魏國變法在前,促進生產,遷都開封,外交開始也得法。但後期,諸國醒悟了,紛紛發展圖強,魏國就頂不住了。四周俱是敵國。一不留神,就上了套。



魏國夾在各國中間,是非常難以持久的。當時的處境,比其它各國都危險,非明君名將不能維繫。無論是誰要發展,都要經過魏國,踏足魏國。



當時的魏惠王已成強弩之末,剛愎自用,龐涓等人才消亡,商鞅等人才流失。軍事上屢屢戰敗,魏國形勢逐漸落後。齊、趙、秦勢力實力趕了上來。等待大魏的就是噩運了。




白馬嘯長安

魏文侯用樂羊攻滅中山,派西門豹治理鄴城派吳起收復原本屬於晉國的河西5成,等到文侯一死武侯即位,照發兵攻陷中山,楚國也派兵伐魏,武侯一死眾公子爭奪侯位,趙韓趁火打劫,最終魏惠侯即位,後來得到龐涓輔助開始恢復,墨子路過魏國拜見惠王,惠王問先生來會為寡人帶來什麼利益?墨子說我只為大王帶來仁義二字。惠王覺得迂腐。等到孫臏到齊,到圍魏救趙,魏軍戰敗,接著馬陵之戰十萬魏軍全軍覆沒,還要向齊國繳納金銀珠寶和土地。不久衛秧到了秦,開始強大,進犯魏境,惠王派公子昂領兵7萬抵擋,衛秧寫信給公子昂說兩人本是舊相識以私人名義兩人聚聚,沒想到衛秧不守信用扣押公子昂並捆綁到魏營7萬魏軍再次全軍覆滅,惠王被迫割讓700裡土地給秦,魏都安邑已經靠近邊境於是遷都大良,經過兩次全軍覆沒前代經營的人口金銀珠寶的土地兵器盔甲弓箭矛弩馬戰車……損失巨大,從此戰國第一強一蹶不振


毛毛23215202

魏國首霸,存粹上是一種因為改革和領導者因素所導致的,實際上按照魏國的形勢,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只要各國不是那麼的腐朽不堪的話,它就很難實現霸業。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首先有李悝變法,開始形成封建土地生產製度,推動魏國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其相對於中原諸侯國有一定的制度優勢,國力很快的發展起來。再加上在此時魏國文臣武將輩出,從魏文侯到魏惠王等都勵精圖治。樂羊滅掉中山國,開地百里;西門豹治理鄴城,留下膾炙人口的治河傳說;吳起變法,改革軍制,建立魏國武卒,威震天下;龐涓治軍,也是勝仗不斷,只是到後來孫臏出來才有所抑制。所以因為這些革命的舉措,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的發展,一躍而成為戰國首霸。

但是從當時各國形勢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魏國除了南邊的韓國比較弱小和北邊的燕國相對較弱之外,沒有哪國是易與的。趙國自從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力迅速發展,而且還有李牧、廉頗、趙奢等一批名將;齊國是當時的大國,春秋首霸,自從恆公之後,利用漁鹽之利,威震諸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奮六世之餘烈,一下子稱為戰後中後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楚國延綿八百年,地方五年裡,帶甲百萬,粟支十年,此誠霸王之資也。一旦這些國家完成改革,吧也是魏國衰敗的開始,尤其是當孫臏相齊之後,更是給魏國霸業毀滅性的打擊,使得魏惠王不得不和齊王徐州相王。


青年史學家

槍打出頭鳥

作為春秋戰國的分水嶺事件——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晉國,其中魏國繼承了晉國的核心區域包括都城(如下圖),所以魏國一直以晉國正統繼承者自居。此後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位明主的打理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直到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繼位。

看名字就看出來了,爺爺和爸爸都稱侯,到了自己這就稱了王號。可見其好大喜功。對明朝歷史的人知道,當初朱元璋奪天下時,有謀士就建議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畢竟槍打出頭鳥嘛。更形象參考還有《三國演義》中袁術稱帝和孫堅盜玉璽後的悽慘遭遇。可憐的魏惠王並不知道這個道理。然後就悲劇了。

一把好牌做了嫁衣裳

魏國財力和軍事實力都不錯,尤其是吳起訓練的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人才方面,更是上天垂愛,孫臏和商鞅最開始的主子就是魏惠王。但可悲的是喜歡玩夜明珠的魏惠王看不上這二人!甚至連公叔痤“不用即殺之。”的忠告也給忽略掉了,讓商鞅大大方方的去了秦國。然後秦國強大了把魏國一頓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