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本文作者刘东升先生长期从事政法工作,现任祁县检察院检察长。工作之余,他酷爱晋商文化,勤奋笔耕,并将晋商文化所蕴含的“晋商精神”融会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现特刊发其近作《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从文中不难看出,张家庄杨氏一族,其家可褒,其训可扬。

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灵石县张家庄镇的杨尚文家族,世代繁衍兴盛,在耕读,治家,为官方面,卓有影响,位居灵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之列。杨氏一族能够长盛不衰,除杨尚文言传身教对于杨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后代的兴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外,杨氏家训的制定也起到了极强的内在约束和推动作用。杨氏家训内容:

读书为本,耕田为根

女慕贤淑,男思尽忠

慷慨仁慈,济危扶困

立品修行,敬谨从事

自修自立,报本追远

勿遗祖德,勿坠家声

一经之遗,競競世守

积善余庆,天长地久

杨氏家训短短64字,语言简洁,易于理解,便于诵读,牢记于心,有利于家人遵守和实践。高度概括忠孝仁爱之大义,修身齐家之要旨于一炉,把读书务本作为第一要务,开宗名义。男女平等,对家族中女子恪守妇道,从善从良也做了要求,在封建时代提出了女子要有才更要有德的要求,十分难得。珍惜荣誉,立品立身,以正家声,从而培养更高层次,更高要求,更高目标的奋斗方向,为国为社会尽忠竭力。杨氏家训是这么说的,杨氏家人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用行动努力恪守祖训,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行为,至今为人赞颂。

杨尚文,字墨林,号仲华,1807年(嘉庆十二年)生于山西灵石县张家庄村。父早亡,侍母甚孝。短短五十年人生中,他却能勤学不辍,博览群书,虚怀敬友,遍交一时贤士。如近代思想家、地理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张穆、书法家何绍基、陈颂南等人,足见其志存高远。且尤精于书法、金石、图绘、成为当时之名士,均是其座上客。所以在《辞海》《丛书集成初编》《山西人名大辞典》《晋中历史人物》《山西省藏书家传略》《中国丛书综录补正》《灵石县志》等书中均有专门条目论述,也足见其名不虚传。

杨尚文在道光年间刊印的大型丛书《连筠簃丛书》,计十二种一百一十二卷,集他一生收藏、书法、刊印之大成。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地理、金石、声韵、数学等。且雕板精美,并由张穆校勘、作序,何绍基题签,民族工业创始人张之洞在他的《书目答问》一书中极力推荐。《连筠簃丛书》在道光年间一经刊印,即受到时人高度赞誉,学者争相收藏。一是因为刻该丛书,杨尚文先生请名匠刻版,编校认真,印刷精良。线装包角,天头地脚较大,四周单边,界行清晰,小字双行,黑鱼尾,纸张好,为细白棉纸,开本大(16.7cm×27cm);二是请名家诸如张穆、孙锡等作序,以及当时书法家诸如何绍基、许瀚等题签。更重要的是他所遣丛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较高,更为后人称道。正如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辑印的《丛书集成初编》一书提要中所述评:“连筠簃丛书,十二种,百十二卷,清道光杨尚文先生校刊。尚文嗜金石、善图绘,尝有刊书之志,时平定张穆(石州)课其弟子言(尚志)于其家,因为之董理,所刊凡十二种,如《元朝秘史》《西游记》,在历史地志中极有价值,《群书治要》为久佚之秘籍,《癸已存稿》亦时贤之名著,而《镜镜钤痴》乃百年前研究物理之书,作者因得风气之先,而为之流播者,亦可谓之先知先觉矣,每书冠以石州序言,署签者并为当日书家之何绍基,亦足见其审慎不苟矣”。此提要可谓基本准确、评价甚高,广为别书引证。对此丛书,张之洞《书目答问》一书曾予推荐,《辞海》《辞源》《中国丛书综录》及《补正》《山西人名大辞典》《晋中历史人物》《灵石县志》等书中均有记载。可见其影响之大,是集精、博、实用与罕见为一体的善本丛书。

