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公里,77年相思,93岁老兵回到家乡

1500公里,77年相思,93岁老兵回到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若不是亲眼得见,你很难体会到诗句所含的百转愁肠。

6月16日,离家已经77载的抗战老兵王志和,终于在93岁高龄的时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句容市白兔镇兔西村。

临行:凌晨5点凝望家的方向

16日凌晨5点刚过,93岁的王志和已穿戴完毕,站在窗前默默地望着家乡的方向,“马上就要回家了。”

当天上午6点左右,匆匆吃过早饭,老人和家人一起正式踏上了回家的路。

抵宁:越近越心急

下午4点40分,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从南京南站6号出口出站,在此等待的志愿者将老人扶上早已准备好的轮椅上,看着“热烈欢迎王志和老兵回家”的横幅,接过志愿者、白兔镇白兔村党委副书记何金元递上的鲜花,老人激动不已,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爷爷,欢迎您回家,我们是来接您的。”老人紧紧地握住何金元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5点30分,老人一家坐上了白兔镇政府安排接送的车,一上车老人就急切地问:“还有多久到?”在得知车程大概有一个小时后,老人双手合十激动地说道:“好!好!好!”

回家的路,唤起颠沛的过往。当汽车在扬溧高速出口缓缓驶出,离家还有两公里时,老人的儿子王兴华告诉老人,“就要到了,你看一下,马上到了。”老人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看了看窗外,默默地用纸巾擦了擦眼泪。

到家:梦里常念“我回来了”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傍晚7点,车子终于在白兔镇兔西村村口缓缓停下,早已在此等候的白兔镇宣传委员纪项迪赶忙上车给王志和老人递上鲜花,“我代表白兔镇政府欢迎您回家!”

刚刚下车,老人就被早已等候在此的乡亲们和亲人团团围住。尽管彼此之间都是第一次见面,但相似的容颜、血脉亲情让大家都没有感觉到陌生。见到这么多素未谋面的晚辈们,王志和老人激动不已,不停地流眼泪。

在外甥孙子纪荣的家中,老人见到了一直牵挂的姐姐王红英的遗照,老人心里积蓄的情感终于爆发了,抱着姐姐的遗照泣不成声。

“这一面,爷爷等了77年、盼了77年,他终于回来了,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这一别真是太久、太久了。”王念说。

“儿时的街,再转一圈”

17日6点不到,老人就已经起床,简单喝了点粥后就让侄子纪锁子推着他去街上转一转,“我要去看看那座老庙,还要去学校去看看。”老人说道。“虽然老人家说的学校和庙已经不在了,但是逛街的时候他依然很高兴。”纪锁子说,转完一圈回来后,老人没有尽兴,还要再去转一圈。

回来以后,王志和对家人说,地方还认得,就是房子变化很大。在异乡的他经常梦到父母双亲,“还有我的姐姐王红英和侄子纪羊子”。

“家乡的饭,我要吃三碗”

由于舟车劳顿,老人并没有参加当天的晚宴,17日中午,老人终于和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29位后人一起吃了一顿阔别了77年的团圆饭。

“家乡的饭,我要吃三碗。”王志和一口乡音已改,而家乡人也都只能由王念翻译成重庆话跟他对话交流。“爷爷现在每天只能吃一点点粥,但是回来之后的胃口确实好了许多。”吃到梦寐以求的家乡饭后,王志和一脸欣然。

“阿姐,你不要我了吗?”

王志和最想念的姐姐33年前就已过世,虽然姐姐的坟离家不近,且长满杂草,轮椅进不去,但是老人还是执意要去看看。

到了坟地,纪荣将老人背到坟前,刚从纪荣的背上下来,老人就问“到了?”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使出浑身的力气抬腿“挪”到姐姐墓碑前,双手紧紧攥住姐姐的墓碑,颤声说道:“阿姐,你怎么就走了呢,你不要我了吗?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话未说完,93岁的老人已是老泪纵横,亲人们怕他悲伤过度,只让他拜一拜,但他坚持要站在姐姐的坟前,久久不愿离去。

18日,老人一家返回了重庆。但他家人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以后还会回老家待久一点。”

笪倩倩 王 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