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出征的北伐軍為何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而不打其他軍閥?

程路峰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簡稱“李白”,二人擊敗了桂系軍閥陸榮廷和沈鴻英,統一了廣西,成為了新桂系。李白二人加入了廣州的國民政府,所屬軍隊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馮玉祥早年是直系將軍,後來從直系脫離出來,自成一系,組建了國民聯軍,後來加入國民政府,成為國民革命軍。閻錫山、

楊森、劉湘則依附當時的北洋軍閥,算不上北洋軍閥的嫡系。

北伐剛開始的時候北伐軍只有十萬人,其北伐的對象為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和奉系的張作霖,這三人才是北洋軍閥的嫡系,每人都手握幾十萬的重兵。白崇禧號稱“小諸葛”,他就制定了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的策略。白崇禧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吳佩孚號稱“十四省聯軍總司令”,其主要的勢力還是在長江沿線,即湖南、湖北,而且同屬直系的孫傳芳和吳佩孚還有矛盾。楊森當時是依附吳佩孚的,當北伐軍打敗吳佩孚後,楊森立馬就加入了國民革命軍,所屬軍隊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同樣,閻錫山在北伐軍取得勝利之後,宣佈加入國民革命軍。閻錫山沒出多大的力,就將北平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因此,北伐軍當時的實力相對於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這三大北洋軍閥是比較弱小的,只能採取利用他們軍閥之間的矛盾,團結一個,消滅一個的策略。北伐軍也只能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然後在北上去消滅東北的奉系。


歷史軍魂

這個問題有意思。提問者本身是想中國有那麼多軍閥,比如還有四川二劉、青寧兩馬、山西的閻老西、雲南的龍雲等,那麼為什麼非要對著這三位?

北伐一開始,確實把目標對著這三位,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當時,廣東政府內部對這三位有不同看法,提出的口號是“消滅吳佩孚,團結孫傳芳,妥協張作霖”。很明顯,對這三位的態度是不同的。

先來看,北伐為什麼把吳佩孚定為首要目標?

吳佩孚必須消滅,這是國民革命的底線。原因有三:第一,吳佩孚控制的湖南擋在廣東政府門口,幾次北伐都被擋在湖南。所以,你吳秀才佔領湖南,便是原罪,這就是我要打你的理由。第二,吳佩孚在北方攻擊馮玉祥,在湖南進攻唐生智,而馮、唐都是廣東政府的盟友,唐還直接派人到廣東求援。為了南北這兩個盟友,廣東政府也要消滅吳秀才。第三,早在二次直奉大戰開始前,孫總理就和張作霖,盧永詳組成反直三角聯盟,目標直指吳佩孚(當時正躊躇滿志準備武力一統天下),現在可以說是新仇舊恨一起算。所以,首選打擊目標是吳秀才,一點都不奇怪。

再來看,北伐為什麼要“團結”孫傳芳?

孫傳芳是直系後起之秀,兵強馬壯,糧彈充足,當時佔領東南五省,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軍事力量,經濟實力都很不錯,加上他和廣東政府沒什麼仇恨,又剛打了一場驅奉戰役,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奉軍。因此,在廣東政府眼裡,這個孫馨帥是屬於可以爭取過來的。

最後,來看北伐為什麼要“妥協”張作霖?

張作霖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的軍閥,沒有之一,基本統治了半個中國。對於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當時還算弱小的廣東政府無力與之正面交鋒。當時,廣東加上廣西全部兵力不到10萬,而奉軍明面上就有將近40萬軍隊。廣東方面已經和吳佩孚撕破臉,同時孫傳芳敵友不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得罪奉系,實在不明智。飯要一口一口吃,還不到和奉系翻臉的時候。所以,妥協張作霖在當時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完當時的形勢,再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北伐前,會針對這三位提出口號和政策,而不管其他人?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三位都是老北洋。吳佩孚曾是老北洋第3師師長,孫傳芳是第2師師長,張作霖是第27師師長。北伐的目標是北洋軍閥,所以,三位首當其衝。

第二,吳、孫、張三位在全國各大軍閥中實力最強,並且有統一中國的實力和野心。從威脅論角度說,打擊他們三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兒。這三位都被拿下,其他軍閥也就不在話下了。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因為其他能阻擋北伐軍的北洋軍閥在北洋軍閥們自己的內戰中都被消滅了。

