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父亲节

一份

寄望天国的追思

二十四年前的那个初秋,当枝头零落地有树叶开始飘落,父亲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任凭我们千呼万唤,念念不舍,却再也留不住他匆匆的脚步,头也不回地去了神秘的天国。

自此,我便没了父亲,那年我刚满二十岁。尘世中,我跟父亲的缘分,也只有这短短二十年的光阴。

二十年,我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孩,到已踏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日渐成熟;而因生活的艰辛和长期饮食不规律,父亲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积劳成疾,终因胃癌与这个世界诀别!

生命之初

我想,这个世界在迎接我的初始,该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场景吧?

我有三个姐姐,在那个崇尚男孩可以为家族传宗接代的年代,当我带着老天赐予的女孩性别在母亲肚子里孕育的最初,家里长辈一定是对我寄予了厚望,他们希望我会是个大胖小子,那么,作为几代单传的父亲就可以自豪对世人宣告:我有儿子了!

可是,天不遂人愿,我在他们望眼欲穿的期盼里,来到了这个世界,似乎带给了他们望断秋水的叹息。

其实,在我年龄稍大一些后,慢慢意识到自己作为父母的第四个女儿,会让当初的他们无比失望时,我曾想追问母亲,我的到来是不是很让父亲扫兴?我是他们的拖累吧?

最终,我还是没有勇气去问,我怕那个肯定的答案,会让我心灰意冷。是啊,谁不希望自己的到来是众星捧月,大受欢迎的呢!

可是,即使不问我也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因为父亲于我来说,总有种无法言说的疏离感,没有通常情况下父女的那种亲昵与依恋。父亲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从未记得他抱过我,亲过我;我也从来没有想主动靠近他,依偎在他宽大温暖怀抱里的想法。

但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似乎从来没打过我,我把这归因于他的那种不怒自威,在他家长味浓重的教养中,我是没有胆量犯原则性错误的。

我们的家风属于传统严谨型,几乎顺应着《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对长辈一定要尊崇有礼,不能有怠慢不敬;说话注重分寸,不可跟长辈顶嘴;吃饭时长辈们不入席,晚辈是不可以坐下,更不能动嘴开吃;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父亲在长辈们跟前是这样,我们在父母跟前,自然也该这样。

在别人看来,这么些貌似严苛的规矩,让人望而生畏,而对我们来说,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听母亲说,我们姐妹几个很小都是那种乖巧懂事的孩子,从不跟父母顶嘴,有好东西也知道分享。每次吃饭,都会主动去拿上一顿剩下的,把新做的饭菜留给长辈家人。虽然父母还是会尽着孩子们吃好喝足,而先别人后自己这种观念,已经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

母亲常会提起关于我的一个笑话:有次父亲生病了,咳嗽很厉害,有邻居给父亲送来了一小包新疆的方糖,说是有败火止咳的功能。母亲给父亲嘴里添了一块,大概是看到正在旁边眼巴巴望着的我,母亲又从包里掏出一块要给我塞嘴里。

我说自己不馋,怎么也不要,让母亲留着,等父亲再次生病好吃的……

这让母亲觉得好笑又好气,说父亲这次病还没好,怎么就已经在打算下次生病了?而母亲更多是心酸感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怜那么小就知道 “馋犟”了!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相同喜好

父亲喜爱看书,也喜欢说评书。他总能把从古书上看来的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等,用说评书的口吻跟大家讲述,而且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夏天的夜晚,父亲讲的评书吸引了村里喜爱听评书的一些人的聚集。他们围坐在一起,睁大眼睛,跟着父亲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自动脑补故事中的场面,有时拍手叫好,有时扼腕叹息。

说书的人兴致勃勃,听书的人津津有味,就怕听到那句“要知后续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每次散场时都感到意犹未尽!

因为父亲,我喜爱上了听评书。

后来,家里买了收音机,每天晚上六点半,准时会播放刘兰芳或单田芳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评书。这个时间段,我和父亲多半会准时坐在收音机前一起听,结束后还会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有关情节。有时谁缺席,会找机会将落漏的那一段,讲给对方听。还记得,每次我给父亲讲时,他听得安静而认真,像极了一个小学生,在有板有眼地在听老师讲课。

评书,让我跟父亲一下子走得很近,类似于一种朋友的亲近。忽然觉得,父亲不再是我以往印象里,威严得触不可及的那个人。

无为而治

父亲对文字似乎有种过目不忘的本领,这让我大为叹服。听奶奶说他小时候上私塾时,成绩很好,四书五经背诵很熟练,也很受先生赏识。只不过家里没钱供他继续上,觉得字认的差不多了,就下来务农了。

即便如此,父亲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农村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的“文化人”。但奇怪的是,他对我们的学习从来是不闻不问的。因此,那时的我,学习也没有什么压力,成绩好不会有人夸,不好也不会有人骂,我只需遵从自己的内心,决定自己是玩还是学。这让同学非常羡慕,她们说自己父母整天在她们耳边念叨学习,都快让她们的耳朵出茧子啦!

