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农业大学,还有农科院,可农民还用传统方法种地,设立农业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寻觅不迷茫

先来说第一部分,这部分其实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就可以很好的解答,“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不光中农,每一个农大和农科院所设立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科技研发,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通过教育,让每一位报考农大的学子都能成长成一位栋梁之才。

再来说第二部分,我国虽然有四十多所农业科研院校,但是却有数以亿计的传统农户,农业科研人员与农民的比例依然很低。其次,科技的研发成功到实践的运用,也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除了政府的推广之外,农民对于先进科技的可接受性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农业要想取得发展,农民首先需要接受现代化的教育,而在这一点上,农业大学与农科院确实存在局限性,更多的是需要地方组织培训。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农业科研与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并且在一些落后地区尤为明显,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事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未来更需要加强农业大学教育与科研投入。不仅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也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农人的教育和培训。


韩一军

然后,这个问题问的不怎么样!

一、说一下农业大学

为什么要有农业大学,那是因为农业是一门技术行业,也需要传承、需要保留。

1、学生

很多人都误解了农业大学的作用,认为农业大学出来的学生将来都是去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先不说那些英语、文学专业的,就直说农业专业的。

这些农业大学的学生,读了四年大学,几年的硕士、博士,到农村当技术员、当农民,会去吗?

当然不去!因为技术要追求高回报,中国农村小农经济没有可能支付高价读大学后所需要的回报。结果就是有农业技术的大学生远离农民、远离小农经济。

比如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据2016年的统计,有全日制本科生21868人,各类研究生8923人。不管你信不信,这三万多人中回到农村去的不会超过500人。

这些学生上了农业大学,学了知识和技术,当他们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的,会有多少农民听他们的?

比如他们在农村的父母,当他站在科学的角度,指出父辈们的错误时,父母会理直气壮的说,我都种一辈子了,这样也挺好的,干嘛要听你的……

2、老师

农业大学的老师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教书育人的,而是科研研究的。

这些年来,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层出不尽,可是大多数的成果却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为什么不向农民推广呢?

其实,不是专家教授们不想推广给农民,而是成果的运用有时是有偿的,而农民生产的现实需求与对成果成效的认识却有很大差距。

有些农业大学经常会组织农民培训,但是也只有部分附近的农民和某些农业企业参加,稍微远一点的农民想去就得考虑车费、伙食费、住宿费怎么办?花了这些钱值不值?

虽然这些钱对于学校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也不可能让学校给你掏啊,可是让农民掏钱,那去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二、再说一下农民用传统方法种地

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你说的传统方法种地可能是指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国家相比吧,但是我得说,如今的农民他们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起在进步的。

比如温室种植、农机应用,这怎么可能是传统方法种地呢?只要比较一下以前每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如今的每亩地又能产多少粮食的,你就能得出结论了。

当然,有部分山区,可能是因为道路崎岖、贫困等原因还在刀耕火种,但是他们也不算是传统方法种地啊,他们用的种子是不是杂交的?他们是不是也用了化肥?打了农药?

现代农业不止是国外那些很高大上科技感十足的农业科技,它是包括各方各面的,只要提高了生产效率,你用了化肥,打了农药,收获了更多的粮食,它就是现代农业!

三、为什么农村的科技水平看起来还是那么落后

1、农民的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大批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能力的高质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和就业。

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强。

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信心不足、特别是降低风险的保障机制不明显等原因,导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不开,许多农民群众接受农技人员的服务既不迫切也不主动,有的农民甚至拒绝接受一些推广服务。

2、推广的问题

县、乡两级农业科技部门经费紧缺问题普遍存在,财政投入的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这就导致通过实地进行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很少,大部分仍停留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口传面授等传统宣传式的农技推广模式上。

所以,如今农村的农业科教是有进步的,但是进步较为缓慢,还需各方面的努力!


