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为什么唯独不敢去攻打印度?

用户65194191747

日本问题要交给日本专家桥本来回答。

日本没有不敢攻打印度,而且是攻打印度著名的基地英帕尔,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


日本发动太平洋的战争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在1941年年底,日本与美国谈判是否接受美国最后通牒,撤出中国,撤出满洲时,日本储备的战略石油,只够日本进行三个月战争,所以偷袭珍珠港后,日本用最快的速度直接进攻东南亚,占领荷属印度支那,获取当地的石油。


同时日本还继续切断要切断英国从陆上支援中国,东南亚的通路,所以分兵占领了缅甸,,对完全切断了中国的对外运输线滇缅公路。在重创中国远征军后,日本完全占据缅甸全境,这时,日本并没有要立刻出兵从缅甸进攻印度,而是想通过拉拢印度人中反对英国殖民的势力来瓦解英国对印度的占领。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军大约120万的军力被拖在中国战场,而重庆的国民政府可以通过驼峰航线获得援助。这样日本觉得战争如果不进行釜底抽薪,将持续更加长的时间。


1944年3月日本陆军开始计划从缅甸一侧进攻印度,占领印度的英帕尔,这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本来日本方面认为缅甸是英国重点防御区,应该很难攻打,没有想到比原定计划早很多时间就结束战斗。而英帕尔是英军在印度的主要据点,也是支援重庆的重要基地。如果攻下这个据点不但可以完全封锁重庆方面来自外界的援助,还可以以此为跳板,赶英国人下印度洋,并且在适当时机与德军会合。


日本方面作战的指挥官就是卢沟桥事变的始作俑者牟田口,他指挥的军队在从北平开始横扫中国以后又被派到缅甸,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准备翻越大山,进攻英帕尔,他指挥军队的人数是85000人,最后生还的不到十分之一,这场战役因为日本方面忽视后方物资供应,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的艰苦,英军,中国远征军的顽强抗击下遭到完败。


日本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印度,相反联合国军从此吹响了反击的号角,因此日本陆上进攻英帕尔,也是日本陆军的一次“中途岛”失败,日本军在缅甸,在东南亚,在云南等地节节失败,一蹶不振。


桥本看日本

必须指出的是,日本并非“不敢去攻打印度”,而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印度没有即刻直接爆发武装冲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动者、声称“是老子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挑起了这场战争”的牟田口廉也指挥的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同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进行了英帕尔战役。日本攻打印度为何迟至二战临近尾声?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提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大本营联络会议提出了《顺应世界形势变化之时局处理纲要》,强调“利用时局的变化把握良好的机遇,推进对南方行使武力”的方针。这一“纲要”说明,日本正式将“南进”战略提上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区域范围最初不包括印度。1940年9月6日,日本“四相会议”议定、并在9月16日的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获得通过的《关于强化日德意轴心的文件》秘密附件三《处理日德意提携强化之基本要点》写道,为了“从东西两方面牵制苏联,应尽力和德意采取相同立场,尽可能促使苏联朝对日德意的利害关系影响较少的方面发展势力”,因此“原则上承认将印度置于苏联的生存圈内”。这是日本迟迟没有进攻印度的主要原因。

图:“大东亚共荣圈”区域图

其次,中国作为东方抗日战争的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最多时日本在华兵力达200万,这使其“分身乏术”,难以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兵力调遣更是“捉襟见肘”。1942年春,罗斯福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 这番话,显示了中国在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

最后,印度和英国的矛盾,“阻碍”了印度日本发生武力冲突。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英荷”开战。和美国突袭珍珠港几乎同时,12月8日子夜1时半,由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內寿一大将率领、以11个师团和两个飞机集群为主力的25万日军,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全面攻击,其作战目标是:“摧毁亚洲的美国、英国、荷兰的主要根据地,确保占领南方的重要地区。” 1942年5月上旬,日军第25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当时,英国要求印度派兵对日作战,但是,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要求英国能立即满足印度成为英国自治领的要求,否则不予派兵。但是,以阿里·真纳为领袖的穆斯林联盟相对态度比较积极。这是认识这一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

图:参加英帕尔战役的日军运输队


冯玮

首先,题主这个问题并不是太对,日本并非不是不敢攻打印度,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也绝不止东南亚,日本实际上在二战中对印度发起过进攻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达最大规模的标志是1941年12月,日本联合舰队进攻珍珠港。

至此全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人口最多的国家,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英国,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美国都投入到战争。

