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格拉薩斯:波斯灣沙地遷移

撰文、供圖│ 林路

近幾十年來,由於石油、全球化和大眾旅遊業的收入增加,波斯灣地區的景觀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些國家目睹了巨大的轉變,在沙漠中生活的貝都因人的遊牧傳統,面臨嚴峻的生活方式轉向後現代,轉向城市和消費主義社會。攝影家羅傑·格拉薩斯(Roger Grasas)不無嘲諷地說: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當地人可能比他們周圍的景觀活得更久。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羅傑·格拉薩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一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二,充滿儀式感的”安置“令影像具有了多重的解讀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原生態”的話題——源於自然科學的概念——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而原生態則是指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

也就是說,在生態學研究的啟發下,把在自然狀態下保留下來的環境、生物、人和文化所組成的完整的生態性的鏈條叫做原生態。然而從攝影的角度看,由自然科學引入人文科學又演化出的“原生態”已經不再具有科學、規範的界定,呈現出模糊的狀態。所以,面對自然生態以及對原生態的關注,攝影人的思考也應該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形態。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三,豪華轎車在沙漠的出現極具象徵性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四

進入20世紀中期,地球自然生態和人類精神生態呈現出重重危機,引發了西方思想領域的反思與自省,

環境保護運動和生態批評被作為拯救地球和人類自身的途徑,在全球不斷掀起“生態浪潮”。

然而在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新的問題也開始浮現,環境破壞嚴重、自然資源減少、本土文化遭遇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城鄉民族之間矛盾凸顯。尤其是工業化時代人的“異化”這一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嚴酷現實,不但未得到改變,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原生態”現象正是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中出現的,而攝影人的鏡頭,自然也在第一時間展開了對原生態的關注。然而關注的方式不同,也就導致了視覺呈現和社會價值的千差萬別!

我們看到,攝影家在這個項目中選擇關注的領域,並不是最受歡迎的攝影朝聖地,而是城市肆意發展的新的中心,尤其是郊區等城市周邊。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五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六

和西方城市變化不同的是,對於前往參觀阿布扎比、多哈和迪拜等地的外國人來說,這種奇妙的變化令人尷尬。也許這樣一種同樣殘酷的全球化景象已經無法避免。

這些畫面關注2009年至2016年的發展,平靜地審視了石油作為變革主要推動力的景觀所造成的致命的不和諧。

“景觀”的經典概念掩蓋了其內部歷史衝突的現實,而傳統景觀的表現形式依舊被許多攝影師所採用。因此,格拉薩斯的嘗試在提醒我們:

當代攝影師必須從日趨複雜的角度面對這些挑戰

這一系列作品在自然和科技的二重奏中帶來了一面鏡子,新舊之間在鏡面的折射下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限。

他的作品體現了後現代數字社會中技術所揭示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人類在當代風景中遭受的混亂狀態。諸如全球化等社會政治問題和後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差異”、“超現實”和“異化”等哲學概念,也是他所經常關注的重點。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七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八

羅傑·格拉薩斯1970年出生於巴塞羅那,1995年在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攝影學院開始他的學術研究,專攻風景和紀實攝影。2000年,他進入了巴塞羅那大學,獲得了審美心理和政治哲學學位。

格拉薩斯在2002年開始了他作為攝影師的職業生涯,涉足國際基金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項目。從那時起,旅行成為他攝影創作的核心,將他的經歷和思考轉化為視覺藝術。

定期為幾個西班牙語和國際出版物(如《國家地理》)提供作品。從2013年起,他生活在巴塞羅那和中東之間。他的作品曾在西班牙、法國、荷蘭、德國、美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墨西哥的畫廊展出。

林路│鏡頭下的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

| “波斯灣沙地遷移”景觀之九

他目前正在進行一個新的紀實攝影項目,該項目重新詮釋了聖經的歷史景觀,以及在全球化、大眾旅遊和政治衝突現狀下的重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