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嶼
共享單車的水太深,傳了太多的八卦消息,最終都沒確認。共享單車之間相互攻擊的情況也很多,比如A融資後,造出B焦慮的假象,B融資後,造成A陷入僵局的假象。
2017年下半年開始,業界便盛傳摩拜單車和ofo會合並,該消息經由多位投資人參與,最後也無疾而終。
2018年2月份,業界又在盛傳摩拜獲得由美團領投的10億美金融資,該消息最終也未獲得證實。
摩拜單車最後一次確認獲得的投資消息是2017年11月,高通宣佈投資摩拜,其E輪融資是由騰訊領投的6億美金。
這次傳出的美團以37億美金的價格收購摩拜,消息真假也並未得到徹底落實。
本篇的問題是「美團+摩拜」的組合有何想象力,我就想象力方面做一些回答:
2016年9月份,美團全資收購錢袋寶,從而曲線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至此,美團的支付牌照問題得到了解決。
之後,美團就悄然上線了美團支付,用戶在美團/大眾點評/貓眼電影/美團外賣上直接付款的時候,系統會優先提示用戶使用美團支付,並且,新用戶還能抽取紅包。2017年6月份,美團錢包獨立APP1.3版本上線。目前美團錢包已經有獨立的iOS和Android客戶端。
日前,美團還在上海上線了打車功能。
2)夯實出行這張牌。很多人認為美團做打車業務是純粹的試水和攪局,但保不齊美團是真的想跨界出行領域。既然已經有了打車業務,那麼收購摩拜,將自行車這一出行方式也納入到美團的陣營是完全有可能的。
3)與摩拜的數據結合,完善數據畫像,提升美團在營銷端的能力。用戶在美團/大眾點評消費以後,系統會時不時地向用戶推送一些優惠券,這說明美團本身在數據上還是有一定能力的,而這些能力是建立在美團的數據分析能力,對用戶畫像分層的基礎之上的,有了摩拜這部分數據的加入,美團就有了更多的數據維度,更為清晰的用戶畫像數據,這對於其營銷效果的提升有莫大幫助。
在營銷層面,摩拜所能帶來的廣告效果,也許能被美團更好地利用,美團擁有大量的B端企業資源,缺的就是廣告媒介和營銷運作,摩拜就補充了這部分資源,但需要有美團的運作才行。
對於美團來說,能夠幫B端商戶賺錢,它就能賺錢。
除上面三點,還包括出海方面,摩拜單車已經在全球多個城市有投放,這一點也許能夠幫助美團在海外擴張;還有就是信用體系,今年2月份摩拜宣佈上線新的信用系統,摩拜和美團都是消費類應用,若能在信用功能上實現價值,這對於美團來說還是很美好的。
以上,僅限於“想象力”。
靜候最終的確認消息吧,共享單車領域的消息沒經確認,那就是煙霧彈,有可能是自己放的,也有可能是友商放的,還有可能是故意攪渾水的。
郭靜的互聯網圈
這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非常有可能的,首先是摩拜目前的發展狀況不好,其次是美團做打車業務絕對不只是玩玩而已,從美團最近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團不僅要做打車,而是要做的整個出行生態鏈,甚至未來美團要做的是一整個生活生態。
聯想到摩拜CEO王曉峰從uber中國的時候口碑都不太好,最近更是傳出打員工,還多個城市員工集體離職,這個時候也許一切並非空穴來風,胡瑋煒團隊管理能力、戰略統籌能力又有欠缺,相比ofo的戴威,可以說戴威近乎完美的學歷背景、年紀也小適合長遠戰略,再加上在國際戰略、以及開放平臺兩個決策來看,戴威的可期待性更高,那麼摩拜被收購可能性更大。
美團未來的模式就是網上生活版的小米
美團未來的模式就是網上生活版的小米
美團其實整個生態佈局已經初具雛形,美團現在的業務佈局大致如下,團購及餐飲到店業務、酒旅業務、外賣(同時也是最後三公里物流)、貓眼電影、榛果民宿、美團支付,美團出行(有可能加入的摩拜)。基本上美團的業務包含了衣食住行等等所有的業務佈局,這一點就彷彿是一個網上生活版的小米,為什麼這麼說?小米的模式是圍繞手機打造一個以智能家居為主題的智能互聯網生態。
