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一個人獨處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

etleon

我是,李曉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致力於兒童青少年心理成長、家庭系統完善、人際關係改善方面的諮詢與探索。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我提問諮詢!

人類屬於社會性動物,我們總是在接觸不同的環境刺激、體驗不同的感覺中得到發展。而心理的形成,主要依賴於我們所處的環境。長期獨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使我們所處的環境簡單化了,從而屏蔽了輸入的刺激與感覺。


心理學家做過感覺剝奪實驗,儘管是在比較極端的隔離狀態下的實驗,但我認為實驗結論對長期獨處所產生的心理影響是有指導意義的。


感覺剝奪實驗,就是奪去有機體的感覺能力而進行研究的方法。對人來說,感覺剝奪就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環境的刺激中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


第一次以人為被試的感覺剝奪實驗,是於1954年,由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斯科特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實驗室進行的。被試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所以被試是非常願意參加這個實驗的。


所有的被試每天要做的事就是24小時內儘可能長的躺在有光的小屋床上,只有吃飯的時間和上廁所的時間。嚴格控制被試的感覺輸入,如給被試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限制視覺;給被試戴上紙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觸覺;頭枕在U型泡沫橡膠做的枕頭上,同時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限制聽覺。幾天後,被試就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心理現象。


所產生的心理效應主要有:

1、 造成注意力渙散,不能聚精會神的從事某種活動;

2、 造成思維的混亂,不能清晰的思考問題;

3、 造成知覺能力的損傷,不能正常的進行感知活動和分析;

4、 造成想象能力的畸變,有些被試甚至出現幻覺;

5、 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產生痛苦和想逃離的願望。

所以,如果離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長期一個人獨處,作為人類的正常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獨處時的具體情況,或多或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述研究結果中的病理心理問題。


長期獨處不會導致自閉症。自閉症是兒童孤症的別稱,它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目前病因不明。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加入我們,實現精神自由!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適當的獨處有利於自我身心的發展,這點毋庸置疑。


快節奏的生活,使得我們每天被迫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大量地損耗了我們的精力,造成了我們的身心負擔,久而久之這種狀況無法排解,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適當的獨處,則有利於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注力,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安穩。


但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卻會對我們的生理健康產生影響。


首先,長時間獨處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長期孤獨的人普遍存在高血壓偏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老年痴呆的風險較高。而且,長時間一個人會很孤獨,而孤獨還會影響個體的睡眠模式、注意水平和邏輯推理等機能


其次,長時間獨處還會對精神層面產生影響。比如在孤兒院中長大的孩子,因缺乏親密的社會接觸,普遍存在嚴重的行為、情感甚至精神問題


再則,由於長時間一個人獨處,缺乏交流,人的表達能力也會下降,漸漸地會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還會造成社交恐懼,害怕接觸外界。


人是群居動物,和家人朋友一起,生活才會幸福,才會充實。所以,如非必要,並不建議大家長時間的獨處。


共享醫生網

作為一個曾經,自卑,懦弱,敏感,情商低,沒有魅力,被欺負,還得過抑鬱症,

後來,自己學心理學,儒佛道,久病成醫,自己救救人的人。


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覺得,長期一個人獨處,這是我以前經常乾的事情。

確確實實,我認為,長期一個人獨處是有心理問題的。


但凡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心理需求,就是和他人交流,溝通情感。

一個長期不和他人溝通交流的人。

很可能精神狀態是不佳的,而且,心情也不會太好,容易有抑鬱,情緒非常不穩定。


本質上,愛社交的人,都是情緒價值比較高的人。

因為他們能夠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獲取更多的其他的價值。


一個人獨處,很多時候,是沒有能量,還有就是,經常出去社交可能會遭到很多打擊所以也就不太願意出去了。

但是,我也不推薦什麼經常出去社交。


偶爾一週出去一次就可以了。

一週至少給自己一個交朋友的時間,這樣保持自己的心態是敞開的。

但是你說幾個月都不出去認識一個人。

無疑,這個性格肯定是有點問題的。


至少說明心理還不夠健康。

需要多去反思一下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不願意去社交。


大多數情況下,是小時候沒有給到足夠的關愛,父母沒有強大到給予足夠的溫暖和支持。

甚至,家庭本身就像個叢林法則一樣。

那麼,小時候形成的世界觀,就可能會是什麼弱肉強食,會是,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

人心險惡之類的,尤其是女孩,還經常被教育說男生都是什麼好東西。


那就更完了。

就更加對人恐懼。

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那麼多危險,只要不傷害他人利益就好。

當然, 確實需要你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行。


所以,需要不斷的突破自己舒適區,多去外面接觸人才行。


貓黍說

在回答長期一個人獨處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之前,先要和大家澄清:長期獨處“會不會出現問題”。

