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棒奔霸

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既是社會的進步,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在農村,很多的老物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慢慢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貯存於人們的記憶庫裡,成為若干年後滿滿的回憶——

竹菸斗 在我兒時的印象裡,老人們大多吸毛煙,幾乎吸菸的老人人手一根或長或短的竹煙竿,大小不一,長短不一,上面有明顯的竹節和竹根留下的小點,裝毛煙的一頭象個勺狀,整枝煙竿光滑漂亮!兒時,爺爺每回想抽菸了就喚:“乖孫,把我煙竿拿來喲!”,我這邊,一聽爺爺喚,就得趕緊停下玩耍,去給爺爺拿煙竿!爺爺裝上裹好的毛煙,點上,便坐火鋪上很享受很愜意地抽起煙來......煙星,在稍嫌昏暗的老屋裡一明一滅......如今,爺爺不在了,竹煙竿也不見了,只成為永遠的懷念和記憶了......



風車 兒時,老家的人們每到莊稼收穫的季節,籽實曬乾後,都會用到一個老物件——風車。用之揚去籽實裡的雜物和空殼,以便入倉保存。我家堂屋就有一個,對兒時的我來說,挺高!挺大!但我那時雖個兒小,卻攀爬敏捷。因此,大部分時間裡,閒著的風車就成了我的“大玩具”!我會爬上風車,貓進風車斗裡玩耍、睡覺或是躺去那裡生氣......如今回老家好幾次,都不曾看見,亦不知哪兒去了......



斗笠和蓑衣 在兒時的記憶裡,同院的伯伯是個勤快人。對家裡該做的農活,不管天晴下雨,都會按時去地裡忙活。有時下雨,他就會戴上自制的竹編斗笠和棕櫚蓑衣,再把褲腳挽至腳膝去地裡幹活。於是,伯伯那副披蓑戴笠的打扮就成為我對他的永遠記憶!如今,那斗笠、那蓑衣都已然不再......



竹編搖籃 農村不缺竹子,因此很多日常生活用具都是竹編。以前講的是就地取材、節約方便,現在講的是綠色環保。在農村老家,一旦某家娶了新媳婦,公婆都會早早請人編制一個精緻的嬰兒搖監,用以等著未來的孫兒孫女......小時候,我就用這樣的竹編搖籃搖過弟弟!因為把他搖睡著了,我可以悄悄溜出去玩!為此,兒時的我沒少挨訓......如今再回老家,那搖籃已然不見了!許是老媽早就送人了罷!



農村老家的老物件挺多,什麼石磨、石舂、石豬槽、竹篩子、竹撮箕、竹蓆、竹凳、馬燈......都已然完成其歷史使命,再不見蹤影了......

歡迎關注土家族阿妹,謝謝分享、點評

土家族阿妹

農村消失的老物件太多了,而且隨著時代文明進步,科技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現在正在使用的物品,以後可能也會消失。這是社會發展規律,一切落後的東西都會被人拋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也許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里!

我的童年、青年時代生活、生產、學習工具幾乎全部消失了,無法完全一一列舉出來,下面我想用圖片方式,列出一部分,勾起我們共同記憶,能夠產生共鳴!






























老物件在消失,新的物件不斷出現,我們應該面向未來,面向科技,面向現代化!那些落後的,不適合農村現代化勞動、生活、工作的老物件消失就消失了吧!(圖片來自網絡)


長江老農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在農村有不少老物件正在逐漸消失,也不些那些老物件不能用,而是更有替代它的、更為先進的器具來替代,從而大大解放了過去陳舊落後的農具、生活生產用品勞動生產力。

正在逐漸消失的生產用品有哪些呢?


石磨、石舂、石杵,老一輩人在過去磨豆腐、用石杵衝糯米粑粉自然用石磨、石杵來便用,而為了趕做生意,往往半夜就起來,忙到天亮以後,累得精疲力盡,也做不了多少豆腐、粑粉,而自從現在電動磨的出現,這些老物件自然消失了。

木犁、木耙的逐漸消失,過去的農耕時代,農民耕田耙地都是用牛馬來耕作,當然需要木犁、木耙,農村人種田幾乎家家都有犁耙,為了這些木農具能使用得久,一年使用過後,甚至買來桐油來塗抹保護,而現在農業機械化,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犁耙自然不存在而消失了,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連犁各部件的名稱也不會知道。



還有不少生活使用用品,如早年農村間緊俏的二八槓永久、鳳凰自行車,家用電器黑白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也逐漸隨時代的發展,逐步有摩托車、電瓶車、液晶大彩電等替代而很少見到,並也將逐漸消失不見了。


農村中還有許多現在已消失不見的老物件,你的農村老家還有哪些已經消失不見的老物件,歡迎留言補充!