战火燃烧到了整个世界。

日军在海上向美军出击之后,在陆地上也没闲着,日军兵锋直指东南亚,在缅甸的英军部队一触即溃,虽然有中国远征军出师支援英军作战,但是无奈英军已经丧失斗志,跑的比兔子都快。中国远征军在大部分时刻成为盟国的肉盾,英军一路溃逃,仰光甚至没做任何抵抗便被放弃掉。

英国人转瞬间便跑到了印度。

既然英国人那么好打,日本人更是被吊起了胃口,那就打到印度去把英国鬼佬赶出亚洲吧。

1942年8月,日本南方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在河内命令第15军制定针对印度阿萨姆邦的有限进攻计划。1943年6月日本重组南方派遣军,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出任第15军司令,这个战争狂人重新点燃了日本对印度的野心。

说干就干,日军以精锐第15军三个师团十万人进攻印度,意图直接消灭英军精锐,占领英帕尔。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人的兵力,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口出狂言,宣称:“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英东南亚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听闻日军进攻的消息倒是没跑,他想起了个好主意,下令将边境地带的守军全部撤到英帕尔附近的高地组织防御,拉长日军的补给线,

这样一来,日军想发动攻击必须背靠大江,维持供给线又得穿越炎热的热带雨林,一旦战争拖延,旷日持久,英国利用空军在日军后方不停的袭扰,日军的供给一定非常困难;

如果时间进入雨季,那么日军将会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溃不成军。

蒙巴顿打的算盘确实不错,日军有没有想到呢?

答案是没想到,牟田口廉也中将自从参与战争以来少有失败,即使是失败也是记吃不记打,在他眼里只要大日本皇军那么一冲,这群英国鬼佬还不跟在缅甸的时候一样跑的比兔子都快?

但是这次英国人却当了真,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最重要基地,是英女王王冠上的宝石,不容有失。同时英国人呼唤来了美国人的空军支持,一开始日军攻击很顺利,很快由两个主力师团完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到了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特意调来坦克和重炮部队开始向英帕尔方向猛攻,日军再次取得进展。

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

此时是日军最接近胜利的时刻,但是只是最接近。日军连日奋战已经十分疲惫,更重要的是补给越来越困难,随着大量英美空军的空中攻击,日军的补给几乎被完全切断。

同时雨季已经到来,雨林发挥了他的恐怖魔力,后方的部队拼了命的运给养,但未能供应到前方就被掩盖在茫茫雨林里。而前线的日军饿着肚子,踩着泥水向英军发动进攻,竟然还继续有了进展。

到了六月份,日军竟然已经达到了英帕尔边缘,甚至可以看到英帕尔的市区街道,但是这真的是最后的极限了,日军已经断粮,更重要的是3万多人染上了各种疾病,缺医少药,伤病员大量出现,雨林里的各种毒虫开始侵袭他们,饥饿也在袭击着他们,与此同时英军开始发动反击,日军更是抵挡不住。

1944年6月25日,日军31师团狼狈撤退,他们甚至开始在撤退路上吃起了草,因为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吃了。

又过了一星期,日本东京大本营发布命令宣布全线撤退,这次对印度的进攻就此陷入彻底的大溃败。

一些参战的英国老兵留下了日本士兵的惨状:“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到了8月底,日军才撤退到进攻开始的地方,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有53000名日军永远的留在了撤退的路上,即使是活着出去的人也不同程度的患有疾病。

日军遭遇了开战以来最悲惨的一次失败。

不是日军不想打印度,而是日军败给了凶猛的雨林气候,败给了自己的狂妄自大,败给盟国军队。对于侵略者只有把它狠狠打疼,才会消弭它们的狼子野心。


历史风云录

不是唯独不敢去打印度,二战是日本烧杀抢掠,什么事是不敢做的?笔者认为二战时没有成功入侵印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大东亚共荣圈印度并不包含在内。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2.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包括?1936年日本军政府颁布《国策基准》是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国策出于国家利益,对外形势考虑,在后来日本骚扰苏联被朱可夫将军掰弯后,放弃了北上想法,只能尽力牵制以助德国,而印度是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

3.日本入侵受到强烈打击。当英国海外殖民地岌岌可危时,与中国签署了协议,中国40万远征军中的20万不是白死的!入缅甸、印度支那的日本法西斯军队伤亡惨重,加之战争中后期战线过长,鬼子有心也无力啊!

以上就是鄙人的些许看法,欢迎指正补充!


