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sang一次多少錢?

圍繞在90後的爭論從未停歇過,標籤更是一個接一個。敏感脆弱、宅腐八卦、頹廢迷茫、獨立自信、富有創造力等等,每一個標籤都是我們但又不全是我們。

網絡世界裡,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徵的"喪文化"也成為以90後為代表的一些青年人的口頭禪。

"喪"的內涵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喂,你sang一次多少錢?

這些散發著絕望氣息的話語,配上"悲傷蛙""熊本熊"等表情包,成了聊天的流行內容,一邊喪著又一邊樂著。 "喪文化"並非彩色糖衣包裝的毒藥,也不是模仿"溫水煮青蛙"削弱青年意志的手段,因為青年正是這場活動的發起人、參與者、傳播主體,是一場90後的自娛自樂性質的狂歡。"喪"只是他們用於緩解壓力、尋求安慰的一層保護色。

喪文化的特點是坦然地接受眼前的不如意,坦然地的接受挫敗感。它包含著一種略帶苦澀的幽默,又透露著幾分自黑的勇氣。

喂,你sang一次多少錢?

"喪"從何而來

"喪"不只是中國90後們面對的問題。在經濟發展更發達的西方世界,哲學家查爾斯泰勒在2001年,就曾在《自我的根源》一書中提出,現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義感的喪失,或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缺少方向感,沒有確定性。

在一個價值多元,相對均衡的框架中,人們自由選擇的空間比較大。例如,利他與金錢,權力與安寧。而在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框架中,金錢與權力的價值地位,遠高出其他各種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所謂自由的選擇其實並不存在。因而,通過自我的選擇才能彰顯的"我"的意志,以及對"我"存在的認同感,也就無從建立。

找不到強烈、明確、充滿意義的存在感,是"喪"的一個原因。

如何擺脫"喪"

喂,你sang一次多少錢?

1、 學會和生活和解,儘早的放棄那種對生活英雄史詩般的幻想,與平淡乏味的現實和解,開始接受生活本來的面目,儘可能為身邊的人做貢獻,這才是擺脫焦慮、找到幸福的不二法門

2、 生活的本質就是平常和乏味,但是如果你能夠認真的對待,它依舊會變得美好和值得我們留戀。

3、 扔掉三分鐘熱度,試著努力堅持一件事,下決心做好它

每一代人都痛批過他們自身所處的時代,如今喪得不行的我們,卻正是"更好的時代"的希望所在。

願我們都能保持思考,保持痛苦,保持希望和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