答案並不是唯一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並且自得其樂,獨處是他自主自願的選擇,他並沒有感到任何的不適,那麼這種獨處,被認為是一種“不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的狀態。

但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但同時內心是渴望與他人有往來的,獨處有時候是他的偽裝——明明內心渴望交朋友,但出於種種原因,只能一個人待著,那麼這樣的長期獨處,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最主要的是,後一類人可能會陷入一種“孤獨”的惡性循環——渴望與他人往來,但又沒有朋友或者交不到朋友,於是選擇拒絕再與任何人交往,選擇自我孤立、獨來獨往。

那麼,他們的自我孤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1. 加重抑鬱情緒和焦慮感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時間自我孤立與人的抑鬱情緒,以及社交方面的焦慮感,有著較強的聯繫。一方面,一個本身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人,或者被抑鬱情緒折磨的人,本來就有更大的概率選擇自我孤立,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能量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但另一方面,長時間地將自己與外界進行隔離的狀態,也會加重人的抑鬱情緒,以及對社交方面的焦慮感。

此外,雖然表面上,一個人呆在家裡獨處有更多時間睡覺、休息,但實際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質量反而會更差。研究者指出,這是因為他們的作息往往是紊亂的——運動不足導致的精力無處消耗,夜晚難以入睡,白天睡到下午的情況比比皆是。

2. 影響我們對自我完整的認知

而一個長期獨處、自我孤立的人,就會缺少這部分來自外界對自我認識的補充,所以,他們會漸漸難以對自己形成一種完整且相對客觀的認識。

3. 逐漸削弱我們與他人的情感聯結

有時候,你的朋友約了你一次又一次,你每次都拒絕對方,說”下次吧“,漸漸的,你的朋友就會停止發出要約,選擇不再主動靠近。

自我孤立的人在給自己關上門的同時,也給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聯結的他人關上了門。即使是和家人,和最親密的朋友之間的情感聯結,也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維繫的,更不用提普通的朋友、同學或同事之間的關係了。長期自我孤立會逐漸削弱我們與其他人的情感聯結。

其實,短暫、適當的獨處本身是有益的,可以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冷靜地思考問題和反思自己。但是,長期的自我孤立,它是一種消極的、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希望正在經歷自我孤立的每個人,最終都可以漸漸走出這座“孤島”。看完這篇回答,你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分享!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這次我們決定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移步查看評論區,或直接私信我們領取。

知我心理學

群居有群居的好處,獨處有獨處活法,正如蟻群和狼族是兩種根本不同的類別。而能夠獨處的生物一般比群居生物具備更強大的能力。首先一個人獨處容易得抑鬱症。但是其實抑鬱症和獨處是沒有因果關係的。抑鬱的根源是因為人的空虛寂寞冷。那麼試圖使自己充實就是避免方法了。充實有很多種方式。我這裡談我認為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

觀察者。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個世界大到你不可想象,豐富到你覺得一生根本不夠體驗。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每一個生活的細節放大都是一門學問。如果你獨處,你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資源去觀察他們,學習,思考,感受,體驗,創作。因為人類雖然是群居動物,其實大部分時間還是一個人,大部分事情還是你一個人的事,只有獨立才能學會成長。看書看報看新聞,音樂繪本電影,運動健身養生,泡論壇上知乎混豆瓣,上課考證刷題,學語言學技能學知識,做飯洗衣服買菜逛超市旅遊拍照寫日記做義工做支教,把自己生活的點滴掛出來分享,這些事情其實都是一個人的事情。你所謂的一群人的事情往往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我現在就是一個人生活,就這樣全部時間都是我的了天天還忙得沒有時間看我沒來得及看的一大堆片兒,我是多麼希望能有足夠時間來逛知乎啊。一個人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這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你如果要做一個牛逼的人,你更要一個人了,你得花大量的時間積累知識儲備,闊寬眼界闊大視野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那個時候別人來和你群居你都感到不適,你看珠穆朗瑪峰有同伴嗎,鯊魚也不會聚餐吧,連別墅也是獨棟的呀。你會發現就算是太陽系的行星雖然都在一個系統裡,各自也是按照自己的軌道在運行,沒有粘在一起離不開的情況啊。那是橡皮泥,軟軟的那種。所以努力使自己強大起來吧。當你強大了你根本不會再有恐懼。那個時候你再跟別人交往,也會更有底氣,更容易有主動權。當然朋友也很重要,但這個不著急,朋友遲早會有的,也許不適合現在的你,因為你現在可能認為朋友就是依賴。其實朋友還有很多種功能,這個不必我多講,哲學書心靈雞湯裡都頻頻介紹。我講下我覺得他最大的作用吧,那就是一面