美團已初步顯現巨星像,比起滴滴,更容易形成商業閉環,而滴滴短時間的主要業務還是在出行,但是ofo已經羽翼豐滿,滴滴已經很難拿下,而外賣業務更像是為了跟美團置氣而出來的業務,而滴滴目前的重心除了打車貌似還有投資,這很顯然跑偏了,即使也是這對於滴滴來說是一條正確的路。
美團搶摩拜正如滴滴搶ofo
美團搶摩拜其實跟當初滴滴搶ofo很類似,打車業務解決的是長距離出行,而共享單車則是打車業務最好的補充,最重要補充的是3公里以內的出行。而如果能拿下摩拜,自然能夠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出行閉環,況且除了打車業務,美團還有自己的票務業務,至少從業務上講,美團的出行佈局已經是完整閉環的。
滴滴已經失去了ofo,如今又要面對美團打車,日子並不好過
滴滴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形成生態閉環,這個壁壘還沒有達到堅不可摧的地步,業務上的沒有閉環,加上滴滴這兩年一家獨大以來積累的用戶怨氣,很有可能在美團打車來了以後成為一個用戶背叛的節點,所以滴滴前面失去了ofo,後面又要面對美團打車,如果美團拿下了摩拜,那麼滴滴的處境將非常的被動。
同為騰訊親兒子,兄弟相煎何太急
但從資本層面來講,美團、滴滴都是騰訊系的核心企業,互相打架自然開心的是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還釜底抽薪拿掉了ofo,可以說是將了一軍,算是為了報美團和滴滴逐漸騰訊系的一箭之仇。最近阿里更是在高德推出0佣金順風車,可以說是火上澆油,手心手背都是肉,騰訊作為大家長並不開心,摩拜也是騰訊系,到底應該給那個兒子也是困難。
所以,我認為至少從業務邏輯和資本層面來講都是很有可能的,只是最終結果會怎麼樣我們不清楚,但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我更傾向於美團收購摩拜,滴滴這兩年太嬌縱了,應該殺殺滴滴的銳氣了,並且經驗表明,一家獨大絕對不是好事。
EmacserVimer
這個收購,將深刻影響互聯網行業的格局。
1,在出行領域,美團的實力將大漲。目前,美團主要是在共享單車上發力,只有兩個城市,但是,一旦將摩拜納入旗下,摩拜可是擁有2億註冊用戶,每天3000萬訂單的第一共享單車平臺,共享汽車加上共享單車,將會讓美團在出行上如虎添翼。滴滴如何接招?
2,在服務電商上,是阿里和騰訊的對決。前腳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後腳美團全資收購摩拜,這是阿里系和騰訊系對自己內部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的契機。阿里的新零售,騰訊的智慧零售,將加劇對抗。騰訊系派出的大將是美團,阿里系還需要內部整合。餓了麼和口碑需要整合,還需要和旗下的盒馬鮮生、天貓等進行整合。時間就是生命。
3,ofo的命運也將有進一步博弈。可以看到ofo本來就是很多巨頭博弈的場所。之前滴滴想拿下,後來僵持下來,現在阿里藉助E2-1輪融資加強了控制,但是還沒有完全拿下。ofo的戴威還是想做獨立平臺。但是,伴隨摩拜併入美團,ofo再想做一個獨立平臺難度很大了,是靠向滴滴,還是委身阿里,需要思量。但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4,對於摩拜創業團隊來說,可以看到是有分歧的,有人贊成收購,有人反對收購,但是他們沒有否決權,還是要受到投資人的決定。最終看到了,胳膊擰不過大腿,摩拜告別了獨立,走向了美團。
這就是互聯網新時代的特點,巨頭博弈,阿里系和騰訊系,誰能繞得開?
