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國,一度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只可惜到了後面的大清,閉關鎖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界的飛速發展充耳不聞,一直依靠農業來支撐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是這種自滿的狀態,導致清朝的美夢破碎。到了道光、咸豐之時,洋人的兩次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朝的美夢,曾經騰飛的東方巨龍一下成為了西方列強手中待宰的羔羊。
當然,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政府並非完全無動於衷。面對內憂外患,為挽救頹勢,朝中的許多大臣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其中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人最為出名,也被大家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這四大名臣之中,只有張之洞一人是文官,其它四人都是武官出身,各有顯赫的功績。不過要論這幾人之中誰對國家的貢獻最大,更能擔起“民族英雄”這四個大字,那必須是率兵收復新疆的左宗棠莫屬了。
在朝堂上,左宗棠和李鴻章倆人是政治對手。李鴻章主張重海防,而放棄塞防,即放棄新疆地區,集中精力抵禦日本。而左宗棠的想法與其相反,他堅持保衛塞防,認為如果放棄祖國的邊塞,西部的大片河山都會被虎視眈眈的侵略者所掠去。所以兩人率軍攻打的地方是一個東一個西。
左宗棠一生兩次親征西部,率領大軍,第一次平了阿古柏之亂,第二次對抗俄國收復了新疆的伊犁地區。左宗棠擁有強大的民族氣節,並且一心只想收復祖國土地,第二次出征時,左宗棠已近60歲的高齡。因此在出徵時,左宗棠特別帶上了一口棺材,以表明不收復失地絕不苟活的決心,故事廣為百姓稱頌。
除了抬棺西征之外,左宗棠還有一份巨大的功績,西部百姓至今仍從中受惠。原來,左宗棠發兵新疆後,看到因連年戰亂不斷,在本來就水源不足的情況下,果樹田園荒廢,百姓流離失所。左宗棠為了重振新疆昔日的景象,下令士兵每到一處都要在當地有條件的地方種上柳樹,為涵養水源恢復當地的生態發揮了巨大作用,到了最後,這些被左宗棠的部下種下的柳樹甚至綿延了數千公里。
在收復祖國土地的同時,左宗棠也不忘心繫百姓,古往今來很多的將軍出征都不會管當地百姓因為戰亂而遭受的困苦,但左宗棠不一樣,他以前也親歷農耕,對勞動人民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而且是真正地熱愛著自己的國家和土地,才會為這些他完全可以無視的問題盡心勞力。
“大將酬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後來人們將這一片柳樹都命名為了“左公柳”,以此紀念左宗棠在新疆植樹造林的偉大事蹟。當地百姓最終記住的,不是左宗棠當了多大的官,也不是他在戰場上斬殺了多少敵人,而是他為改善環境所做出的努力。
閱讀更多 日常精彩內容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