大农圈

学校自古以来都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地方,虽说社会是个大熔炉,但是学校的教育还是必不可少的,在那里可以更有效的获取理论知识,更纯粹的师生情,同学情……这些在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后也是非常难得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如上种种,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农业大学设立的必要吗?再看一下题目中说的“因为农民还在用传统方式种地,所以设置农业大学没有意义”这样的论点还能成立吗?现在的农民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种子化肥农药,没有听说谁在中苞米的时候还留有种子,都是买的农业育种人员培育经过国审的杂交种,已然不是传统种植了,另外从整地、施肥、播种、除草……都多为机械化作业,这也非“传统种植”。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仅是实战家,更是掌握了丰富理论和实践的农业从业者,这些伦理甚至实践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农业大学师生的参与。可见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不但不能取消农业大学、农业科研院所,更应该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增加扶持的力度,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终身!


骏景农业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针对其长期和短期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农业方面更是如此。而农业大学、农科院等农业相关组织机构的存在就是可持续地为其储备人才。

有人说,农业大学里面出来的也很少真正去到田间地头搞农业啊,要他们种养个什么东西怕是也行不通吧,其实对于农业大学里的农学相关专业来讲,多是先从理论出发让学生从农作物本身深入了解到其内里,然后在指导下在基地展开实际操作,比如说种子专业的,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着指导老师在学校的实验基地研究各种种子的生产效果,而起指导老师也多为农业研究人员,有着丰富的育种经验,农科院就更加注重新型农业技术和品种等研发了,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能够理出这样一条思路:

农业大学多为农科院、农业企业等机构提供储备人才,以研发和生产更加符合地域性生产的农业产品出来,比如小麦品种,河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起气候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差异,在品种适用性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而且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在改良上也是需要这些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各地区试验,得出因地制宜的新品种,像近几年比较受农户和消费者喜爱的“秋月梨”就是经过农业科研人员十来年的试验才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的。

而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则更多的扮演着一种执行者的角色(当然也有很多农业大学及农科院里出来亲自搞农业创业的人),将农业研究人员研究出来的产品应用到田间地头里,生产出更加高品质高产量的农产品。

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妥,事实上,虽然现在规模农业已经开始在农村地区扎根立足,但是要想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相当大的一个比例,但是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机械也逐渐深入到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因此也并不完全是以前所进行的传统手工农业,当然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交通闭塞等原因仍然保留着以前的耕作方式。


土地论坛

本人是农业大学毕业的,专业是园艺,虽然工作后没有从事农业领域,但对农业大学的感触和理解有一些。

社会上对农业大学有很多的误解,很多的事不是人们以为的那个样子。

一、所有的实用学科中,估计也就农业实用类的高科技不是越高大上越好,反而属于那种越“土”越有效。

举个上大学时,教授分享的一个事例吧。

曾经南方出现旱灾,某地多为山地,运输不便,当地以种植金银花为生。因为地形原因,抗旱十分艰难。

某农业大学的学生放假回家,家里人就问他,你是学这个的,再这样旱下去,金银花要绝产,你能想想办法不。

然后那哥们真想了一个办法。

他让村里人先找了一堆的空饮料瓶,像矿泉水瓶、可乐瓶之类的。然后在瓶身上用针扎了一堆的小眼。

在山田的金银花田中,每隔一段埋一个,然后向瓶中注水盖盖,埋死。每几天加一次水。

然后这方法在当地迅速传播,当地农业部门直接全县推广,那哥们也因为这上了媒体。

原理很简单,就是人们觉得很高大上的“滴灌、渗灌”。

用传统的漫灌法,在旱灾时,因水有限,无法做到有效缓解旱灾,灌多少、蒸发多少,而且人力运的水是有限的。

但滴灌、渗灌恰好可以最大化利用水资源。

但西方传入的现代滴灌、渗灌设施成本高,在中国除了园林与科研,实用农业中极少有人用。

但上面例子中的方法就恰好是利用的滴灌、渗灌原理,但原材料随处可见,且在农村有实用空间。

这是一个普通学生的实用例子。

说个高科技的吧。

有位院士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解决的是造林过程中因为缺水树苗成活率很低的问题。