和風細雨言

你說的老物件可能會是從前農村用的傢什:車輛牛駒、石碾石磨、紡花車織布機等……,但這些東西有的己消失遺忘,有的己老態龍鍾退居二線。歸納起來有:種地耕作類的,家庭紡織類的,加工磨面用的。其中還有木工工具、硯臺墨條、梳妝手飾……差不多有上百種。

一、農田耕作工具。大家看到了下邊的圖片。木製耩麥樓,柺杖形九曲犁,從前打麥場使用的六齒載運洋叉。最早以前諸葛亮發明的割麥綽子,最後的圖片是牛板車。所有車體全有木材製做,唯有車輪是金屬的。前駕可套耕牛和騾馬做動力。這是過去生產隊拉糞拉莊稼用過的交通工具。最早的時侯我父親給隊裡趕過車,在那年代沒有比牛板車再先進的工具了,坐上去比當今的寶馬車、黃冠車、及上海大眾舒服多了。





二、家庭紡織工具。這是從前農村使用的紡花車、織布機。機體有木材製作。那時候織出來的布匹叫棉線布。穿到身上忘不掉過去的寒冷,忘不掉從前老人養兒育女的艱辛。


三、麵食加工工具。大家看到了下邊的石磨和石碾。從前的人們吃米吃麵就是用這些笨重的石器碾壓的。磙玉米糝,碾大米、碾紅薯幹都離不開它。那時候的面沒有藥害汙染,內含大量有機礦物質,吃後不會得病,身體健健康康。


四、木工工具,硯臺墨條等……有關過去的老物件很多很多。有的己珍藏有的己遺忘丟失。反正在看來過去的每件老物件都是一部含辛如苦的詩,可歌可泣的歌……




農村土秀才

問題: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





消失的生產工具。硬軲轆的大馬車,手推的土車,還有梨地用的木梨,擺麥用的木耬,整地用的耙、麼,以及收麥用的撒子、木鐮,打碾用的石碌碡,喂牲口的鍘刀,木鬥、升子,風車等等。



消失的日常生活用具。磨面用的石磨子,木水桶,木水盆,木水瓢,燒鍋用的風箱,木搓搓,粗土大瓷碗,手搖紡車,土織布機,煤油燈,馬燈等等。





還有很多很多,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希望粉絲們都來補充一下,大家共同回憶消失了的老物件。



我從網上找來了幾個圖片,供大家欣賞一下。

說明:所有圖片均來之網絡。


衛農老頭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村逐漸小時候不見的老物件很多,真的無法一一列舉出來,但是很多老物件的消失雖然是一種遺憾,但是同時也證明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農民民生的改善。
當年比較全國聞名的東北農村的四大怪種所包含的老物件都已經慢慢消失,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很多東西只能在記憶裡回味一下了。

東北四大怪中的大姑娘叼菸袋,菸袋鍋這個老物件,曾經是東北很多人人手一個的吸菸工具,特別是東北很多大姑娘,在年輕的時候開始後就有抽菸的習慣,所以豪爽的大姑娘叼菸袋是東北特有的怪事,只是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大煙袋幾乎很少見了,偶爾出現也被當成文物收藏了。

窗戶紙糊在外,過去農民貧窮,窗戶大多是木頭格子窗,所以只好用紙糊上,用以擋風禦寒,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現在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都用上塑鋼門窗了,所以糊窗戶的紙這種現象也沒有了。用木頭格子做的窗戶也早已沒了蹤影。

反穿皮襖毛朝外,東北過去含冷,最保暖的東西就是羊皮大襖了,以前的農民裡面沒有內衣穿,如果羊毛衝著身體的話,穿起來很不舒服,羊毛容易扎人,所以就發明出來毛朝外的穿法。現在農村這個物件也消失了,無論從美觀還是舒服程度上逐漸被其他禦寒服裝代替了。

生個孩子吊起來,作為東北特色的育兒工具搖車,曾經是許多農村婦女邊帶孩子,邊做家務的好工具,把孩子放裡面,輕輕一推,搖車自動搖來搖去。很多80後小時候都住過這樣的工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家就一個寶,疼愛還來不及,誰捨得把孩子“吊”起來。