鏡子。照出你與其他人的共性與差異,反饋你發出的信息,然後讓你更理性客觀的思考。朋友不一定要在身邊,朋友不一定是別人。名人大師也是你的朋友,他們的話能幫助你一聲,陌生的人也是你的朋友,他們的言行給你提供判斷的參考,你自己也是你的朋友,善待自己然後發現你自己的不足,慢慢把它改掉。和過去的錯誤做朋友,和真理做朋友,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做朋友,和遠方的“它”做朋友,和時間做朋友,和未來做朋友,和孤獨做朋友。我提供幾個具體的路子供你參考吧。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不要顧慮那麼多,做。比如你喜歡音樂,那你玩啊,你搞個樂器來學,弄個電子音樂生成器來編曲,音樂交友網站上去混。你喜歡美食,那你做啊,你下一堆食譜每個菜做到完美請別人吃,你找個師傅教你找個平臺放你的攻略心得。你喜歡旅遊,那你去啊,你遊遍大江南北看遍世間風雲,你拍了一堆照片最後做成了冊子寫了一堆回憶髮網上變成你的主頁最後成了故事。你把一件事情做的無限牛逼,你的自信心自然就洩露出來了。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作品,不要顧慮那麼多,看。

你喜歡某部電影你看個100遍直到看吐,你喜歡幾本書你輪流著翻換著順序讀,你喜歡一堆漫畫你網上追著看書店站著看床上躺著看,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無意義,你喜歡它證明它是你的夢想,你把你夢想深深埋進腦海裡你肌肉記憶平時做事都會有個目標有個追求。自然不再迷茫。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偶像,不要顧慮那麼多,想。你天天想他的臉想他的行為想他的話,他是你偶像證明他比你優秀,把比你優秀的人記在腦子裡。放心大膽的在網上尾行他,尋找他的蛛絲馬跡,挑他各種小毛病,看他各種八卦。至少你的心中大概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不喜歡的是什麼你能對你自己的言行有一個判斷。你還能從他那裡獲得正能量,這玩意兒比心靈雞湯實際多了。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技術,不要顧慮那麼多,練。你喜歡畫畫你每天畫換著花樣畫水彩水粉油畫工筆素描速寫你紙上畫膩電腦上畫,板子不喜歡拿鼠標畫,電腦畫膩牆上畫書上畫衛生紙上畫。你畫了插畫畫塗鴉,畫了塗鴉畫繪本,畫了繪本畫遊戲,畫了遊戲畫簡筆畫。

如果你找到了真愛一樣的某種事物並且一心堅持,幾年之後你再也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林溪:知名心理學專家,明星私人心理醫生,企業EAP顧問,用心理看世界,歸納發展出獨特個人風格的“讀心術”、“識人術”體系,累積了眾多經驗和案例,被譽為“最美讀心女神”。


林溪看世界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一個人在長期獨處以後,心理上會產生哪些變化,長期獨處是否會導致自閉症?

拿我本人為例吧,我曾在過去的某兩年時間裡長期獨處,因為在家辦公,而辦公時間裡只有我一個人,唯一的夥伴是電腦,或者電話那頭遠方傳來的同事的聲音,或者呆板的文字郵件,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在這期間我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孤獨,歸宿感的缺失

當我處於一個人工作的狀態,與同事之間僅有冷冰冰的郵件和電話溝通,而不是面對面的溝通時,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是缺乏深入有效的聯結的。電話那頭的同事無法感受到我的微笑、我的熱情,無法知道我今天生病了,身體很虛弱,無法給予關心,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工作。於是,孤獨伴隨著我。

學習心理學之後,我知道了人是社會的人,群居動物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要想擺脫孤獨、要想重獲歸宿感,唯有重新走回社會群體中,與人獲得有效的深層次的聯結。於是,我加入了當地的志願者隊伍,與夥伴們一起做有益於社會的志願活動,在那裡重獲與人的心靈聯結。

煩躁,易憤怒

當我長期處於一個人工作的狀態,無人可聊天八卦,無人可分享開心或愉悅,無人可述說種種境遇或不順。覺得自己就像一臺機器在不停地工作,無法去傳達關於人的感受、情感之類的需求,無法被傾聽。而人有傾聽的需求、有訴諸情感的需求。當這種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在壓力狀態下,是容易煩躁和憤怒的。