從袁世凱建立北洋軍之後,北洋大致分為兩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張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謂皖系還真不是說領軍將領都是安徽人,而是這個派系的首領是安徽人段祺瑞,說實話,段祺瑞和後來的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甚至蔣介石都不一樣,他不單純的依靠軍隊,或者說他還真沒有東北軍之於張作霖、中央軍之於蔣介石、北洋第三師之於吳佩孚那樣的嫡系部隊,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來在北洋系統內的威望。

可以說段祺瑞還算是舊中國最後一個政治家色彩比較濃厚的軍閥。

當然,皖系最後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於此:和軍隊關係沒有直系緊密。

說完皖系再說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馮國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們都是做官而不是做軍閥,所以段祺瑞憑藉政治手腕屢次戰勝馮國璋。

但是等曹錕和吳佩孚上臺就不一樣了,他們和軍隊的關係比段祺瑞可緊密多了,說實話,老說北洋軍閥,北洋軍閥,北洋要到曹錕和吳佩孚、張作霖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北洋軍閥。

直皖大戰以直系勝利而告終,在這個過程中一批忠於皖系的北洋軍閥或被消滅,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總之北洋軍閥數量在直皖大戰過後已經大大減少了。

而這個時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裡的張作霖已經悄然在日本人幫助下完成了東北的“一統”,緊接著就是直奉爭霸。

兩次直奉戰爭的結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徹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號稱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師完全被打垮。

這個時候孫傳芳都還沒有出現呢。

張作霖打垮曹錕和孫傳芳後志得意滿,還任命楊宇霆做江蘇督軍(直接導致郭松齡反奉),但是奉軍軍紀實在太壞,具體不展開,總而言之,惹惱了孫傳芳,起兵驅逐了奉軍。

也就是說1925年孫傳芳才登上歷史舞臺,別看孫傳芳號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其實軍隊勢力很差,畢竟之前才是旅長。軍隊軍服都破破爛爛,被稱為“漁網裝”。

而奉系這邊剛好也經歷了郭松齡反奉事件,奉系新軍元氣大傷。

也就是說等到北伐軍北伐的時候,北洋只剩下聚攏殘兵敗將的吳佩孚,元氣大傷的張作霖和根基淺薄的孫傳芳。

所以不是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是隻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給北伐軍打。


蘭臺

為什麼北伐軍只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而不打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馬步芳、劉湘、楊森、龍雲等軍閥?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的瞭解民國時期的軍閥!

在袁世凱死前,孫中山就聯合蔡鍔等地方軍閥發起“護國”“護法”等反袁反北洋軍閥的鬥爭,後來袁世凱、蔡鍔他們這一輩的死了,北洋軍閥就分為三個派系,一個是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一個是以馮國璋(後被曹錕、吳佩孚蓋過勢頭)為首的直係軍閥,還有就是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可以說,誰主導了北洋政府,誰就是中國的老大,在這一時期,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作霖等輪換執政,根本沒有南方革命軍什麼事,而且孫中山的自己的“北伐”(就是孫中山指揮的護國護法什麼的全失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通過國共合作,獲得了蘇聯的支持,趁著北洋軍閥戰亂,努力發展自己,到了1926年北伐前期,也正是奉系打敗直系(皖系之前已經被直系幹掉了)的時候。

如上圖,1926年北伐之前,可以說廣州國民政府是在桂系的地盤上建立的,也就是獲得了桂系的支持,這個桂系軍閥已經不是原來的桂系軍閥,而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在1927年滇系軍閥也由龍雲取代了唐繼堯,成為“新滇系”。

當時革命軍主要是進取中原,不願染指四川,這就解釋了題中,為什麼北伐不打李宗仁,不打龍雲的原因。


但是北伐軍為什麼不打馮玉祥和閻錫山呢?

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北伐的軍隊,只不過他們不是蔣介石直接領導的北伐軍,而是在北洋政府的西部與北伐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北洋軍閥到北伐時期,經過近十年的鬥爭,皖系徹底從被打敗了,北洋政府形成了以奉系軍閥為主導,直系為輔的局面,北伐開始的時候,北洋軍閥內鬥還沒停止,吳佩孚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大敗,還沒喘過氣;孫傳芳也是通過兩年剛興起,腳跟還沒站穩,就趕上北伐了,所以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機剛剛好!