可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在学习上无人问津的我,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还记得在初三的一次考试前夕,我照常打开电视机,继续看那部让我念念不忘的电视连续剧。本以为父母会提醒我该去学习了,怀着忐忑的心情直到剧情演完,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

这让我感到出乎意料,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催着我去学习呢?父亲很平淡地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让别人来催促。

对于时常需要耳提面命的小孩子来说,他的话让我耳目一新。后来我突然明白了,父亲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也不一定懂得多少深奥的道理,但在孩子们的教育上,老子道学中那种“无为而治”的理念,被他用得恰到好处。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陪送入学

1991年的暑假,我参加完中考,在家焦灼地等待成绩,一心期待着被我报考的卫校录取。

那个年代,考取中专院校是我作为一个农家女孩的最大梦想,因为这样可以脱离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当一纸期待已久的中专录取通知书送到我们家时,引起我所在的那个小山村不小的轰动,因我是村里第一个“中专生”,算是一只飞出穷山窝的“金凤凰”。

父亲对此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似乎这件事再平常不过。也难怪,父亲一向都不太关心我的学习,用他的话说,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当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的心也开始躁动不安起来,因为从小到大我从未一个人离开家门,要在远离父母的地方一个人开始新的生活,让我感到新奇,更多的却是迷茫和惶恐。

记得那天天未亮,我跟父亲便踏上了去学校报到的长途汽车。我在父亲身边拘谨地坐着,心里波澜起伏,远离家门的失落和对未知生活的茫然,让我局促不安。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加上情绪太过紧张,车行驶没多久,我就晕起车来,胃肠翻滚,头晕脑胀的厉害。可车已在路上,毫无办法,我只有闭眼睛默默忍受着那种难受的滋味。

突然我感觉有一只大手,轻轻将我的头拢到一个宽大而温暖的臂膀上。我抬起头睁开眼睛,看到了父亲也正在望着我,他没说什么,可那眼神中分明流露着关爱和温存,我乖乖地又一次将头靠在他的肩头……

这是我第一次离父亲这么近,近得我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的心跳声。我静静地品味着被父亲疼爱的感觉,被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淹没,刚刚的难受似乎一下子无影无踪了。

那一刻,值得我铭记一辈子!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病痛折磨

给父亲做胃镜的医生跟我说,即使不做病理切片,仅凭肉眼就很容易确诊,因为父亲的胃里已经长满了菜花样的肿瘤,可见病人已经病痛严重,他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厉害了才做检查?

作为女儿,我真的是羞愧难当,为自己没能及时劝父亲早做检查悔恨不已。

还记得考中专填报志愿时,在护士和教师两个职业中举棋不定的我,去征求父母的意见。从小到大做事情一直让我自己做主的父亲,这次破天荒地给了我建议,希望我选择学医。他觉得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保障,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对于健康的守护。

可是,最终我却没能帮父亲守护住健康的身体。

父亲是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人,在我们面前从不表现他的痛苦脆弱 。所以,父亲的胃病一直被他隐忍着,并没在我们面前表现出特别的异样,有时我们看到他不舒服,劝他早做检查,他也只是说,老毛病了,不要紧的。哪知,当他实在忍不住了,一检查却已病入膏肓。

母亲说,父亲的病纯粹是累出来。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父亲会在除农忙外的空闲时间里,做蔬菜和水果买卖。为批到新鲜货品,父亲都是凌晨二三点钟就起身,一忙起来,早饭中饭都不会按时吃。在日积月累的奔忙中,父亲积劳成疾,胃肠累出了大问题,而且无药可医。

父亲在生命最后一段日子里,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他的身体迅速消瘦,骨瘦如柴,只能靠着我给他输入葡萄糖点滴来维持生命。

那是一个暮夏的夜晚,村里又要演出露天电影 ,刚好,在我家平房上就可以观看。我们询问父亲,要不要看电影?父亲默默点点头,大姐夫便俯身将父亲轻轻抱了起来。父亲依偎在女婿的怀里,像是一个乖顺的孩子,安静而落寞,看得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抽痛。