教授专门给我们讲过那个例子。

那位院士研究了很多年,解决方法估计很多人看来绝对土掉渣。

方法与上面的那个例子很相似,但又不同。

在山地林坡中,树林间距小道上,前后两树中间,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深坑,挖到前后树的树根位置那片。然后向里面扔一堆秸秆就行,干杂草之类的也行。好像玉米秸秆最好,上面覆土。

方法土掉渣,但原理很厉害。

雨季,雨水渗到坑内,土坑的秸秆会吸水,而且秸秆有存水的做用,能存很长时间。到了旱季,土坑上面的土干了,正好防止水蒸发,但下面的秸秆中是保存了大量的水分的,而树根又恰好在那附近,会生出细根扎入坑中吸水。时间长了,秸秆又会腐化形成腐殖质同时为树提供养份。

说出来一文不值,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一线研究人员头痛了几十年。

农业上的高科技就是这个样子。

简单、廉价、实用。没有高大上,只有土掉渣。

然后再说一个,大学时,有个教授研究肥料,为了研究一种含各种微量元素比较好的肥料,花了很长时间找各种原材料,最后弄出来了,大家一看,最好的原材料竟然是鸡鸭糞。但那教授为了找原材料几乎研究过各种奇葩的东西。最后才发现鸡鸭糞中那些东西才最全也最廉价……然后又用了几年发明了一种加工方法,能将鸡鸭糞加工成一种很好的肥料。结果因为太土,没商人愿意合作。最后他一学生觉得不错,和他合作搞商业化,最后竟然卖的不错。

这些东西,如果我给你说完后,告诉你这是高科技,估计你会吐我一脸吐沫。

但是,这些真的是高科技,农业高科技就这样,科技含量越高的,看起来越土,看起来像高科技的,大多反而在专业人士眼中属于小儿科。

农业大学的很多教授在外形上也有这一特点,比如我上大学报到时,父亲指着校园中一身灰布蓝衫头戴斗笠的一老农说,看见没,这是个两院院士。后来在迎新会上又看到了那老先生,西装革履的倒是很干净,如果不是一开始见过他农民的打扮,差点以为是两个人。

至于中年与年青的教授相对于老一点的教授而言好一点了,但很多让人感觉也是一普通大叔,说话简单实在。

曾经一教授也开玩笑说,同学们很有我们大学的特色啊,穿着都很朴实。估计觉得我们都不太打扮,外形太土了。玩笑话。

二、农业大学的教授主研究方法主要是育种、实用等很基础的东西,与农业形态的关系不大。

工作后,我才发现,我们当地用的很多的种子都是我母校育出来的种。

每个地域的气候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地方对于品种的要求也不一样。

比如,东北就要求抗寒,产量低点无所谓,总比没有的强。

风大的地方就要求抗倒伏。

有的地方要求抗病能力强。

每个地方都是在品种适应当地的情况下要求最高产量。

然后包括,很多的如何用肥、如何应对一些病症、如何安排行间距、像怎么选择轮种、间种的品种也属于那群农业研究人员的方向。

很多时候你查农业资料中很短的一个数据、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科研人员一生的成果。

另外,实用技术,很多是由一线农民发现发明的。

但因为农业大学的教授经常去一线,会将这些方法带回学校,反推原理,有效的就进教科书。

像某地准备种什么,当地没经验,政府会请这些教授去讲课。

某地发生什么病虫害,教授也会去,看看是什么病,然后给出解决方法。

1.以育种来讲吧。

我大学时,大都教授的主研方向都是这。

像反季水果种植技术之类的也有。现在反季的东西很常见,但那个时代,这些都还不常见。反季果蔬的流行,与农业大学教授的努力分不开的。

但反季水果多种于大棚,除了对种植技术有要求之外,传统品种不一定品质好,于是很多教授就专门研究大棚用的专用品种。

育一个种,至少也得十来年,不像有的科目,有些出成果很快,而且这十来年还可能打水漂。

很多育种的都去海南,因为一年可以收三季,能顶北方三年。

另外,育种这块还涉及到国家利益的争取。

其实就是大学教授间育种的“公开秘密”,偷种。

两个国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如果独立的研究出同一品种,那么双方都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国外有好品种时,国内教授去参观学习时,对方新种经常会少几个带芽的枝条。