農村消失的東西很多,這四大怪中的老物件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這也不能不說是農村的一種發展,社會的一種進步。

在你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都是什麼?歡迎大家留言,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在我們農村老家逐漸消失不見的老物件很多很多了。

一是照明類:菜油燈,煤油燈,馬燈,手電筒,卡扣電燈泡。

二是生產工具類:木杈系列,犁樓耙耱,木鍁,木輪車,手推車;石碾,碌碡,石磨子;麻袋,糧囤,印板,鬥,升子;水擔,木桶;鍘刀,糊基模子,石淳子,石夯,磚斗子,剷鬥子;木工用具系列,鐵匠用具系列,銀匠用具系列,縫紉機、錐針、頂針等。

三是生活用具類:水壺,油刷,鍋鏟,後鍋,大飯鍋,風箱,碳鍁,長杆菸袋,小腳鞋,方口鞋,棉窩窉,軲轆綿襖、棉褲,木梳,瓷枕,蒲扇,石槽等。

四是布料類:的確良,條絨,勞動布等,凡塵觀生活對此方面觀察不太細緻,只能說這幾樣。

五是日常娛樂類:黑白電視機 、鐵環、木殼收音機、紙胚廣播、磁帶收錄機、放像機;

六是日常出行類:永久牌自行車、飛鴿牌自行車;

七是日常潤膚類:凡士林、潤面油。

如下圖:

一是照明類

卡扣電燈泡馬燈煤油燈

二、生產工具類
石夯

磚斗子
鍘刀
木輪車


三、生活用具類

大鐵鍋

棉窩窩

小腳鞋

四、布料類

勞動布

五、娛樂類

鐵環

放像機

六、出行類:

七、潤膚類:

上圖何所列和上文提到的老物件都是我們農村逐漸消失的老物件的很少一部分的代表。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在飛速發展,工業在不斷強大,商業在不斷繁榮,農業在不斷髮達,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物質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生活中還會出現新的物件也會慢慢的走出我們的視線,逐漸消逝,這是發展規律。我們感恩老物件在過往歲月給我們提供的生活便捷,我們也歡迎新的生活物件不斷出現!

網友們,你的家鄉有哪些物件也在慢慢的消失了,歡迎曬一曬!

我是凡塵觀生活!謝謝!再見!


凡塵觀生活

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在山東西部的農村,生活幾十年了,眼看著身邊的老物件消失,記憶最深的當屬小時候和小夥伴在一起學騎自行車的回憶了,那時候在棗樹園裡,沒有大人看著,完全自己模仿大人的樣子在學習,至今仍然記著當時自行車跑遠了,我抱在了一顆棗樹上,引得小夥伴哈哈大笑。

一輛大輪的自行車

說來也奇怪,現在的自行車腳蹬子都是來回可以往返的,但是那個年代的大輪自行車只能前進,不能倒退,這些也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有的記憶吧,現在根本就看不到這樣的自行車了。

農村磨面磨豆子磨辣椒麵的碾盤

六七十年代的人們肯定記得這樣一種用來糧食加工的老物件,那就是碾盤。農民可以把自己家的黃豆拿來磨成豆瓣用來喝湯,也可以把辣椒磨成辣椒麵儲藏起來,一年四季都可以用油炸了吃,或者炒菜的時候放一點改變下口味。

老式的織布機

以前農村的大媽們都會織布,用手一梭一梭的織出五彩斑斕的粗布,粗布用起來很柔軟,現在一米老粗布都能賣到100元左右了,漸漸也失傳了。如果現在誰家有一架織布機,估計收購的小商販們也會緊追不捨的。

老家的地鍋和風箱

現在家家都用上了天然氣或者煤氣灶,很少使用地鍋了,由於需要燒木材之類的,還汙染環境,地鍋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再過幾年,估計地鍋也失去了它牢固不怕的霸主做飯地位了。

那地鍋沒有了,和地鍋做搭檔的風箱也就沒有了,兩者同生共死的一對好朋友。

還有農村老家那口老土井,聽爺爺們說,就是村東頭的那口老井,養活了全村上下幾百口的人,至今還沒有被填平,現在被當做一個不大不小的文物給保留了下來。


最三農

每次回老家都會發現有很多變化,這種變化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你在不經意間會注意到這種差別,但是如果讓你仔細分辨,也很難說出變化是什麼。這就是日積月累的時間力量吧。其實只有隔開了很遠的時間,突然有一天,你在腦海裡回憶起許多事情,打撈出來很多記憶,馬上意識到你丟失了很多東西。比如,很多東西,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就已經很模糊了,更別說現在的小孩子,他們成長中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每一代人都是在自己丟失的東西中成長。

