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面積652300平方公里,扼南北交通要衝,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 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她的位置有著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阿富汗分為34個省,省下設縣。首都為喀布爾。它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阿富汗一直有著“帝國墳場”這個名號。帝國墳場真正的意思是一旦敗走阿富汗就將迎來帝國的衰落。從古至今,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從大英帝國到而今的美國。阿富汗幾乎經歷了歷史上所有大國的入侵,但都屹立不倒,還把對面拖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紅色帝國蘇聯。
中 國曆史上最強盛的大唐也僅在這裡站住了50年,阿富汗對唐朝很重要,在大航海時代以前,阿富汗是出中國西域的第一個落腳點,北邊就是匈奴、 柔然、突厥等缺 乏鐵器的遊牧民族行國,南邊是 孔雀帝國或者蒙古人的莫臥兒帝國,西邊就是通往波斯和 大食的道路。富饒的羅馬帝國將在翻越這高原後,展現在行者眼前。但隨後,唐朝就遭遇了 怛羅斯之戰的失敗,雖然此次戰事並未對唐朝造成什麼損失,敗因多是因為外族僱傭兵的叛變,可是緊接著就是 安史之亂,強盛的唐帝國從此一蹶不振。英國作 為第一個超級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自然也是對阿富汗垂涎三尺,在侵略 印度和 尼泊爾後,為了與沙俄爭奪對中亞控制權的戰略需要,企圖將阿富汗納入 自己的勢力範圍,
1838 年11月,英軍開始向阿富汗推進,次年4月佔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出走,越過興都庫什山後向英軍投降。1841年11月,被稱為“阿富汗之星” 阿克巴爾領導喀布爾起義,英國侵略軍陷於絕境,不得不答應撤離阿富汗。
1842年1 月,英軍16500人開始撤退,沿途不斷遭到截擊,幾乎全軍覆沒,僅數人生還。不久,英軍重新集結力量,再度佔領喀布爾,對和平居民進行血腥報復,但英軍 怕重蹈覆轍,不久即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取得徹底勝利。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 。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藉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 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佔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 。1921年11月22日,英阿簽訂和約,英國承認阿富汗獨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 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阿富汗政府漸漸失去自主的外交自由甚至政策自由,只要稍微對西方國家有所來往既會被蘇聯政府以各種形式警告甚至發動政變換個親蘇派上臺。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
後來,阿明政府“不服管教,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政府內更為親蘇的人士。甚至請求美國撥給援助。因此勃列日涅夫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又受到了嚴重威脅。1979年9月底,決定對阿富汗出兵 ,
但 一如英國,蘇聯也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加上 北約各國的背後援助,此後10年,90萬 蘇軍先後進入阿富汗, 用200億美元和4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換得了蘇聯的失敗,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蘇聯部隊於1989年初撤離,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將軍在阿姆河大橋上轉身最後一望阿富汗。如果說英國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國的一個夢 想,蘇聯人支付的卻是帝國本身,兩年以後蘇聯解體,即使是最沒有聯想能力的歷史學家也不會否認 格羅莫夫的最後一步與葉利欽的第一步之間的聯繫。
閱讀更多 卓寧天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