同样,国内育出的新种也经常会被一群老外偷偷掐上几个枝芽。

无关品德,只是国家的利益而已,否则,你天天买国外的品种,赔不死你。

老外也一样,不会因为他是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就不会偷,只要干这个的都一样。

中国有位教授去美国开会,结果因为“露馅”太多,被禁止入境。

当然这样的老外也不少。

2.以实用技术来说吧。

上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波尔多液,绝大多的病虫害都能用,廉价、高效、适用广。

很多的实用技术其实不是大学教授与研究人员发明的。

很多都是一线农民发明的,但推广大多是农业学校的教授做的。

比如,营养液吊袋就是一农民发明的。

教授专门说过这事,当时他去一果园,看到果树上挂着一堆的吊瓶,就问那园主怎么回事。

那园主说,人生病得打吊瓶,果树移植后容易死,我就觉得是生病了,也得打吊瓶,就配了点营养液试试。

然后教授问效果如何?园主说,还行。

于是当年我们上课,关于移植成活率的非教科书解决方法中就出现了营养液吊瓶法,第二年,学校新移植的树上就出现了专门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营养液吊袋。

毕业前集体去寿光看农业科技博览会时,在农民大棚中看到了最原始的那个方法。

黄瓜植株边上拉了一根绳,上面全是废弃的医用吊瓶,然后用打吊瓶的输液线连到下面土里,用阀门一调可以直接当滴灌渗灌设施用。黄瓜有病,瓶里加药就行,施肥也可以用那个。每次直接换瓶就行。

当时博览会,教授专门讲了好几个地方,比如一个桃树的侧拉扇面种植法就一农民发明的,还获了国家奖。

有一个玉米新品种就是一农民种玉米时突发奇想,用杂交法,花了十来年育出来的。

里面很多的无土栽培技术等等,其实有些虽然看着很高大上,但不适合中国农村的环境与生活水平。

三、农业形态与农业大学的关系其实不大。

农业大学只是提供了农业的基础的种子、技术之类的。

农业的形态与农村的形态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原因。

比如,玻璃温室,在欧洲就很盛行,但中国就不行。十多年前上课时,教育就说过,玻璃温室,一个投资要二十多万,别说农民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玻璃温室除了做科研用的,能做到赢利的仅有几个。

而我家乡恰好有一个能赢利的玻璃温室,但主要是用来育种卖给当地农民用的。

像很多的工厂化生产,在美国、日本很流行,教授也讲过,但中国的农村,人均土地也就一亩左右,没有集中的土地这些就无法实现。

但这些技术,中国都有,很多的农业大学都研究过。

中国的农业大学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农业生产的基础性的东西,然后为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大学中储备着各种各样的技术,一旦社会有需要就能拿出来。

然后将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其原理,本土化,实用化。

农业大学在这个年代不是很吃香,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实相当重要。很多的作用都是隐形的,其实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看不见而已。

这侃这些吧。


dd广林鬼

农小二来了!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爱农民,说说农家事!