北伐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國民革命打擊北洋北洋,而是一次新軍閥取代老軍閥,地方軍閥取代中央軍閥,是蔣介石、聯合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打擊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一次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

北伐過後,軍閥割據煥然一新,但只是老人換新人,從本質上並沒有改變派系林立的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後來敗北的主要原因。


史論縱橫

這個涉及到一個法統問題。所謂法統就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中華民國的法統是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但為了爭取清朝退位,孫中山對袁世凱和清政府作出妥協即袁世凱對革命黨保證清朝皇帝退位,讓出中國的統治權,將法統移交中華民國和袁世凱對清朝皇室保證優待條例,而代價就是孫中山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遷都北京,其後不管袁世凱稱帝也好獨裁也罷,中華民國的法統一直在他手裡,國際上被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就是袁世凱的北京政府。袁世凱的北洋系成為中國的合法統治者,但北洋軍閥直接統治的地方僅僅是東三省、直隸、山東、河南、湖北、陝西、江浙後來擴大到福建湖南等地,大致就是直系皖系與奉系的地盤,這些地方的將領是袁世凱嫡系,聽命於袁世凱的。其他省份如山西內蒙雲南四川等地雖然統治的軍閥不是北洋系,但基本上奉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為正朔。

北伐戰爭本質上是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爭奪全中國政權的法統,兩廣地區是國民黨的根本,但國民黨軍隊本質上脫胎於兩廣的舊軍閥,國民政府北伐前本質上就是割據兩廣的軍閥(拋開主義來看),中華民國的法統在袁世凱死後,先後被皖系、直系、奉系繼承,北伐前皖系基本不獨立存在被直系奉系兼併。北京政府被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勝利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把持。

也就是說張作霖是中國的合法統治者,國民政府想要建立對全國的統治權就要打到張作霖領導的北京政府,而割據兩湖河南的吳佩孚以及雄據東南五省孫傳芳也是要打到的對象。首先打倒張作霖無法繞開直系的吳佩孚和孫傳芳,其次吳佩孚孫傳芳統治者中國最富饒的半壁江山,最後作為北洋軍閥的實力派直系,不打到無法真正確立對全國的統治,不把吳佩孚孫傳芳打到其他小軍閥就會首鼠兩端兩邊討好不會把國民政府當做唯一合法政府。

事實上,國民政府就是這麼做的,1926年國民政府北伐,首先就是打敗兩湖地區的吳佩孚,於此同時擊敗孫傳芳,從珠江流域擴張到長江流域,四川貴州雲南的軍閥望風而降紛紛表示服從國民政府。但因為國共分裂,大革命失敗了。

但是北伐並沒有結束,蔣介石李宗仁經過北伐戰爭與北方的國民軍閻錫山和馮玉祥成功會師,這四大軍閥聯合發動二次北伐,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自立安國軍大元帥(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張作霖為了躲避北伐軍的兵鋒退往關內,失去了作為全國政權的根本,並被日本人炸死在了皇姑屯。張作霖死後北伐軍佔領北京,張學良迫於形勢, 於1928年宣佈東北易幟,降北洋政府的民族共和五色旗改掛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至此,中國民國的法統由北洋政府正式轉到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完成了中國形勢上的統一!


托馬斯_潘恩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東誓師北伐,北伐軍共八個軍,約10萬人,加上廣東的留守部隊和預備隊,國民革命軍當時的總數在15萬人左右。北伐軍進攻的對象主要是盤踞在兩湖地區的吳佩孚,左右北京政府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及佔據東南五省的孫傳芳。

北伐軍在進軍的過程中也注意策略的問題,雖然總的目標是消滅三大軍閥,當時在開始的時候還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北伐軍初期的口號就是隻打吳佩孚,不理孫傳芳,聯合張作霖,因為當時不管是直係軍閥還是奉系或者孫傳芳,他們所擁有的軍隊數量都遠遠多於北伐軍。北伐軍之所以把這三大軍閥列為主要進攻對象,是因為這三大軍閥是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軍閥,奉系擁有35萬部隊,直系擁有25萬,孫傳芳擁有20萬軍隊。

而實際上,當時中國的軍閥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軍閥,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新桂系,貴州的黔系軍閥以及四川的大小軍閥,但是這些都不是北伐軍的進攻對象,因為他們要麼與北伐軍進行了合作,要麼則直接加入了北伐軍,比如閻錫山選擇了與北伐軍合作,馮玉祥的國民軍也選擇了配合北伐軍,新桂系部隊則加入了北伐軍,貴州的黔系軍閥也加入了國民革命軍,所以並不存在打其他軍閥的問題。