閆躍龍
今天上午,王興正式宣佈美團全資收購摩拜,昨晚坊間消息落地成真。但與昨晚種種傳聞不一樣的是,摩拜的創始團隊並未出局。在內部的公開信中,王興表示「摩拜的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王曉峰將繼續擔任 CEO,胡瑋煒將繼續擔任總裁,夏一平將繼續擔任 CTO,我將擔任董事長。」
當猜測和喧囂都漸漸落定,我們該如何理解「美團收購摩拜」或者說「王興接棒共享單車」這件事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想清楚兩個事情:一是為什麼摩拜一定會被收購,而不是被投資;二是為什麼摩拜選擇被美團收購,而不是被滴滴投資或者被包括軟銀、阿里之類的機構介入。
為什麼併購是個合理的選擇
共享單車行業的現狀和一些困難就不多說了,但這些困難不是併購的全部原因。畢竟,摩拜並不是沒有接受投資的選項。
有時候,一些商業領域重大選擇的做出,恰恰是很多細微的因素在起作用。這次摩拜接受美團的併購而不是接受滴滴的投資,真相或許就在細節裡。
4 月 3 日晚上,摩拜召開股東大會,表決是否同意美團對其的收購;會議從晚上 9、10 點開始,大約在 11 點多的時候,會議中的信息就已陸續傳到一些媒體手中——這些信息不僅有表決的結果,還包括一些非常詳盡的細節。
在過去的互聯網商業領域,很少會發生像摩拜股東大會信息外流這類的情況——整個大會就像對媒體公開的現場直播。能掌握這些信息的人一定是股東或者核心團隊成員,而涉及公司機密和重大事件會議信息的洩露,代表著一些當事人的利益企圖。這種利益甚至讓其不顧公司聲譽和品牌的不確定損害來鎖定某種結果。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說明了一些股東的利益或者訴求已經跟公司的利益和訴求不統一了。
一般情況下,公司獲得更好的發展肯定是符合股東收益最大化期望的。但現在看來,這種信息的私下釋放和利用媒體搶先定調,對摩拜本身自己的品牌和服務是不利的。按照正常邏輯,即使創始團隊出局,至少不該在事前或者事中洩露,而應該在一個對公司最合理時間點,進行統一表述並對外釋放。這件事說明摩拜的部分股東、甚至包括可能在創始團隊體系裡,大家對於被收購的看法與態度存在不同爭議
,顯示出不同人對公司未來發展這個長期利益的問題已經不在同一條線上了。再回到為什麼是收購而不是投資的問題上,答案就非常簡單了:如果美團從投資的角度去做增資,原本在摩拜內部利益不統一的股東會被繼續鎖死在這個位置上;如果股東們甚至團隊內部各有各的想法,摩拜整個公司內部形不成合力,這種不和諧和不同步會阻礙摩拜的長期發展。因此,通過併購統一思想和解除牽絆——該退出的退出,該繼續前進的繼續前進,這是最合適的方式。
對於摩拜而言,這個時候有人能夠去「接棒」,推動這件事往前繼續走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通過被整體收購,摩拜可以將內部意見不統一的股東和團隊清除出去,留下來的統一的方向才能幫助摩拜長期發展。從這一點來看,收 購這個選項,相對於增資,甚至是條件更優惠的增資選項,對很多股東有利的,甚至是對公司解決問題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
為什麼是王興和美團?
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最終是王興而不是程維,是美團而不是滴滴,或者其他方併購了摩拜呢?
首先很務實地講,滴滴作為 ofo 的投資方,就過不了摩拜的關。滴滴和 ofo 發生的衝突、投資者和創始團隊之間不同意見造成的衝突、對摩拜的這個團隊來說,多少會有心理影響。即便是王興和程維都是目前中國整個大生活領域裡邊具備足夠的資本駕馭力和運營控制力的高手,但當他們不相上下的時候,這種心理因素就會起到作用。
當然,我相信王興和摩拜最早的締造者和大股東李斌之間的溝通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相信李斌因為自己的蔚來汽車延展出的大出行的格局,對於滴滴一度是更有傾向性的,但王興最終能與李斌達成共識,也是個值得關注的關鍵節點。相信王興在出行領域的最近一系列動作和決心,促進了這種態度轉變。
如何看待這起併購案?