你好,今天有机会和你一起聊聊,非常高兴。因为我也是农业院校出来的,只是没有在农科院工作过而已,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在那里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还是了解一些。

第一你说,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的农业大学、农科院,可能认为是太多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恰恰相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为什么这么说?你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是说十亿农民,到现在至少也还有六亿农民!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再逐步加快,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也在逐步实现,这些与从农业院校毕业出来的同学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又一个农学院挂牌)

在农业院校学习,那个只是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地方,不是说在学校里学习了就是高级人才,是他们这些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怎么样去认识问题、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技巧。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日新月异,新的问题不断的出现、新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新的技术不断的研发,实际上我们都是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成长中学习。

第二你说,我们农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方法来耕作。你可能看到的地方是一些交通不发达、信息还比较闭塞的地方,这只是一个侧面。你可能还不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65%以上,比如新品种的推广、新技术的运用,已经大大的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的耕作模式。远的不说,像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研发,基本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大棚设施的栽培技术解决了北方冬季蔬菜的供应问题等。我来说说身边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故事。

(为基层培训技术人才)

我想你吃过西瓜,一定也知道“黑美人”这个品种,这个品种的研发培育者就是--瓜王李文信,1977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他先后培育了广西1号、广西2号、广西3号、广西4号、广西5号无籽西瓜,还有桂红3号杂交西瓜等优秀西瓜品种,总共推广西瓜种植面积800多万亩,总产值超过200多亿元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为李文信(中)研究院在工作中


当然,还有很多从农业院校出来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使得我们国家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我们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里要衷心地谢谢他们,谢谢他们为了中国农业默默无闻的奉献!


农小二来了

作为一个农业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想简单说几句,恐有不周全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母校是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黑松露人工繁育松露。吃着廉价、更高营养的食品在抱怨农业院校无所作+死写论文,也算是一大“特色”吧。😁

首先,【三农问题】,是个系统问题——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人才、科研、技术支撑才是农业院校存在的目的。❤题目中所说的“种植业”只不过是“三农”问题的一小部分。乡镇管理、农村发展、农村区域规划、农村职业教育、种植养殖品种科研、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组分农业……都是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干的。❤只看到一小部分是“管中窥豹”,不全面得,正因为农业院校存在,中国农村才不是印度农村翻版!!!


农大园林园艺团队参与的景观设计。【旅游景点】【民族特色】也有农业院校功劳。

第二,【商业问题】,种子推广与应用在市场中是个商业问题——市场选择是“只要利益最大的,不要最好的”。❤新产品、品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好不好”的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中国农村供销社、合作社解体后,种子公司推广成为主导,所以产学研不紧密是一定的。毕竟企业有利润才能生存发展,既然有现成的国外的为何要国内科研新品。❤种子为例 : 跟国外种子商有利益关系的占绝大多数……


云南农大团队参与【普洱茶龙珠】,漂亮又养生。【养生保健】也有农大功劳!——云南农大普洱茶学院成果太多,不便一一展示。

第三,【具体科研】,现在农业院校科研是卓有成效的。❤以云南农业大学的组分农业为例,三七、天麻、辣木……等著名本土中草药的全基因图谱都测试完毕,单独分离成分技术也基本成熟。❤或许你会问有什么用呢?举例——天麻头风灵用的天麻素,就是因为这些基础科研才能这么便宜、好用、高纯度。


云南农大参与的【申遗项目】——【哈尼族梯田】。【遗产、文化传承】农业院校也在做!

插一句 : 我硕士女友,三年研究生,一年至少180天在做实验!做的是云南本土甘蔗抗氧化成分分析、实验!❤这只不过是【组分农业】一个具体分支的一个点,整个【农业大树】是非常大的。


农大科研团队参与的洱海生态系统修复。【绿水青山】也有农业院校的功劳。

第四,【具体产品】,我看有朋友提出几个问题想说明农业院校没用,主要是产品——“化肥是不是农业院校生产”、“农药是不是农业院校生产的”、“收割机是不是农业院校生产的”、“拖拉机是不是”、“红富士是不是农业院校搞得”,我来逐一回答。❤



农大参与的锦鲤新品种繁育与油菜基地油菜花综合利用项目。【你的餐桌上就有一个完整的农业大学】。

1.【化肥】现代农业,就是要少用不用化肥、提高化肥效率!“水肥光热”是基础!❤缓控肥、气雾栽培、营养液是农业大学在研究改进的,市面上产品多数是农业大学参与搞得,他们不负责生产和推广,大众见不到不怨学校院所!