其他地方上的一些小軍閥在北伐軍北伐的過程中要麼被收編後改編,要麼被消滅,但他們並不構成北伐軍的主要進攻對象。

不過北伐軍的北伐是不徹底的,張作霖的奉系軍隊並沒有被消滅,一直到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東北才在形式上歸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而吳佩孚和孫傳芳的軍隊的餘部也被收編進了國軍,所以北伐是一次不成功的革命。


青年史學家

北伐的本質是繼續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業。

辛亥革命之後,掌握了中國政權的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宋教仁遇刺後,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後來就發起了護法,護國戰爭,希望打倒北洋政府,奈何均以失敗告終。這些戰爭,孫中山其實都是依託軍閥發起的,一旦牽扯到軍閥自身的利益,戰爭最後必然失敗。痛定思痛,孫中山意識到了需要建立自己的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在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建立了廣東革命根據地,並且通過黃埔軍校,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1925年,孫中山去世,留下遺囑,在遺囑中提出要召開國民會議。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會上提出了“對內打倒一切帝國主義工具,首為軍閥”的口號,並提出了北伐推翻軍閥的主張。

1926年5月,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召開,通過了北伐戰爭決議案。

7月4日,國民黨臨時中央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

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北伐軍迅速開進湖南。

我們先看一下《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

本黨從來主張用和平方法,建設統一政府,蓋一則中華民國之政府,應由中華人民自起而建設;一則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經內亂之禍。故總理北上之時,即諄諄以開國民會議,解決時局,號召全國。孰知段賊於國民會議,陽諾而陰拒;而帝國主義者復煽動軍閥,益肆兇焰。迄於今日,不特本黨召集國民會議以謀和平統一之主張未能實現,而且賣國軍閥吳佩孚得英帝國主義者之助,死灰復燃,竟欲效袁賊世凱之故智,大舉外債,用以摧殘國民獨立自由之運動。帝國主義者復餌以關稅增收之利益,與以金錢軍械之接濟,直接幫助吳賊壓迫中國國民革命;間接即所以謀永久掌握中國關稅之權,而使中國經濟生命,陷於萬劫不復之地。吳賊又見國民革命之勢力日益擴張,賣國借款之狡計,勢難得逞,乃一面更傾其全力,攻擊國民革命根據地,即使匪徒擾亂廣東,又糾集黨羽侵入湘省。本黨至此,忍無可忍,乃不能不出於出師之一途矣。

宣言將矛頭直指吳佩孚。那麼當時的北洋政府那邊是什麼情況呢?

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分裂,開始了軍閥割據的時代。但是中央政府依然存在,即北洋政府。幾次大的軍閥混戰,也是以奪取中央政府的權力為主要目的。

1925年前後的北洋政府發生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潰敗,吳佩孚逃往漢口。北京政府被馮玉祥和張作霖共同控制,請出段祺瑞執政。

1925年春,馮玉祥被趕出了北京,去了西北。由於皖系早就衰落,因此北京政府此時是奉系獨大,引發直系的不滿。孫傳芳開始暗中聯絡直系將領倒奉,推吳佩孚出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同時聯繫馮玉祥,約定共同驅張。

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武漢就任討賊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也立即行動,驅逐了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的奉軍,並擊敗山東的張宗昌,控制了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五省,並自任五省聯軍總司令。他開始覬覦中央政府,推出張謇擔任臨時總統,逼迫段祺瑞下臺。

1926年夏,吳佩孚見廣東國民革命軍實力越來越大,前往北京跟張作霖和談,組建了聯合政府,並立即出兵攻打馮玉祥,引發孫傳芳不滿。

由此可見,當時的吳佩孚確實如宣言中所說,是最大的敵人,是北洋政府的代表。既然北伐的主要目的是推翻北洋政府,那麼又有中央權力,又佔據著很大的地盤的吳佩孚自然成了主要目標。而實力強大,跟吳佩孚又同屬直系陣營的孫傳芳自然也不能放過。這兩位控制著長江流域,是北伐第一階段的目標。控制著北方的奉系,由於距離比較遠,雖然也列為主要目標,但是是作為第二階段的目標來處理的。

問題裡提到的其他人,馮玉祥在1926年9月,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加入了北伐軍系列。

李宗仁的桂軍為北伐軍序列的第七軍。

閻錫山一開始就是國民政府拉攏的對象,他在1927年6月加入國民政府,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