我们围坐在父亲身边,父亲半卧半倚着,眼睛无神地盯着电影屏幕,对他来说,这也许将是生命中最后一场电影了吧?那晚,电影中演了什么,我们谁也没能看进去,只是在用心细细体会有父亲陪伴着一起看电影的滋味。

直到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坚持让我正常上班,别耽误工作。每次上班前,我都会到父亲床前问询,每次他都会跟我说:“安心上班吧,好好干!”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护士,为别人送医给药减轻痛苦,比在家守着他来的重要。

最终,当那天我正在产房里守护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时,父亲安详地在家溘然长逝。没能陪伴他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让我留下一辈子无可弥补的遗憾!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善意谎言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关于父亲患重病的事情,我们从来没跟父亲当面说过。当做完胃镜之初,父亲曾询问过自己的病情,我们只是对他说是很严重的胃炎,让他安心休养。

后来,病情逐渐严重,父亲也变得日益沉默。我们都觉得父亲应该慢慢知道了吧,但直至他去世,都未曾跟我们提过关于自己疾病的事情。很久以后,我们跟母亲提起这个问题,母亲说,其实父亲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了,但他让母亲隐瞒着我们,假装不知情地跟我们一起强颜欢笑。

就这样,所有的谎言里都充满了善意。我们竭力瞒着父亲,不想让他过早地消极绝望;他却始终跟母亲一起瞒着我们,不想给女儿们额外增加心理负担。

母亲也跟我们说起了很多年来,一直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情感。他们之间也许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是于患难之中显露的真情!

当初母亲嫁给父亲后,有七年的时间未怀孕,在那个传宗接代思想严重的年代,换做别人,也许早该让婆家给休了。可父亲却始终善待母亲,对她不离不弃,父亲始终相信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孩子。这让淳朴善良的母亲受宠若惊,对父亲心存感谢。

可以想象,长辈们的期盼加上世俗的目光,让父亲背负了多大的压力?而且这一背便是七年,直到大姐出生!

母亲说,我们姐妹的相继出生,父亲都奉若珍宝,可生活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能吃饱穿暖,应该是那个年代的高标准了吧?于是,父亲日夜辛苦劳作,只是为了让我们过的好一些,少受一些苦。

在父母丰厚羽翼的庇护下,我们姐妹慢慢长大成人,我成了村里第一个端“铁饭碗”的中专生,小姐姐也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而大姐和二姐已组建美满幸福的家庭,孩子们都非常懂事孝顺。父亲嘴上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甚是欣慰。他一直在拼命努力,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让孩子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不停地辛苦劳作,直至生命油枯灯尽……

母亲总也忘不了,父亲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变得极为依恋她,像个出生数月的婴儿般喜欢粘着母亲,经常会跟母亲絮叨他们一起经历过的那些陈年往事,无限回味与留恋。

那天上午,躺在母亲面前的父亲,突然语气特别温存地看着母亲说:“老婆子,你能抱抱我吗?”

母亲看着一向传统严肃的父亲,如此一反常态,心里顿时闪过一丝不祥之感,但她还是顺从地将父亲揽在怀里。躺在母亲怀里的父亲安静而满足,他们有多希望,在那一刻,时间可以被凝固……

寂寂中,有两行清泪无声地滑过父亲瘦削的脸颊,滴落在母亲胸前的衣襟上。父亲走了!

……

母亲娓娓道来,我们倾心聆听,往事如胶片中的镜头,一幕幕浮现脑海,泪水早已流满脸颊。

母亲让我们知道了父亲的另一面,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他对母亲,对我们,已做到仁至义尽!至此,那个曾经困扰在我心头的问题,似乎已不是问题,我相信,一个将妻子和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的人,世俗已无足轻重。而且,我终于知道,作为女儿,我还曾是父亲的骄傲!

追思:寻找父亲的专属记忆

写在后面:

寄托追思

在跟父亲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曾试图追寻答案,也在努力捕捉父爱的证据;当父亲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当我可以坦然地跟母亲谈论起那些过往的岁月时,我终于明白,这个男人将自己对亲人的那份挚爱,一直深藏在他的平淡静默中,镌刻在他的艰辛奔忙里。

又是一年“父亲节”,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能够享受岁月静好,安稳无恙;我要将一份追思寄往天国,缅怀我的父亲,愿那里没有烦恼忧伤,没有疾病苦痛。只有我们对您永远的爱与思念。

亲爱的父亲,若有来世,我愿继续做您的女儿!

文:薛梅

主播:丁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