云南农大参与的地方鸟类保护研究。【物种保护】也有农业大学一份子!

2.【农药】现在农业努力目标就是——争取不用化肥!!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多手段杀虫也是正在研究改进的——灭虫灯、重复利用的杀虫板、天敌灭虫、轮耕混种杀虫、旱涝轮作杀虫……❤你看得到的是他们在写论文,我看到的是单独一个不同🐛虫子适应光线、粘虫板重复使用就够他们实验几年的!


云南农业大学参与的古树茶叶生产与工艺优化项目产品【特级滇红金针】——出口到欧洲去咯!

3.【收割机】。联合收割机机型优化、刀头优化、使用效率优化都在做——你没发现现在1台顶过去2台,现在1个刀片使用寿命是过去几倍?❤这是农业院校应用科研的具体案例,单独一个甘蔗收割机复合刀片,就需要一批人几年去研究、不断调试、反复改进、摸清机理……❤。


云南农大参与的地方院校帮扶,帮助地方院校提高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真正让云南地州有自己的大学】。【教育扶贫】才是发展之基、智慧之源。

4.【拖拉机】。手扶式轻型、迷你拖拉机、收割打包一体机……你觉得是谁在搞研发?拖拉机已经被发明了,不可能再被二次发明。❤但是我们可以改进,可以研究出适应西南山区高原、西北高寒实用的农业机械。❤而每个机械原理、部件优化、生产设备改进、部件更新、使用优化……都是现在正在做的!


云南农大参与的【丽江古城】建设规划优化。

4.【红富士】。山东来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大在烟台的苹果研究所成果很多。在非转基因前提下,品种优化更新、产业规划、衍生品与深加工品开发……都在做❤。中国航天员吃的脱水苹果干、军队吃的脱水苹果谁发明改进的???


云南农大参与的【城市生态湿地】构建。

5.【云南红富士】。云南农大和云南农科院解决了高原种养苹果品种和技术——让云南父老乡亲多少人致富,否则你我现在还在吃硬皮的咯。❤高产、适应高海拔、冬季高寒、大温差、强紫外线、好口感、耐储藏、易加工……特点的新品种红富士,不是一句话的事。

最后,希望【厚德博学 明理尚农】云南农业大学的校训精神可以一直发扬光大。

也祝愿新的一年里校友和父老乡亲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芝麻开花节节高!


许云松

设立农业大学有什么用?农民还用传统的方式种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的耕种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四亿人,对传统的刀耕火种而言,根本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其贡献是巨大的。总会想起袁隆平那句话:"小时候我有一个梦,就是在稻子下乘凉…”


△袁隆平

知识总是有用的。就如家家都做饭,为什么还要去学烹饪?设立农业大学是为了科字、高效从事农业生产而培养人才。

如果你经常看CCTⅤ7农业节目,你就会发现,很多特种养殖的经营户,都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而且基本上就是农业大学里的老师或农科所技术员。我们今天的农产品市场极为丰富,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


我们经常听到棉花某某号,水稻某某号,小麦某某号。这些新品种优质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也是从试验室和地里优选出来的吧!当然和我们印象当中,科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袁隆平,也是一个科研团队的工作,只是他最著名,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所有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大学。

种了一辈子的农民,很难把庄稼种得好的经验数据化。手把手教和大规模推广是有区别的。如同一个大厨,做得一手好菜,但他教出来的徒弟,每个人炒的菜都不同,因为传统中餐盐少许,香油少许…不如盐5克,香油20克容易量化执行。营养学家除口味,则更讲究科学食材的配比。


△现代化养猪场

但是题主的意思并不仅于此,更想表达的是科学技术,如何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

的确在今天,年轻的大学生怕苦怕累,直接深入基层的少了。二来就是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的待遇问题。实际上据我所知,比如川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都是很好的,就业率也很高。

