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在考究中國近代落後原因之時,中國停滯論是個很熱門的話題,黑格爾、亞當斯密、《世界史綱》的作者韋爾斯、湯因比,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是有些把中國停滯的開端定為唐末、宋末、明末。網絡上流傳著“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樣的說法,圍繞這句話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過。根據一些學者的“華夷之辨”理論認為: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漢族王朝)又一次在文化上亡國 (“崖山之後無中華”指的是文化上亡國而非政治上亡國)。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被奴役,征服者還是社會文化上落後於所有被征服民族的遊牧民族,正常的發展進程被打斷,給中華文明(單指漢文化)帶來了巨大傷害,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 。

崖山之戰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崖山之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大決戰。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宋度宗於鹹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后所生的宋恭帝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謝太后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后都主張立嫡子,於是宋恭帝被立為帝。宋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小皇帝宋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就投降了元朝。

在宋恭帝投降元朝後,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企圖徹底滅宋,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宋端宗趙昰稱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耿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

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陸秀夫為丞相,主持政務;張世傑為太傅,主要護駕;文天祥為少保,在外發展軍事,三根支柱苦苦支撐大局。趙昺登基以後,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投降元朝的將領張弘範率元軍攻打到崖門,這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並對南宋水師形成三面包圍之勢。一場事關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戰一觸即發。面對巨大壓力,宋水師主帥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上宮殿、房屋、據點。又下令將千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之法,以大繩索一字形繫於海灣內,並將末帝趙昺的“龍舟”置於戰船之中。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元軍查知宋軍之情,遂效三國赤壁之法,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元將張弘範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元將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範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次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隊,宋軍東、南、北三面各駐一軍;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為之稍微鬆懈。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正午時分,張弘範水師突然發起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軍中無主帥的宋朝軍民在宰相陸秀夫指揮下繼續與元軍作戰,一直堅持至三月十九日,終因趙昺困於千船之中而無法突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恐君死臣辱,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崖山海戰遂告結束,延綿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滅亡。

崖山之戰,趙宋王朝隕落,意味元朝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從整體意義上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中國領導世界,中國統治四夷。而崖山海戰顛覆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不意後世反為世界上少數別有用心的國家加以利用,從而得出“中華忠義血性之優良民族文化基因崖山之戰而喪失殆盡”的結論。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中國歷史學博士葛劍雄反對“崖山之後無中華”一說,他指出與南宋對峙時的蒙古已經滅了金朝,佔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元朝皇帝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就是南宋,也已視元朝為北朝,承認它為中國的北方部分。到元朝滅南宋,成了傳統的中國範圍裡的唯一政權,無疑屬於中國的延續。

就是文天祥、謝枋得等至死忠於宋朝的人,也是將元朝視為當初最終滅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國地位。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元廷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心目中,只會是厓山以後無宋朝,而不是厓山以後無中國。

崖山之戰:此戰過後真的再無中華?

自宋以來,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如明代的熊廷弼、毛文龍、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陳子龍、夏完淳、李定國、何騰蛟、張煌言、陳永華、鄭成功等,清代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林則徐、鄧世昌、徐邦道等,尤其近代以來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雖有汪精衛之流投敵叛國,但仍然有數百萬忠義軍民奮起抗擊,以數千萬人的犧牲,最終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從中可見中華民族主體精神的頑強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講,“

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