這樣的一個併購其實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麼去看待它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這不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終點,這件事不需要惋惜誰,而是應該恭喜所有人。
由王興接棒共享單車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不要忘了,在過去幾年裡,共享單車都是在被資本推著往前走,以倍速的方式發展,對於創始的團隊,不管是摩拜還是 ofo,都很難真正做到對公司的完美駕馭。王興則不同,過去這麼多年,他在生活服務領域裡經過包括「千團大戰」等大量戰爭,他的團隊在執行效率和思維體系上都已經非常成熟。當這些優勢注入到整個共享單車領域,必將帶來不同的格局。
王興進入共享單車領域後,有機會捋順這個高速發展、資本高度介入行業中的種種扭曲,讓共享單車重新迴歸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層面,然後才能夠真正創造出行業的商業價值。另外,摩拜和美團大出行服務體系的這種互動,也能夠讓共享單車這個獨立價值還不夠完整的商業模式,通過協同效應形成閉環——這或許也是共享單車能夠更長久存在意義。
昨天晚上,摩拜董事會的結果出爐後,我跟胡瑋煒交流時候引用了當年丘吉爾說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話,「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這不是終點,甚至不是走向終點的開始,但這可能是對起點的超越。
而對摩拜的創始團隊而言,他們現在所開創的事業,在未來還將繼續向前發展,並且進入生活服務領域這個更大的格局。對胡瑋煒們更應該祝賀,因為一個奇蹟沒有變成一地雞毛,還在繼續向前,即便旁觀者各種評判,但只有創業者才理解此事對內心的意義。
另外,對於摩拜的一些早期股東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他們的退出,意味著擺脫了被不斷鎖死的命運,某業界大佬私下評價說,「這比某些公司的股東繼續被鎖死已經好很多了。」說的是誰,大家都知道。
對於王興而言,獲得摩拜這個非常有價值的資產和入口同樣值得恭喜。共享單車,對於王興未來想要的更大的格局是一個重要的砝碼。
王興是一個理性的創業者,現在這個入主摩拜的價格其實對他是非常合理甚至划算的,在共享單車經歷過爆發式發展,進入冷靜期甚至是寒冰期的時候,王興的切入點是非常穩準狠。
共享單車當然還面臨著經營運作瓶頸等一系列問題,但對未來美團出行的佈局意義重大。相比他付出的成本,獲得的收益其實還是比較划算的。美團在未來更大的競爭格局裡邊抓住了有利的場景和入口。
無論是 ofo 的戴威還是摩拜單車的胡瑋煒,他們創造的事業和走過的故事已經如此精彩,他們的經歷更是巨大的隱形財富,那些註定要到來的,各種媒體式的「反思」、「感嘆」、「計算」其實毫無意義。
未來共享單車還有那麼多機遇,出行領域依舊值得期待。所以,故事外的人才會胡亂感慨,故事裡的人只應奮力向前。
極客公園
2018年4月3日藍鯨財經首頁就主推“獨家|消息稱摩拜37億美元賣身美團,挪用押金約10億”。(http://www.lanjinger.com/)
也就是說,從藍鯨出來的消息,主打的是“第一時間”,靈活發佈。那麼消息真實性以及報導深度就不太能顧得上了。從藍鯨TMT或者藍鯨財經裡出來的消息,往往真假難辯,經常因報導失實而引發糾紛。
之前經常有摩拜與ofo合併的說法,現在又傳出“賣身美團”,媒體看來是要把摩拜玩壞的節奏。摩拜本來叫“摩拜單車”,後來改名叫“摩拜出行”,顯然是要往汽車方向發展。整個行業,摩拜、ofo、滴滴、美團,以及上面的阿里、騰訊集團,不知傳出了多少次拉郎配式的投資消息。之前美團的王興就以個人名義參與了摩拜的C+輪融資。
因此,很大的可能性是,美團和摩拜的人,確實有談業務,但是還沒有出結果。藍鯨的人有一點消息就急忙扔出來。如果之後美團和摩拜又沒談成,或者有新的入局者,這都是完全可能的。
無論如何,摩拜碰到了業務問題急需融資應該是有的。由於運營維護每月需要的開支高達4億,而與ofo競爭時月卡幾乎免費收入不夠,摩拜的現金流是有些問題的。感覺摩拜的新車投放力度明顯緩下來了,就算維持現有的業務規模都需要燒錢修車補車搞活動,擴張更不容易。
美團在搞網約車,和“摩拜出行”也能扯上關係。如果雙方進行業務整合,摩拜單車APP華麗變身對接約車,也有一定想象力。但是美團自身業務也不少,不是太有餘錢來搞這麼多事,37億美元應該是不可能的,就是個說法。具體有多少錢真拿出來給摩拜老股東套現,誰出錢,這都有得談的。
摩拜應該確實在想辦法擺脫困境,不想辦法不行了,都有挪用押金的傳聞了。雖然共享單車創業公司都這麼幹,但畢竟不是好事。進入摩拜的圈內投資人已經不少,一起商量出一個辦法是很自然的。具體是不是美團出面搞,怎麼搞,都還在商量。估計新聞真的出來時,會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但這個事應該是有影子的。
風雲學會陳經
