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人口,網絡流行詞,說有些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光鮮亮麗,但實際上非常窮——不是沒有錢,只是花得多而已。
他們煲耳機燒單反,索尼爸爸出了新款,買!愛豆代言了新的口紅色號,買!漫威出了限量版手辦,買!甚至,這個塑料袋的顏色我很喜歡,買!
然後,月末吃土。
好像擁有全世界,除了錢
鴨蛋:月薪三千,上海本地人,需要父母資助。她說自己已經把花錢當成一種獲得快樂的渠道,好像花不到某個值就不開心。最窮的時候就是現在,只有十幾塊錢在賬上,還要活一個月,只有靠父母。也許有了孩子之後會控制自己,多賺錢。
林周:月薪八千,一邊讀研一邊為自己的電影夢拼搏的奮鬥者。單身,在自己身上花錢很少,剛畢業的時候最窮,交房租又被騙了,不願意跟父母說,靠著大學老師資助的一千塊渡過難關。想努力盡快提高自己的收入,照顧父母。
好像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正在這樣生活:好像擁有很多東西,比如限量版耳機、音響,幾千塊的手辦,成套購入的名家譯叢,可銀行卡里的錢卻可能不夠買腳上那雙鞋。一個月最有錢的時候就是發工資的那天,或者不能說是那天,而是那個瞬間,因為工資發到手,還有信用卡要還。
花錢,你為何如此任性
沒了解之前會覺得,這應該是個非常焦慮的群體,但是深入瞭解之後發現,也許恰恰相反,一定程度上來說,安全感才是他們選擇“隱形貧困”的原因。
身邊有兩個朋友,很好地詮釋了“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關於這個話題,她倆曾討論到互相批判、自我剖析,進而抱頭痛哭。
他們賺的不少,剩的不多,或者說基本不剩,可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每個月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只是心儀的幾家店鋪,好像總有一家在打折,也有一家從不打折,但經常上新貨。
她們說自己並不會攢錢,因為對她們而言沒有什麼是需要攢錢應對的“意外情況”,她們有0投入、秒賠付的保險公司——父母。
一位朋友說:“我住過一個月的院,那是我畢業以來收入最高的一個月。因為我爸和我媽一人給我打了一萬,住院花了一萬,還賺了一萬。”另一個朋友說:“我這個月有外快進賬。車子刮蹭了保險賠付八千,修車的錢是我爸出的,所以這八千就是外快了。”當然,車是她爸給她買的。
關於以後 ,這兩位的想法倒是出奇的一致:我工作認真,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收入越來越高。等我賺錢的能力超越老爸的那一天,就是由我承擔家庭的責任的時候,讓父母好好休息。
錢花給重要的事,是種能力
賺多少花多少的人,有時候有點讓人羨慕:把錢花給自己的愛好,把錢花在當下,是因為並沒有太過不確定的明天需要他們去應對,對明天充滿著安全感的人才最能過好當下。
敢心安理得的把這個月賺的錢全部在這個月花完的人,無外乎兩種:要麼知道自己永遠有退路,就像視頻裡面的鴨蛋,只有十幾塊的時候也不用太過害怕,大不了回家吃飯;要麼知道自己下個月賺的會比這個月多,確定自己總能給自己賺到夠花的錢,未來於他們而言不是靠“攢錢”實現的,而是努力。或者二者兼具,在他們眼中,賺錢的路,或者說人生的路,總是向上的。
沒有人是自制力差到攢不下錢的,如果真的賺的多卻攢不下,那大多是因為沒有那麼需要攢錢。只是有人為愛好買單,因為當下的愛好對他來說是重要的,有人為帶父母出去旅遊而買單,因為與父母相伴是重要的,有人攢錢買房,因為房子對他而言是重要的。
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辨別自己熱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然後為之買單,是一種能力。
所謂“活在當下”,或者說不辜負自己的人生也不過是: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所有的酒都和最知心的朋友喝;所有的愛都給了最值得的那些人。
閱讀更多 趣事知多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