學習了情緒管理的科學方法之後,我知道了情緒並無好壞,它只是大腦發出的一種信號,告訴自己“我的內心有某種需求”,我開始接納它,通過不斷的練習,我逐漸能夠友好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了。

低落,看事物容易悲觀消極

由於長期一個人獨處,無人分享更開闊的視野或不同的視角,我的思維陷入了自己的黑洞,片面地誇大了某些自認為不好的方面,看來悲觀而消極。如果旁邊有個人能夠指導或說說不同的看法,就能看到不同的視角了,不至於陷入黑洞。

當我重新走回人群中,我更願意和不同的人聊天,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或建議,去看到不同的視角,以避免自己的思維侷限。

自閉症由於生理因素而形成,和遺傳因素、器質性因素、弱智等聯繫在一起,並不是因為獨處而產生。

我總結了自己的過往,長期獨處對個體心理上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需要適當地調整。在經歷後,我更願意建議親愛的朋友們請與人群保持社會聯結,與信任的人保持深度的心靈聯結。

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人幸福的根源在於與社會取得滿意的聯結。願我們每個人都得益於心理學,多瞭解些關於促進身心健康的知識,以促進人類的幸福!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長期一個人獨處,有種情況是婚戀年齡卻一直長期沒有婚戀關係的狀態。另外一種是沒有任何朋友,也不跟親戚來往,長期獨處,人際關係淡泊。

第一種情況隱含2個問題,先看看為什麼適婚年齡一直獨身,另外1個問題是一直獨身的人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適婚的年齡一直獨身有很多原因,其中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經濟原因,性格原因,工作原因等各種情況導致的;客觀點說那些生活質量很好,自我比較健全的獨身男女,工作也正常,社交也正常,完全不需要擔心有什麼心理問題,尤其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能選擇獨身。如果一直期望戀愛和結婚卻有一直沒有進入戀愛和婚姻狀態的人會不會有心理問題呢?也許有,也許沒有,但有一樣可以肯定就是如果著急成家,各種相親等都還遇不到喜歡的人,那可能需要調整一下人際圈,調整一下人際交往能力,或者調整一下理性化對象。

第二種情況至少隱含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社交恐懼或社交障礙,一個是因社交恐懼而長期獨處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

那麼社交恐懼和社交障礙也是一種症狀,本身就是心理深層次問題引起的。因為有些人從小接觸的人少,見人會害羞、恐懼,由於社會關係簡單,接觸的人少,一直沒有太多交際機會或者社交中受過傷害,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都會導致人會有社交恐懼或者退縮,不願人際交往。

那麼基於社交障礙、社交恐懼的人獨處久了,都有什麼心理變化呢? 覺得自己被社會遺忘,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時間久了會越來越脫離世界,脫離現實世界。時間久了,可能會有抑鬱情緒,自我封閉。我們經常講能夠心理健康的標誌就是社會適應性,這種狀態獨處久了,自然就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啦。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姜娜


暖心理

因為不能與生活和工作環境中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相處,總是選擇一個人獨自相處,缺少朋友間的關心和溝通,也沒有過多的社交活動。不需多少時日,整個人會因為惡性循環而變得更加孤獨、寡言、偏激固執。心情抑鬱、焦慮、沮喪苦惱、喪失自我等心理問題會不同程度發生發展,甚至會遭到更加嚴重的後果。

人際關係除了表面上在一起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心連在一起的感情聯繫。青年人的家庭關係和原有的同伴關係,具有抒發情感的直率性和同齡人情感共鳴性特點。在一個孤獨寂寞的環境,這種習慣性的依賴關係遭到破壞,面臨的是一個暫時的心靈阻隔、無從依賴的處境。心理學上認為,當人感到支持他的一顆心離去,而代之以一個陌生的世界時,就會有一種從高空墜落的感覺。對於有強烈依賴需求的人而言,心理上的壓力確實是無法承受的。

生活是社會創造的,熱愛生活,也就是熱愛創造生活的人,當然也包括自己。獨處的日子,只會令你悶悶不樂。要享受生活,不妨做一些創造歡樂的事。比如說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體育鍛煉和休閒活動。只要你肯去做,生活中處處有美妙的東西。

要積極參與社交,打破自我封閉,積極地參與現實環境的人際交往活動,不要整天沉浸在狹小的個人世界中,到集體中尋求快樂和滿足。即使一時不能完全融入也不要灰心喪氣,久久地沉湎於舊情,這是不敢面對現實的一種退行心理。


