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总是柔软的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口袋里装着柠檬味的心愿,对着镜子遥想未来。这一年,我二十九岁,回忆从前,有风流经的地方,记忆总是柔软的。

在河北新能源,一群风电人努力践行着“一个目标、五篇文章、五个国电”的新时期发展战略,一起憧憬着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的国电梦,搭建着共筑幸福国电的伟大愿景。

记忆总是柔软的

河北坝上,山西雁门,有风的地方就有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描绘出最美的劳动画卷。风机检修人员爬上风机塔筒,从云的高度端详草木生长与天色瓦蓝。运行人员在月亮低过屋檐的寂静夜晚,触摸设备的疾患。工程建设人员在项目施工场地上远眺雁群,运去如风烟,摇动每一棵槐树和落日。前期人员奔走在争取项目的路上,拿路条,跑核准,在不同的城市里书写春秋冬夏。……它们和许多往事一样,都在时间的上游。

2009年12月31日,崇礼风电场。那天,大家的眼睛紧盯电脑显示器,现场人员不断用对讲机询问操作情况,这是河北新能源首座风电场进行调试并网,每个人都是第一次,紧张而激动。就是这座风电场,2009年10月23日一期工程首批11台风电机基础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到同年12月31日首台风电机安装、调试、并网发电仅用了69天,创造了全国同类机组投产最短记录。每一场战役都在攻坚,每一个脚步都饱经磨砺,每一次欣喜笑容背后都有着说不尽的艰辛,也正是这些让我写下《借坝上“东风”,辟国电“家园”》。

2012年12月2日,雁门关风电场。5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暴风雪导致农网10千伏线路对端变压器短路烧损,整个升压站断水、断电、断暖气。近2米厚的雪,把风电场进场主道路堵的严严实实。5日晚,场内备用发电机柴油短缺,电力供应中断。道路没有恢复,山下的人上不来,山上的车下不去,14名员工义无反顾地顶着狂吼的寒风,在满山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向山下走去。回来的路上,每人都背着20公斤的柴油,他们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平时1个小时的路,这次他们走了7个多小时。《战雁门》就是这样被我记录下来。

记忆总是柔软的

2013年7月,崇礼风电场。风机班的小伙子们将面对的是75天完成66台风机的定检任务。从定检开始到大风月来临,时间不足90天,时间成为定检工作最大的敌人!由于交通不便,离风电场最近的风电机开车上山也需要20多分钟。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一般情况下,检修人员在山上一待就是一整天。早上八点吃完早点开始工作,一直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回到风电场吃到午饭。晚上6点,大家又聚在一起召开工作总结会,回顾一天的工作,布置明天的任务。38度的高温,几十公斤的检修设备,每天近8小时的高空作业。每一天,都是比赛的一部分,每个人都绷紧了弦,所有的人都全力以赴。《时间与体力的较量》,这场仗,我们打得很漂亮。

阳光依旧是属于八月的温暖,土地被光晕分隔开来,在地面上露出斑斑点点。矗立的风电机在大团大团的云朵下缓缓转动,时间从身边流走。风电场的日子,单调却忙碌。转动的风电机衔着白昼与黑夜,接引喧嚣与寂静。它是风电人生活的线索,缠绕着那些布满希望的充实日子。

在晴朗或微雨的日子里,无所不在的风总是如期到来,像个熟悉的老朋友一样轻叩门窗,向我诉说落叶与往事。假使企业是一艘船,我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既要注意来往的船只,更要注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我用文字记录企业成长的点点滴滴,写最真实的新闻,展现河北新能源人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三言两语。那些与风为伴的日子将继续伴着我不断成长。

记忆总是柔软的


文:费雅静(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