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小波摄影

夏邑麦收已经接近尾声,90年代时,夏邑人从小满节气就开始准备,四邻朋友互相合(gě)具,有牛的兑牛,有农具的出农具;然后从麦田里拔掉一片青麦,开始用牛拉石磙打场,石磙的尾部拖着柳枝编成的扫帚,泼水轧场,反复几次再晾晒半月,场就打好了;到了芒种,开始用镰刀割麦、脱粒、搭麦秸垛,一个麦收季下来要一个多月。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三两天就结束了麦收的过程。

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小波摄影

农业机械化,让农民解放了双手,纷纷走向城市务工赚钱,用赚来的钱回到农村再建设家园,夏邑农民的日子开始富裕起来,盖起了小洋楼,买上了小汽车,家用电器更是应有尽有。

可这一切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呢,有没有发生改变,富裕导致攀比之风盛行,从而引发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彩礼攀比,喜宴攀比,车房攀比,比比皆是。

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小波摄影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的,正因为不平衡不充分,我们现在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吃不上粮食,生活处于困难之中。我们可能因为大自然不可抗力,再次陷入困境。你不相信会发生,可这位老知青不那么认为,不经历向死而生的坎坷,谁又能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今年79岁的杨凤真老人说,现在很少有人拾麦了。杨凤真老人出生在夏邑县郭店镇杨吕仙庙村,1961年正是麦收季节,在会亭四中初三上课的她,听到一阵急促的铃声,原来是安排知识青年下乡,她从校园出来到农村参加劳动,下乡捡拾青麦回去磨成碾转做口粮,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夏邑79岁老知青,麦地里捡到“宝”

1963年水灾,平地里到处是水,粮食更是颗粒无收,夏邑四处饥荒,老人说:“当时榆树皮都被揭光,把树皮里的白芯晒干磨成粉当面吃,一些壮年劳力,面黄肌瘦躺在地上乞食,想起当年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年代,我怎舍得浪费一粒粮食。”

杨凤真捡起的不仅是粮食,也是被一些人遗忘的勤俭节约的宝贵传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