鵜鶘心理

長期獨處,不清楚這種獨處是比較封閉環境的還是非封閉環境的單身狀態呢?我想可以肯定的是,長期獨處並不會導致自閉症的發生,自閉症的發病原因至今也不是很明瞭,可能是生物性原因和心理原因多方面的,但是,長期獨處肯定會引發心理上的一些不良反應的。

人出生就踏入了人際關係當中

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其實就已經開始人際關係的旅程,我們和父母、親人之間的關係本質上也是一種人際關係類型。作為未成年的兒童,他們需要父母給予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這是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必備要素,同時,我們需要玩伴、同學,這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際關係的初始,我們學會了互惠互利,我們開始學習怎樣處理人際關係的矛盾等等,同時,我們努力學習,想要得到父母和老師、同學的認可,這讓我們感受到了人際關係能夠給予我們的種種好處。人際關係當中的矛盾讓我們學會了反思自己、讓我們開始思考人際當中那些我們不曾感受過的心理狀態,例如:嫉妒、難過、分享的快樂等等。


所以,綜上所述,人際關係是我們感受這個世界,促進人格發展的必備要素,缺乏這些要素,人的心理特徵就會缺乏社會性,同時,人的智商、情商等心理要素也是沒有環境去發展。

長期獨處,你失去的是自己

一個人長期獨處的結果最可怕的並不是人際關係上的缺失,而是人格、自我逐漸的土崩瓦解。

1、情感淡漠

當我們脫離了正常的人際關係時,就意味著我們的情感、情緒都無法得到一個有效地傳遞和反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無法去分享我們想說的、想要表達的,那麼,長期如此,便會導致情緒上的壓抑和失控,抑鬱、狂躁可能都會間歇性的發生。同時,我們的情感心理也會變得遲鈍和麻木,無法理解正常的情緒和情感反應。

湯姆.漢克斯的《荒島餘生》中,他回到現代社會之後的表情,不喜歡群體生活,同時,對於愛情的表達和反饋也顯得比較遲鈍。

2、社會適應性下降

長期脫離群體環境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社會能力的缺失,這種影響很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是終身的。

3、智能下降

雖然長期獨處也是需要智力能力等心理因素支撐的,但是,這種鍛鍊遠比在社會性當中少的多,所以,長期獨處就意味著缺乏這些能夠鍛鍊的能力,而人的腦功能如果長期處於停滯狀態,那麼,它的“功能性”就會下降。

我個人認為,長期獨處會帶來這些問題。


心理學了個啥

所以說,僅僅一個人獨處,但是他積極樂觀、善於調節自己,在內分泌、腦區等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的話,並不一定患心理疾病。

②環境對人的影響。先天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後天家庭、教育、經歷等等因素確實可變的。例如張國榮,他的童年就非常不幸

福,跟題目中的長期獨處的設定很像!他是家中的第十個孩子,最小。與他年齡差距最小的哥哥都要比他大8歲,這就意味著童年非常孤獨,沒有玩伴。張國榮的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又不好,享受不到應有的父愛母愛,加之自身性格原因,張國榮從小就是安安靜靜的自己在屋子裡玩耍。連張國榮狗如此評價自己的童年:“沒有什麼值得我去記憶,沒有什麼值得我去留戀。”“小時候很寂寞,我是不愛吵鬧,沒有聲音的小朋友,任何人來我家,你在廳,我在房,你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嬰孩時期已經是這樣。懂事之後,覺得家裡很混亂,有好多人物,但沒有一個關心自己,惟一最疼我的是工人,3年前也過身了。你問我他們是否很惜我?可能是,但小時候最需要的關懷和愛護,永遠都無法彌補。八哥比我年長8年,可以和我玩什麼?沒人理,沒人教,大姐和我相差18歲,可以溝通是長大之後的事情。”

這樣沒有玩伴、沒有關愛,長期獨處的童年,為張國榮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後來的巨星之路壓力過大,讓他的心理承受常人無法想象的巨大煎熬。張國榮在生前舉辦的最後一次演唱會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生前的摯友及經紀人陳淑芬就曾說:“最大的原因還是演唱會帶給他的傷害,他的演唱會用心做得那麼好,卻受到了那麼大的打擊。哥哥很介意,但他又悶在心裡,不說出來,直到病發。”

所以問題問道長期獨處,會不會得心理疾病,當然是有這個可能的。至於得什麼疾病,正如上文張國榮抑鬱症,精神分裂等都是有可能的。而自閉症受遺傳影響很大,且多發於兒童,僅僅獨處,並不能構成發病的直接致病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