1、風箱。

現在的年輕人估計很難理解這個東西的意義,小時候家裡做飯燒火,全靠風箱鼓風,老祖宗發明的東西代表了古代的智慧,這大概也是農耕文明的遺蹟吧。現在農村也基本頭有煤氣灶,天然氣可以使用,在這之前是燒煤,小時候連燒煤都是奢侈的時候,就是拉風箱,燒柴火。秋天的玉米杆,哪像現在基本都是燒掉,原來可是一年冬天的做飯用的柴火。小時候,我最喜歡拉風箱,因為可以眼巴巴看著媽媽在旁邊炒菜做飯,看著油下鍋,噼裡啪啦的聲音,香味撲鼻,然後就是料頭香蔥,炒出香味,然後下菜,偶爾奢侈的時候會燉雞,那更要守著鍋沿,使勁拉風箱,把火燒得旺旺的,希望可以早點吃上香噴噴的雞肉。

2、織布機。

小時候家裡還有一臺織布機,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媽媽織布紡布的時候。我們經常聽說“日月如梭”,如果沒有見過織布機,怎麼能夠體會到這個成語的微妙。看著媽媽手中的梭子,嗖的一生從左邊到右邊,又從右手嗖的一聲到左手,看著眼花繚亂,想起這個成語就驚歎古人總結的妙語。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家織布紡布做起來的,那時候一年春節的時候才會有一身的新衣服,都是靠媽媽的一雙手,織布,紡布,染布,剪裁,成衣,哎呀,真覺得沒有媽媽不會的東西。

3、千層底的布鞋。

現在還有賣布鞋的,比如老北京布鞋是一個品牌,鄉下還有很多做那種色彩鮮豔的老虎頭的嬰兒鞋,已經變成了工藝品。但是,小時候,誰家媽媽不會納鞋底,做布鞋呢?現在想起來總覺得慚愧,上中學的時候,就很不喜歡穿布鞋了,總渴望買雙球鞋,覺得自己媽媽做的鞋子太土了,讓人看不起。球鞋多好,漂漂亮亮的。但是現在,每次回家都問媽媽,我原來穿的布鞋還有嗎。現在媽媽已經年紀大了,根本納不了鞋底,做不來布鞋了。年輕人也不會再穿布鞋,但是對我這一代人來說,小時候穿媽媽做的布鞋是根深蒂固的記憶。


說書人思鬱

看看照片,有認識的嗎?
在我們這裡叫紙經子(可能是方言,不知學名叫什麼,有知道的,請教了)


,用牛皮紙(也可能是方言,因為韌性較好,印刷廠書本的外包裝常用,學生也用來包書皮)條擰成,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嗎?這種東西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在使用,是副食品商店銷售零散副食品時,用來捆紮的繩子。

將稱好的副食品用包裝紙包好,然後用紙經子先從中間繞一週,交叉後轉動90°,再繞一週,打上結即可。現在看電影電視,中藥鋪賣中藥也是這樣包裝。為方便使用,通常將成團(像圖中那樣)的紙經子懸吊在櫃檯上方。將商品用包裝紙包好後,一手拿著商品,一手向上一伸抓住紙經子頭向下一拉,然後兩手並用將商品捆紮起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紙經子截斷,用剪刀剪,當然可以,但卻沒有這要做的,都是用手拉斷。但拉斷並不容易,因為紙經子韌性較好,能承受的力較大,勢必對受產生較大的壓力,加之紙經子較細,與手的接觸面積較小,會對手產生很大的壓強。直接拉不僅難以拉斷,而且會把手拉的很疼。所以,並不是直接拉。利用一點小技巧,才能輕鬆將其拉斷。

手拿要斷開處的兩端,兩手反向擰動紙經子,並使兩邊交叉,然後用力一拉,紙經子即應聲而斷。



另外,紙經子還可代替書釘裝訂資料,將要裝訂的資料邊沿用錐子打上孔,用紙經子穿過,兩個紙經子頭纏繞在一起拉緊,在用錘頭將接頭處敲打一下,資料就裝訂好了,比書釘的效果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