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之前收藏了有一些中國古代書畫的電子版數據,很有意思。

決定做一個“‘別’說”系列,講一講收藏在各個博物館裡的古代書畫。

第一副畫我琢磨著先討個口彩,就說一下藏在故宮的《一團和氣圖》吧。

介紹這幅畫之前,我想先說說畫這幅畫的人,和畫這幅畫當時的歷史背景。

這樣回過頭來再看這幅畫,就有味道了。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在中國歷史上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到1916年“洪憲皇帝”袁世凱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在這麼多位皇帝中能留下書畫作品且被流傳至今的少數幾位皇帝裡,今天這幅《一團和氣圖》的作者朱見深也算得上一位了。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人生起落,兩立太子:

朱見深是明英宗的長子,自然在英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後來瓦剌犯境英宗被宦官王振慫恿御駕親征,又因聽信讒言,在各方實力遠在瓦剌之上的情況下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擄。於是叔叔代宗在於謙等大臣的擁立下繼位,後來代宗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自己的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五年後,被贖回來的英宗在眾人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又搶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長子朱見深再次被立為了太子。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廢立之間,也讓朱見深看透了人情冷暖,多虧了他身邊那個比他大17歲的姓萬的宮女陪他走過了那些黑暗的歲月。後來他和這位宮女之間也有一段傳世的故事,“因妃廢后”“成化瓷器”也和這位“宮女”有關。

扯遠了,得往回收收。各位如果對這段故事有興趣的話以後咱們單聊一次。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登基初年,四面楚歌:

說道這幅《一團和氣圖》的創作背景,得先看看畫上的年款,“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成化元年(明朝中期)是朱見深登基的初年,這一年:荊襄十萬流民起義、四川“山都掌”少數民族起義、大藤峽瑤壯族人民起義、趙鐸起義,這個局面對剛登基的朱見深來說可謂是四面楚歌,而這時的大明王朝經過了“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後,朝中派系林立,人心浮動。於是年僅十八歲的朱見深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方針。而“安內”的具體方式就是:“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並在“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渴望上下團結一心的明憲宗朱見深揮筆畫下了這幅《一團和氣圖》

這幅畫的構圖很有意思,粗看是一位笑面相迎的盤腿彌勒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用手遮住右邊可以看到左邊是一個帶著道觀的老者正在笑指右側說著什麼。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用手遮住左側可以看到右側是一個帶著方巾的儒士正在笑指左側說著什麼。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他兩各拿經卷一頭,互相笑指對方好像正在說著什麼,而中間的彌勒則手搭在他兩肩頭笑容可掬。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而畫上朱見深御筆親書的一段文字,告訴了我們這三位的真實身份和一段佳話。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虎溪三笑:

相傳,在廬山東林寺前有一條小溪,因附近有虎而得名“虎溪”。寺中有一個淨土宗的高僧“慧遠”法師,這位法師曾告訴世人,“你們可以來寺裡找我解惑答疑,但請原諒,我送客時送到虎溪就不遠送了”於是慧遠法師“送客不過虎溪”就成了眾所周知的事了。有一天,儒士大家陶淵明和道教上清派宗師陸修靜前來拜訪,三位相談甚歡,臨別時三人談意不減,慧遠法師將二位送出山門,三人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中突然聽到虎嘯山林,三人一怔,再一看這時的慧遠法師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有對聯寫到: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彩蛋:

“別”說: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

據考證,慧遠法師圓寂於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逝世於劉宋元嘉四年(427),這二位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淵明是潯陽人,與廬山很近,他們兩個人之交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據各種史書、經文中記載,“修靜於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與曇顯對論佛道二教之優劣”,按時間推算當時慧遠法師已經圓寂138年了。所以虎溪三笑這個典故並不是真的。

現在再請回到文章開篇看看這幅藏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團和氣圖》,看看這副有故事有背景有寓意的畫,是不是別有一番味道。


在《“別”說》這個系列裡我會講一些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裡的中國古代書畫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