自從美團把自己的使命定義為Eat Better,Live Better,鐵了心要做一切吃喝玩樂的消費入口,它就成了友商側目的行業公敵,但王興真的一次性集齊外賣、打車、共享單車這些中國互聯網的頂級虧損場景時,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了。
耿直boy王興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曾經的團購是明日黃花,老大哥Groupon市值還不到美團估值的十分之一,美團轉而定下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依靠到店(點評)和到家(外賣)打天下,王興偏愛這些苦活累活是因為有錢又風光的業務早被巨頭瓜分殆盡,渴望陽光下地盤的美團只能寄望於打破邊界的橫向擴張。
時下的美團正密謀上市,但在資本的大棋局中並沒有拿出手的盈利業務,能夠持以示人的只有對高頻場景的壟斷,這就是為什麼美團在壟斷了幾乎所有本地生活服務場景之後,還向異地生活服務進軍,還要通過併購填塞場景的真正原因。
王興的目標是成為下一代BAT,戰略上就要打透商業模式,展示想象空間,戰術必然是以攻代守,以戰養戰。
所以美團不惜自虐般的進入每一個有可怕對手的領域。
為了做強旗下的金融業務,美團明知阿里會扶持口碑進行反制,仍然堅決從點評下架支付寶,王興甚至還用“阿里很強,但可以做得更有底線一點”刺激馬雲。
為了開拓異地生活服務,美團把酒旅升級為戰略產品,以景點門票為突破口,再用低價機酒攬客,側面挖角攜程,用美團的話說,就是“在用戶舒服的價格區間設計產品”。
美團還發現了生活場景之間的隱秘關係,據說美團打車上線7天,訂單中超過4成都與吃喝玩樂消費有關,這實際上就是用戶和流量在平臺上的自輸送。
摩拜則是王興昂貴的新玩具,共享單車流年不利,坊間流傳的財報也顯示摩拜虧損嚴重,運營成本高得嚇人,美團此時全資收購,顯然不是商人的精打細算,只是因為用戶和流量所帶來的GMV有其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在BAT的大棋局中,恐怕又是另一番考量。
對騰訊來說,王興不是聽話的鄉愿,而是衝鋒陷陣的大將,滴滴整合ofo失敗,馬化騰卻讓王興來收官摩拜,顯然是放虎出籠對付押寶ofo來勢洶洶的阿里。
馬雲在西溪園區總部教訓了前來求助的王興,意味著雙方徹底翻臉,用馬雲自己的話說,滴滴這樣失敗的案例再不能上演,所以不計成本的壓服不聽話的美團有著重要的象徵和實際意義。阿里一邊資助餓了麼釜底抽薪,一邊放縱高德低成本的入局拼車業務,施加壓力的同時間接攪局。
美團到底是下一個BAT還是下一個樂視?激進的美團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首先,美團在資本市場是按P/GMV模型估值的,營收比利潤更重要,按王興制定的內部標準,假如能從滴滴手中奪取30%的市場份額,美團估值就可以再增加160億美元,而且這個成績還是此消彼長的。
風險在於,美團所有新開闢的戰場都面臨不死不休的競爭,任何一個對手都會以命相搏,美團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樂視的覆轍。當年樂視只有5年時間就從數十億做到千億級別,孵化出七大生態。2015年號稱中國互聯網第四極的美團就經歷了估值過山車,從150億美元暴降到100億,如今又突然飆到300億,也是禍福難料。
但中國互聯網公司從不怕虧損,王興的信條就是“弄不死我,我就贏了”。
蟲二
中國式投資有一個共性,搏傻。傻,不是說真傻,而是說只要還有人接盤,遊戲就能玩得下去。
中國的房地產投資,有木有?不怕你貴,只要有人接盤,砸鍋賣鐵、加槓桿,都有人買。茅臺的股票,有木有?越貴越買。共享單車看到今天,好像也沒有跳出這個局,就在兩三年前,對ofo和摩拜,投資人一擁而上,唯恐投不進去,在風口上時,能投進去的投資人都是證明了自己人脈足夠、品牌足夠、資本足夠的。他們是真看好共享單車的模式嗎?當時,共享單車給全國人民講了一個故事,從數學上來算,押金用於造車、租金實現盈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現在,由於維護成本太高,租金模式被證明失敗了。難道就沒有投資人考慮過維護成本的問題,我不信。只是大家都在講故事,紅杉也講,高瓴也講,滴滴也加入,哇塞,都是最聰明的人,大家就信了他們的故事。可是維護成本兜不住底,故事繼續講,同時要全身而退呀。
對於消費者來說,中國式投資其實挺悲哀的。共享單車確實帶來了生活中的便利,還被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現在呢,先被小藍車騙走押金,再是ofo越來越破,摩拜越來越少。在資本大戰中,本來好好的東西沒落了。
有報道稱,摩拜的不少高管在去年底辭職開始了區塊鏈的創業。這是另一個局的開始,同樣的手法,等你再想明白的時候,就是他們的接盤俠。
小哥哥打算盤
據鉛筆道獨家消息,摩拜正在面臨收購談判,買家可能為美團。此外還有兩方共同參與競價:軟銀及滴滴的合作。目前摩拜還沒有確定最後的方案,仍在考慮中,也沒有召開股東會。所以摩拜和美團能否成功牽手,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鉛筆道
隨著摩拜37億美元賣身美團的謠言變成現實,曾經的獨角獸已經全面改姓王了。
很多人不理解,摩拜已有10億美元的債務,投資人和摩拜團隊自己都看不到希望了,為什麼偏偏被王興看中?
