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座奥斯卡97项大奖,《三块广告牌》大火只是因为够真实吗?

2座奥斯卡97项大奖,《三块广告牌》大火只是因为够真实吗?

1

《三块广告牌》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我既惊讶,又不平,转念却有点理解。

好莱坞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确。

《三块广告牌》显然不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大量的粗口,真实的歧视,毫不掩藏的暴力倾向,还有赤裸而带血的人性。

可是,生活的常态不就是政治不正确吗?

这就是我喜欢《三块广告牌》的原因,它不避不闪不躲不藏,道出了我们不愿承认的人生。

2

2座奥斯卡97项大奖,《三块广告牌》大火只是因为够真实吗?

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的美国小镇。

米尔德雷德的女儿安吉拉在外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的婚姻也因此走到尽头。失意的她与儿子罗比相依为命,一晃几个月过去,案件仍未告破,警方似乎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在一次夜间行车时,米尔德雷德发现了高速公路偏僻路段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她动了念头,把广告牌租下来,写上三句标语:“怎么样了,威洛比警长?”“还没抓到吗?”“强奸致死。”

矛头所指,正是镇警察局的局长威洛比。随着广告牌的刷新,全镇的目光都被这件新鲜事吸引,威洛比和警察局也置身风口浪尖。

可硬币的另一面,是威洛比身患胰腺癌,命不久矣。当舆论压力一面倒地指向他,他的身体也开始状况频出,甚至连说话都会当场喷血。斟酌良久之后,威洛比饮弹自尽,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这一次,换米尔德雷德承受道德的煎熬了。

威洛比的死激怒了很多人。他的手下迪克森愤而砸了刊登广告的公司,还把公司负责人推下了窗户,因此丢掉了警察的饭碗。

而镇民同情威洛比,烧了三块广告牌,惹得米尔德雷德盛怒,引爆了警察局。起火时,迪克森正在局里翻阅安吉拉强奸致死案的卷宗。当他满身是火地从警察局里翻滚出来,拼死保护住的,正是为“纵火犯”米尔德雷德的女儿查找真凶的这份希望。

3

2座奥斯卡97项大奖,《三块广告牌》大火只是因为够真实吗?

《三块广告牌》的主题是仇恨。但这种仇恨并非快意恩仇,而是在道德、责任、情感之间纠结地拉扯。

米尔德雷德的责任是为女儿寻找真凶,可寻找的过程里,伴随着太多逾越道德的行为。她身上闪耀着坚忍持久的光芒,这些光芒同时也吞噬了她的人生。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我总想到江歌的妈妈,有真切的同情,又担心她走不出仇恨的阴影。

威洛比是个好警察,可他的道德与情感没有亏欠,在职责上却始终存有瑕疵。迪克森是心里有火的人,然而他浓烈又拼命压抑的情感,掩盖不了手段的粗暴与决然。

而在连环套似的宣泄与复仇里,没有一个人是胜利者。就像武侠小说经常渲染的血海深仇冤冤相报,到头来,成功或者失败,都只有一个结局:徒留下莫大的空虚。

某种程度上,《三块广告牌》的小镇就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每个人都为了一个目标在努力,却未必相互理解。爱一个人,不会爱到掏心掏肺。恨一个人,不会恨到食骨寝皮。谁都想把事情做好,可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做得不够好,甚至会坦然接受自己做不好,继而放任自流。谁也不是罪大恶极,可有人问些是与非,说是与非,谁又真的关心谁。

4

总听到人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我都笑笑不予置评。单纯的人,信都信了,就不要去撕破给他看。

可说句实在话,人生也好,人性也罢,就是灰色调的。虽然不至于对人丧失信心,也千万别有太天真的想象。

如果悲观的底色里还有一丁点亮光的话,或许就是希望——活着是没有希望的,相信才有希望。或者说,自己不放弃,才有希望。

我们不太会经历米尔德雷德或者江歌妈妈这样的人伦惨剧,却多少要捱过人生漫无边界的绝望。在无助又沮丧的深潭里,没有人会给你递稻草,只有拼命地抓,不计结果地拉扯。最终能不能上岸,谁也没法断言。唯一确定的是,最终能爬出来的,都是那些相信自己可以的人。

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人生就是这样,常常不随人愿,每每痛苦不堪,为很多执念倾尽全力,到头来是幻梦一场,有些还成了笑话。可活着,就是从这种煎熬里汲取全新的继续下去的力量。

电影的尾声,迪克森撞见了一个嫌疑人,还故意挨打,获取了大量的DNA。他把发现告诉了米尔德雷德。

结果,这个人并不是真凶,也无法定罪。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米尔德雷德捶打着自己的鼻子,强忍哭泣,以至于肩膀都在耸动颤抖。

迪克森说:“我很抱歉,重燃了你的希望。”

米尔德雷德回:“至少我拥有了一整天的希望。总比没有好。”

在生活里浮沉的人,不至于坠入水底,靠的就是这种虽死犹生的信念。至于浩荡又叵测的人生长路,或许如同鲁迅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三块广告牌》不回避绝望,也不粉饰希望,这是我心里最真挚的温柔。希望你们也喜欢这部电影,就像喜欢这令人百感交集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