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烽燧話滄桑

河西走廊絲綢古道上的烽燧,像一個個古道的守望者。置身烽燧之下,疾風貫耳,嗚咽聲中,彷彿能聽見2000年來駝鈴的叮咚聲,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廝殺聲。雖經千年狂風暴雨的剝蝕和戰火洗禮,依然挺立在戈壁綠洲之中,悲壯而蒼涼。

千年烽燧話滄桑

千年烽燧話滄桑

烽燧在漢代被稱作烽堠、亭燧,唐宋稱作烽臺,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臺。主要利用煙和火傳遞軍情的建築,它往往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千年烽燧話滄桑

千年烽燧話滄桑

一般都建造在山頂、高崗或開闊易於瞭望處,五里左右置一墩。建築形制為一個獨立的高臺子,高出長城牆體3-4米,建造烽燧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平時在旁邊堆滿乾草和狼糞,由戍兵日夜輪流值守。遇有緊急情況,白天舉煙,夜則舉火,接遞傳報。夜間舉火,叫烽,白天舉煙,叫燧。舉煙時一般多燒狼糞。由於狼糞經燃燒後濃煙滾滾,直上雲霄,因而舉烽火又稱舉狼煙。

同時,各個朝代對烽煙燃放數量都有嚴格法令規定,不同的數量代表不同的軍情。烽火制度,漢代實行三烽三炬制,唐代實行四烽四炬制,明代開始實行五烽及以上制,並在前朝基礎上有所改進,加上放炮的聲音,還有硫磺、硝石等助燃物,使軍情傳遞更加快速和準確。 據測算,漢代烽火運行速度可達每晝夜1280-1440裡或1600-1800裡;唐代烽火一晝夜須行2000裡;明代2000餘里的防線只需3個時辰即可傳遍。幾千裡距離,烽烽相傳,燧燧相接,可謂古代的“光通訊”。

千年烽燧話滄桑

千年烽燧話滄桑

在我國曆史上,關於烽燧的典故,莫過於西周時期的“烽火戲諸侯”了。

據說周幽王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褒姒小姐,誰料想美人進宮後整天鬱鬱寡歡笑口難開,周幽王急得團團轉,逢迎拍馬,竭盡全力。一天,為討美人歡心,幽王攜褒姒起駕驪山,登上山頂後,褒姒看到對面山頭高聳的烽燧,嬌聲問道:“此臺何用?”幽王作了詳細介紹後,美人拍手笑道:“此臺有如此妙用?還請大王演習一番”。幽王深知此事深淺,但為表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堅定立場,毅然下令驪山烽燧舉火,瞬間,烽火狼煙驟起直達雲天。各路諸侯接到緊急報告,率領精銳部隊第一時間趕赴驪山勤王救駕。一時山下戰旗招展、號角鳴響,鼓聲震天。褒姒看到諸侯們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後來,犬戎軍事集團大舉入侵,心急如焚的幽王令將士日以繼夜地在驪山烽火臺舉火,煙衝雲霄,竟沒有一路諸侯之師舉兵相救,最終被捕殺在驪山腳下的戲水之畔。

千年烽燧話滄桑

千年烽燧話滄桑

遙想當年,在絲綢古道上,每隔30裡,便有一座烽火臺巍然矗立在邊關高處,一座座烽燧臺墩相連,一處處烽火信息相通,架起了一條條溝通傳遞信號的橋樑,把關塞的平安和戰事,以接力賽的形式報告給朝廷。一次次四方燃燒直入雲天的狼煙,宣示著邊陲密佈的戰雲;熄而復燃,燃而又熄的烽火,複述著一個個朝廷的更替興亡,一代代百姓倒懸於水火的悲慘,流離失所的哀嘆,欲哭無淚的悲痛。

千年烽燧話滄桑

千年烽燧話滄桑

“昔日烽火已散盡,邊塞空餘狼煙臺”, 如今,烽燧在數千年風刀雨箭下,只剩下歷史的斑駁,隨著時代的推移與變遷,它已完成了使命。邊關自古多戰事,而烽燧在其間,誰又能說不是一員功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