亦雨侃世界

首先,日本没有不敢攻打印度一说,主要是日军的作战方向和侧重问题,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印度没有即刻爆发武装冲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才进行了英帕尔战役,由于此役失败,日军东南亚战区再无大规模进攻印度的能力和行动,因此,大多人印象里日军没有进攻过印度。

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希望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一步攻占东印度地区。 日军方面担任此次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号称“小东条”的日军名将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配属第15师团、第31师团、第33师团和第5飞行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日军在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退出战斗时累计死亡失踪53000余人,并全线溃退至出发地。之所以之前一路凯歌的日军缅甸方面军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日军高层忽视了在印度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无法准备足够的后勤物资和弹药,也没有相应的计划和准备,只能强调部队要采用“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方式,依靠缴获吃饭。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随后的后勤补给,只能指望“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

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认为:“由于日军对后勤物资需要的估计和补充不足,又片面低估英军部队战斗素质,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此战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英帕尔会战后,撤出战斗的15军,已不再具有战役兵团的战斗力了。盟军在印缅战场,从此转入了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由于英帕尔会战消耗了日军驻缅方面军主力部队,致使日本在后来的为了消灭中国远征军制定的“断”作战计划因为驻缅部队无法提供足够的兵力而失败。


军情解析

日本是个海军强国,入侵从海上进入容易得多。比如攻占香港,没必要从上海经过陆地打过去。攻占缅甸,它也没必要从越南一路翻山去。
没到印度,首先得问题是印度不能给日本急迫需要的东西,比如石油、橡胶、粮食、矿产。这些东西大多在东南亚和大陆就有。
至于劳动力,中国的都还没消化,印度更不需要了。


其次攻打印度对整个战况没太多影响。缅甸对中国有影响,所以它打了。加之兵力不足(我觉得是武备不足,人数应该还是充足的),没必要分兵。
至于印度人却是以逸待劳。。那样才是笑话,大英帝国的舰队都沉到水里去了,“精英的”地面部队在新加坡就证明不堪一击,再有也弄回英国本土了,剩下一个没有武装的殖民地,印度人以逸待劳的恐怕只有伸了脖子等砍了

日军不但进攻了印度,而且双方还打得死去活来,著名的英帕尔——科希马大战就是双方在印度境内的一场惨烈的战役,日军也占领了一些印度领土并建立了伪政权。交战双方为日军和英.印军,只是日本当时被困于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没有更多的兵力抽身南亚作战,加上英印军的拼死抵抗、美国雄厚的物质资源,还有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境内的作战,拖住了日本进攻的步伐,才使得印度最终没有沦陷

袁耀4

日本并非“不敢去攻打印度”,而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和印度没有即刻直接爆发武装冲突,而是直至1944年3月至7月,卢沟桥事变的主要策动者之一的“牟田口廉”指挥着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同斯库纳斯中将指挥的英军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两个不满员师,进行了英帕尔战役。

日军

1942年,日军攻下缅甸后,下一步目标就是进攻印度,进而与希特勒的部队在中东会师。这个在日本战史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就不敢了?你出的题目就有问题,之所以没有成功,因为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发起了对缅甸的反攻,缅甸的日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后来日军没办法,赌徒性格爆发,想来个釜底抽薪,直接进攻印度的盟军基地,刚开始日军大本营是不同意这一方案,无奈缅甸被远征军打得有覆灭危险,为缓解压力,改变战局,只好铤而走险。发动了英帕尔战役

印军

由于被缅甸的远征军牵制过多兵力,只拼凑出三个师团,加之印缅丛林中劳师远征,日军后勤补给困难,所以先期把英军打得节节败退,但最后仍然强弩之末,吃了兵力不足和后勤保障困难的大亏,五万人大部分在撤退途中病饿而死。进攻印度的计划彻底泡汤。英帕尔战役之后日军在印缅战区被迫采取守势,直到彻底失败。可以说,没有中国远征军的存在,没有中国的人,美国的钱和装备,英国早就丢了印度,日军早就与希特勒中东会师了。

日军

日本的目的是尽早打败中国,尽早从中国战场抽身出来,因为中国已经耗费它太多的战争资源了,不早点出来,今后顶不住美国,当时日本已经从沿海封锁了中国,只剩下滇缅公路就可以封死中国,打缅甸这个小目标就能达到目的,缅甸只是英国联邦的零花钱,打它英国不会太在乎,这点可以从英国在有中国远征军支持的作战中都放弃缅甸可知,印度太大了,是英国的钱包,英国必然会拼命,在日本还腾不出足够的资源前不敢胃口过大,跟德国让日本围攻苏联,日本试过失败了,不敢陷入另一个过大的战场一样。

