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小波攝影

夏邑麥收已經接近尾聲,90年代時,夏邑人從小滿節氣就開始準備,四鄰朋友互相合(gě)具,有牛的兌牛,有農具的出農具;然後從麥田裡拔掉一片青麥,開始用牛拉石磙打場,石磙的尾部拖著柳枝編成的掃帚,潑水軋場,反覆幾次再晾曬半月,場就打好了;到了芒種,開始用鐮刀割麥、脫粒、搭麥秸垛,一個麥收季下來要一個多月。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農業機械化的應用,三兩天就結束了麥收的過程。

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小波攝影

農業機械化,讓農民解放了雙手,紛紛走向城市務工賺錢,用賺來的錢回到農村再建設家園,夏邑農民的日子開始富裕起來,蓋起了小洋樓,買上了小汽車,家用電器更是應有盡有。

可這一切僅僅停留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層面呢,有沒有發生改變,富裕導致攀比之風盛行,從而引發各種形式的鋪張浪費,彩禮攀比,喜宴攀比,車房攀比,比比皆是。

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小波攝影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的,正因為不平衡不充分,我們現在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吃不上糧食,生活處於困難之中。我們可能因為大自然不可抗力,再次陷入困境。你不相信會發生,可這位老知青不那麼認為,不經歷向死而生的坎坷,誰又能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今年79歲的楊鳳真老人說,現在很少有人拾麥了。楊鳳真老人出生在夏邑縣郭店鎮楊呂仙廟村,1961年正是麥收季節,在會亭四中初三上課的她,聽到一陣急促的鈴聲,原來是安排知識青年下鄉,她從校園出來到農村參加勞動,下鄉撿拾青麥回去磨成碾轉做口糧,當年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夏邑79歲老知青,麥地裡撿到“寶”

1963年水災,平地裡到處是水,糧食更是顆粒無收,夏邑四處饑荒,老人說:“當時榆樹皮都被揭光,把樹皮裡的白芯曬乾磨成粉當面吃,一些壯年勞力,面黃肌瘦躺在地上乞食,想起當年餓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年代,我怎捨得浪費一粒糧食。”

楊鳳真撿起的不僅是糧食,也是被一些人遺忘的勤儉節約的寶貴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