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他集一生心血刊印成的《连筠簃丛书》,现被国内各大图书馆及古今藏书家作为古籍善本珍藏,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刊刻古籍丛书佼佼者,旧志称其为“名动京师”的文人,恰当不过,实为中肯。

杨尚文先生在北京东华门外“春晖园”居住(今北京大栅栏附近),寓所名“连筠簃”,有居小屋而研究、流布历史文化之意。这与他所刊丛书之名相符。他的书斋名为“澹静斋”,显然取意诸葛先生“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时人评其曰:墨林素有富豪名,设典肆七十所,京师呼之为“当杨”,挥手万金无吝色。可见其经商有道,取利有方,又仗义疏财,由商传文乃一代之豪士也。

杨尚文还在家乡创办书画班,请名家制书画笔墨,至今传于世上,其曾孙杨德裕先生至今有珍藏。可惜杨尚文先生英年早逝,假使天增其寿,成就肯定绝非如此,实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遗憾。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家计中落时,仍笃志不渝,刻成大型丛书,为发明经史,裨益实用,弘扬祖国文化。而书付印之前竟不幸辞世,令人生叹!而其弟杨尚志护其灵柩返故里途中,海上遇暴风,棺柩翻入海中,尚志为救兄棺毅然跳入海中,不幸也随兄而去,年仅36岁!同胞兄弟,死生相依,海纳魂兮,天复何急?何绍基先生所撰墓志铭中称:兄爱其弟慎择名师,弟敬其兄跬步相随,涉江入海将以窥宇宙之奇,岂意望洋而俱逝。其辞文血泪书就,海天同悲。杨氏兄弟墓志铭文也堪称有清一代兄弟合葬志之唯一。

杨昉,杨尚文之子。不喜科举,只好科学,通英、法、德、日等八国外语,曾出访美、法、德等国考察。爱好照像,并有摄影专著《朗山杂记》,为中国摄影之先驱。山西大学文学研究所李豫教授在1995年香港第130期《良友》杂志上撰文介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杨昉在家乡,曾因为民请免赋税,被十八乡村民合赠“惠及枌榆”之匾。杨家素有济贫博爱之心,自制药品,施舍穷困人为常事,杨家自制的“人生再造丸”,光绪年间价值高达一两银子一颗,足见其珍贵,据说受赠送人家至今仍有珍存的。这就为杨尚文先生的成长和成功在家庭背景环境上找出了答案。

杨氏父子之所以能在刊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除自身的天赋因素外,一脉家传的传统道德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

杨尚文曾祖杨士藩官至五品(诰授奉政大夫),可谓身居高官,但无骄奢之态,一惯好善乐施,睦族恤邻,捐资办学培养人才,能视金如土。曾在路经赵城途中拾金三百余两后,原地等回失主,悉数归还,此事传开后,后人遂将此处唤作“还金处”。又在赴京途中,过河北井陉上奄村时,见山路异常崎岖,商旅难行,乃个人捐资,拓修道路,终为坦途。郡守赠匾“宏开觉路”褒之。至今此路人们仍称为“杨公路”。

时间流逝如梭,灵石张家庄杨氏家族以及杨尚文的文化影响一直传承至今。而今,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如何继承、发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值得深思。

杨尚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穿越时空的目光,与他的名字一样,注定了他和文化不可分割,命中注定和文化有不解之缘,这是其一。杨氏一族深厚的家学,严谨的家风,严格的家训不仅是杨尚文取得一切成就的基石,也是整个杨氏家族繁衍生存发展壮大的试金石。

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加。中华民族历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正己正人,渡人渡己,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携带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基因,每一位炎黄子孙也都肩负着中华名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怎样的人?答案在细微的生活小事中,在强有力的家风家训的约束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灵石张家庄杨氏家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