但這次的交易絕不是王興臨時起意。
2016年10月個人出資投資摩拜、2017年初在南京試點網約車、2018年初全面進軍上海、直到如今拿下摩拜,王興和美團一直都在步步為營。
美團和摩拜,可以說是互相需要,收購是一種必然。
那「美團+摩拜」的組合到底有多少火花呢?
1、摩拜在去年底就上線了共享汽車業務,接入美團的出行版圖正合適。市場規模足夠大,分到一點是一點。
2、佛系多年的美團終於要開始尋求IPO,且估值高達600億美元。
過去幾年,王興一直在籌備上市的條件,做大估值,等待時機。
這麼一來就很好理解了,在美團Eat Better、Live Better的口號裡,獨獨缺一個共享單車來填補最後一公里的服務。美團從一開始的去哪兒到現在怎麼去,一條龍服務越包越大,還順便收下了摩拜的位置數據、自有支付推廣等額外獎勵,這一波不虧。
而且共享單車早已是中國式創新的一張名片,摩拜去年出海投放,國際化的佈局對美團提升估值有利,何樂而不為?
也正因為如此,美團誠意接盤,摩拜連價都沒還,就以低於上一輪的估值交代了自己,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而且美團、摩拜背後站著的是騰訊,pony馬需要美團出面以收購而不是融資的形式拿下摩拜,來抗衡阿里系。
說到底,在這個圈子裡,改變遊戲規則的只能是野蠻人。
金錯刀
4月3日,據報道稱,美團和摩拜已於近日達成收購協議。摩拜將以37億美元的總價出售給美團,包括27億美元的實際作價(12億美元現金及15億美元股權)和10億美元的債務。雙方最快將於本週內正式宣佈。
這個消息一出,信息量巨大,雖然目前美團、摩拜方面都未對消息真偽做出正面回應,既然報道稱本週內正式宣佈,至於能否最終坐實不妨先靜候幾日。
存在即合理,消息曝出不可能是完全的捕風捉影,美團+摩拜的組合還是給人們留下極大想象空間。
報道稱,摩拜遭遇到資金危機,先是嘗試獨立融資遇阻,然後是取消免費月卡、提升每單收入的增收措施,每月4億的運維支出,無法獲得正向資金用來生產新車和維修舊車。媒體還披露了摩拜挪用了用戶60億押金,除此之外還欠下10億元債務。
根據以上信息來看,摩拜確實遇到資金危機,難以盈利的商業模式和鉅額的運營支出,靠一輪輪融資撐到現在實屬不易。
在此之前,和摩拜針鋒相對的ofo先是通過抵押單車的形式獲得阿里17.7億資金支持,隨後拿到了來自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融資,ofo實質上已經歸入阿里生態,硬撐不下去的摩拜似乎也沒有理由再倔強下去了。
至於美團+摩拜,美團進軍網約車市場野心勃勃,燒錢補貼,一波跟著一波,美團來勢洶洶,跟滴滴正面交鋒。
3月24日,王興在一個公開場合稱目前美團打車已經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據此來看,出行已然成為美團商業版圖下的重要一極,網約車市場其實並不存在太高的技術壁壘,准入門檻還是相對較低的。
王興作為摩拜早期的投資人,在摩拜遭遇資金危機,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王興此時或許看到機會,以摩拜短途出行+中途網約車,王興的大出行版圖正緩緩打開。
如果消息在未來幾日坐實,對於腹背受敵的滴滴而言,不啻為當頭棒喝,雖然目前美團打車還難以撼動滴滴市場地位,從商業競爭角度來講,美團也許是滴滴在未來必須選擇面對的一個可見的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