日军

日本主要的南下目标基本已经达到,帕尔之战让日本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力严重不足以及自身实际需求才是根本原因!事实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是美国英国的石油来源断绝,而日本无论是本土还是占领区都没有油田 所以只能冒死对英美开战,虽然是死路一条但是还有一线生机,之后日本的主要目标就是印尼的油田,而缅甸印度因为没有战争必须的石油,所以并不是重点而之所以占领该地区只是由于那里是英军地盘,出于军事考虑才采取了有限的行动,见识了英国佬在印度的实力。再加上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就再也无力发动对印作战。


唯愿尹安

首先日本有后备计划,攻击第一计划目标是对付美国,和德国在印度会师。但是日本大本营在英帕尔科希马大战之后就果断放弃了印度计划,转而继续南下~~~(并没有倾全力一战)

日本的大部分军队被牵制在中国,而日本驻在东南亚就那点兵力。进攻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

印度当时有美国大量航空兵、英驻印军、印度军、中国驻印军(很精锐的部队)。


1942年日军攻占缅甸后,由于兵力不足,采取守势,没有进攻英印。

1944年为了改善缅甸的防御态势,切断中印公路。日军大本营勉强批准了英帕尔作战计划。可是在英印第14集团军的顽强防守和中国远征军的牵制作战下,最后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第15军10万日军,损失了5万(其中战死只有2万,饿死3万),钦敦江以西日军败退路线被形容为人骨走廊。


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和计划也有极大差距.

日本仅完成了18%的后勤补给。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


史家争鸣

二战时,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去攻打过印度,只是没打赢,失败了。细细解剖一下这个历史问题:

一,日本有攻打印度的计划,翻开二战时日本的“大东亚共荣计划”,里面不但包括了印度,连澳大利亚都覆盖进去了。二战前期,德国打欧洲、日本打中国,都进行的顺风顺水的,但是德国打苏联时碰到了坎儿,日本打中国时也碰到了坎儿,以战养战的日本打不了持久战,于是开始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参战,日本最终战败。要攻打印度,必须占领中国或者东南亚,但是由始至终日本一直都没解决这两个地方,所以拿不出时间和军力来全线进攻印度。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示意图

二,日本前面拿不出时间和兵力进攻印度,二战全线爆发后,为了扭转局面,德国要求日本进攻印度,打乱当时盟军的战略,于是1944年3月日本取道缅甸进攻印度,在英帕尔的地方和印度军队开战,日本第15军配合第5飞行师团共记8万5千人,印度方面有英国部队、印度部队和少量中国远征军参战,1944年7月,日军惨败,从此再无战力进攻印度。

英帕尔战役中的印度部队

三,这也是日本人的特点,打不赢就撤,比如1938年日本在中俄边境攻打苏联,失败后再未北进;1939年,日本攻打蒙古,外蒙古联军、苏联抵抗,日本战败之后再未染指蒙古;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也是一样,日本进攻印度,失败后不再前进了。


图文绘历史

最近有网友问,二战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为什么唯独不敢去攻打印度? 首先日军不是不敢去打印度,而是要弄清楚打印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日军去东南亚是为了夺取印尼大油田、马来的橡胶和泰国的大米,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奎宁和有色金属等等资源,并且建立起对美军防御圈。那么去印度可以得到什么?印度虽然国土辽阔,但本身是一个贫油大国,而且还驻扎有英军、英印军、西非军、美国航空兵和印度军近200万人。

日军要想彻底打败200万对手,并且控制住印度3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就至少需要投入20-30个师团。那么从船运来说,日本就需要额外的300万吨级以上货船和运输船,日本当时总共也就这么多运输船。当然,还要有配套的上百艘护航军舰。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最关心的是建造军舰、运输船、本土防空和飞机,这样可以在太平洋可以顶住美军反攻。同时将东南亚的物资运回日本本土,壮大日本的国力,所以并没有太多闲钱投资到对印度作战去。

在英帕尔日军啥也没有,就带着15天的口粮和1个人100发子弹,3个师团就去攻打印度了,结果和英印军2个集团军打了半年,直到快被饿死,子弹打光才惨败而回。英帕尔主要还是缅甸方面军的主意,不是日军大本营的主意。

当然如果在二战东南亚没有石油,但是在印度有巨大的油田,那么日本肯定会组织对印度的登陆战,起码要控制油田以及周边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