雲南當時是唐繼堯統治,唐繼堯原本是同盟會成員,不屬於北洋派系,他參加過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屬於孫中山的盟友。不過在北伐時,唐繼堯跟吳佩孚勾結,結果發生了倒唐運動,唐繼堯下臺,不久去世。倒唐運動中,龍雲只是其中之一。後來又經歷了三年的內部混戰,龍雲才最終確立了在雲南的統治地位。

劉湘、楊森等四川軍閥,一直在四川混戰。1926年下半年,為了自保,紛紛表示服從國民政府,於是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重新給了他們番號和編制。

至於馬步芳這類,當時只是馮玉祥西北軍的附庸,根本不成氣候。當時有不少小軍閥,都是依附於大軍閥生存。

而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當時被稱為北洋三雄,是北洋政府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實力最強的三個人,因此他們就成為了北伐的目標。


竹林孤琴

擒賊先擒王

這是因為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是軍閥的代表人物,其他只是一些小軍閥附庸他們。


當時北洋軍閥有四個大勢力

吳佩孚:佔據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總兵力二十萬人。

孫傳芳:佔據了江南五個省,江蘇、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兵力二十萬?

張作霖:東三省,兵力三十五萬。

最後一個馮玉祥,不過馮玉祥最後投靠了北伐軍,幫著北伐軍打軍閥。

至於其他的一些軍閥,那都是小人物附庸張作霖等人,前面三方勢力都是最大的,幾乎佔據了中國一半的領土,所以北伐軍首先拿他們開刀。


北伐軍從廣東出來後,首先打的就是吳佩孚,別問為什麼,這是北伐軍的必經之路。,一出廣東就是湖南。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吳佩孚佔據了湖南和湖北兩省,這兩個地方在當時是糧食高產的最好地方,拿下了吳佩孚,北伐軍的後勤可以解決。

另外,吳佩孚在三方勢力中比較弱小,好欺負,同時湖南湖北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上可以打張作霖,南下可以攻孫傳芳,再加上長江天險,可攻可守,所以湖南和湖北成為北伐軍的主要戰場。


接著,北伐軍又孤立了孫傳芳,毫不費力就攻取了福建省,11月份張作霖、張宗昌、孫傳芳組成安國軍,但是還沒等到安國軍佈置完成,北伐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孫傳芳部。

後來也就是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為報仇,遂改青天白日旗。


歷史先森

中國國民革命軍的作戰目標是先吳後孫,鞏固南方後再舉兵擊奉,這不是北伐軍任何人能分析出來的,進攻路線直進湖南而不是江西,如果進擊江西就等於同孫傳芳作戰,北伐軍是先弱後強,當時第二次直奉大戰吳落敗,實力沒有恢復過來,又北上聯奉進攻北京南口的馮玉祥,南方空虛。因為其他地方軍閥不屬於北洋軍閥,而且因為弱小隻能做牆頭草,實際上其他軍閥不過是西南一隅,左右不了戰局。四川剛剛穩定,劉湘入主,卻勢力微弱。孫傳芳是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蘇、皖、浙、閩、贛),而吳佩孚號稱“十四省聯軍總司令”,其實只是控制湘北、鄂、豫、陝等地,還有閻錫山、奉系統的直魯聯軍、滇龍雲和西北迴馬,盛世才的新疆,好像就沒有別的軍閥了,川滇基本忽略不計,事實上北伐軍佔領武漢,川滇軍閥就投靠了北伐軍。至於說攻吳和孫是誰的謀略,不是別人,正是蘇聯五大元帥之一的加侖元帥,後來加侖元帥調任遠東蘇軍指揮官,在蘇聯肅反中受到牽連,沒有了指揮權,致使在張鼓峰對日作戰,佔盡優勢情況下與日軍打一平手。加侖元帥因此戰獲罪遭到清洗,被槍決,當時在南京的蔣介石聽到加侖將要處決,急忙電請斯大林刀下留人,希望把加侖留在自己身邊,等同於將加侖流放中國,從此蘇聯就沒有了這個名字。可是加侖瞭解蘇聯軍事機密太多,斯大林還是把加侖槍斃了。


juzijingyuan

而廣西黃勳名將的親人與黃興、黎元洪有生死之交戰將。瀟賀古道廣西第一川巖黃家打石拱涼亭橋有他們建橋提詞留名歷史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