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孩子分離不焦慮?

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家長們既要看到幼兒園生活對培養寶寶獨立社交、學習與探索的必要性,積極鼓勵孩子去適應幼兒園生活;也要尊重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規律,接納孩子的情緒波動,並引導他們儘快度過焦慮期。

第一,家長應該讓孩子的生活作息與幼兒園同步,提前適應新變化。比如,入園前開始培養孩子獨自如廁、吃飯、穿脫衣服的能力,培養定時午休的習慣,培養跟多個陌生小朋友一起遊戲的興趣;如果寶寶太小,至少要教會他們如何向老師尋求幫助。這樣,孩子在入園後就不會顯得茫然失措,有一定的能力去處理面對的困難。

第二,對安全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增強對幼兒園的瞭解和安全感的建立是重點。如果您跟孩子之間已經是這兩種依戀關係,那麼孩子離開親人自然會有焦慮感,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別。此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幼兒園生活的繪本;帶孩子去參觀將要入學的幼兒園,去附近玩耍,觀摩小朋友在幼兒園玩耍和放學的景象;告訴孩子“放學後媽媽會在門口等著準時來接你”。通過多種方式增強孩子對幼兒園的瞭解,幫他們認識到這是一個跟家裡不同的新環境,寶貝只是白天暫時離開媽媽,晚上還會回到家中,來緩解他們對未知生活的緊張情緒。

如何做到孩子分離不焦慮?

第三,對於迴避型依戀的孩子,改善親子關係才是重點。儘管從表現上,這種類型的孩子上幼兒園不哭不鬧,讓家人在這個階段很是省心,可是由於依戀關係不夠牢固安全,導致孩子成人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所以,對於這種迴避型依戀的孩子,父母應該引起重視,著手開始修復親子關係。比如,保持對孩子釋放需求信息的敏感,做到及時回應、正確解讀;提升陪伴孩子的效果,與寶貝親密互動、多做遊戲,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保持愉快的情緒與孩子進行交流,因為沒有嬰兒會願意與怒火沖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煩躁不耐煩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

第四,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維護自尊。人格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幼兒期的孩子處於“主動對內疚”的階段,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人格上的主動性,更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反之,孩子就會缺乏主動性,逐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鼓勵孩子的主動行為,鼓勵他們主動選擇感興趣的課程、主動挑選遊戲方式、主動迎接挑戰、主動交往朋友,通過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找到自尊自信,消除無助感和焦慮感。

第五,家園聯合,全方位瞭解情況。在幼兒心中,老師是非常有權威感的一個角色,他們會非常在乎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也會重視老師對其他小朋友的評價。所以,如果老師給我們的孩子貼上了某些標籤,比如不合群、特別淘、坐不住等,就會直接影響孩子對自身的評價,也會影響其他孩子對TA的看法,造成社交障礙。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們既要挑選管理科學、尊重孩子天性的幼兒園,也要注意與帶班老師的溝通交流,一方面經常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讓我們家長自己不焦慮,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老師更瞭解我們的孩子,避免誤解、誤讀孩子的行為。只有家園形成合力,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