当然,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农业面临的现状。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已经不太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也许更能促进新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有一年饲料公司,请了一位川农的技术员,从从事新饲料的开发,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给他年薪10万,另外按销量有提成。当时一般的工人才拿三四百块钱。结果按他的配方生产出来,吃了这种鸭饲料的鸭,生的蛋变成了鸽子蛋一样秀珍。公司前后投入接近十万元,(还不算养殖户的损失)就打了水漂。最后他也就解骋了。



这里想说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不可避免的需要资本的支持。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经常会遇到失败的情况,农民对于新技术的运用,也是心有余悸的,认识推广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不能够承担相应的损失。今天农民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生产,也有这个原因。

有个亲戚,她报考的是川农的畜牧兽医专业。全家人都嘲笑她:"你一个女生,天天要给猪接生牛看病,怎么弄啊?会臭死你的。"这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学农科又脏又累没前途。她毕业以后,最终还是报考了公务员。却因为是畜牧兽医专业加分不少,成了一名村官。据她所说,从来就没有真正想做过一名农村兽医。当初她不过是喜欢猫狗,一心想要做个宠物医生。

还有一点呢,就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农家的孩子好不容易越出农门,毕业又回去做农民,实在是心里难以承受。其实这都/是过去的落后观点。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卢艳丽

农业作为个国之根本,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优化,对农民的大力扶持,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大农业的发展,农业耕种方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大学生作为高科技农业人才,从长远来看,农村广阔天地大有所为,必将成为新农民的主力军。

(一花一世界。元元,金沙江边的小闲🐟,与你共品百味人生。)

元元的天下

与国外相比,中国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数量和人数确实是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比如化工行业,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数量和人数也是多的,为什么这样?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目的是什么呢?本人从事生物农业十年多,从国内外工业研究和教育做到工业应用,当过国企工业和私企工业一把手,十年前改为农业;又从国内超级大城市走入农村,干过农业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和农业产业化公司,拿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立国内第一家生物农业公司,并经历了六年,从15万起步三年挣了500万,用自己深入一线的工作实践谈谈上述问题。第一为什么国内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数量和人数多?这个现象与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毛泽东时代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为了改变旧中国传统落后的农业,让中国人吃上饭,农业教育和科研必须大力发展,形成了每个省都有1-2农业大学,每个省和地区市都有农科院,并且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重要地位和基础,比如农业大学像其他大学享受副部级或正厅级待遇,农科院与当地政府农业厅/局行政级别一样,直接由当地最高政府管理,与当地农业部门平级,农业大学和农科院人员都是干部,像政府干部一样所有费用直接财政拨款,那时的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确实为国家做了大贡献,因为他们是在旧中国一张白纸上建立了中国农业的教育、科研、生产和组织管理一套中国特色的农业体系,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情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产业化,农业大学不断地增加和扩大,目的是符合市场经济,通过教育争取国家经费和从学生上挣钱。中国的农科院在改革开放后也进入了市场经济改革,但是体制和运行方式变化不大。由于国内农科院的从业人数巨大,在改革开放前期经济状况非常不好,工资低、没有科研费用,政府就给足他们政策,通过买地和争取与农业相关的有钱行业合作维持原有体制下农科院的运行。感谢毛主席时代无偿给了农科院大量用于农业试验和教育基地,往日的郊区农田已经成为当今城市中心的商业用地,每亩价值几百万或上千万。烟草行业从八十年代实行专卖体制后是改革开放以来最赚钱的行业,它由两个行业组成,一是农业上的烟叶生产,二是工业上的卷烟制造,八十年代烟草几乎没有什么高等教育和科研,在烟草行业能找到一个中专生或大专生都很难的。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农业大学开始创办烟草专业、烟草公司也开始建立烟草研究院,大量的博士和硕士进入到这个行业。由于钱的作用,造成了当前国内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数量和人数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不管是历史和现实的政策和经济原因,农业大学和农科院的目的是把中国农业建立起来和搞好中国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之前应该说是达到了目的,就是从空白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农业组织体系、水利工程和具体农业研究,走上了农业大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为那时的大学生基本都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农村,农民与大学生有着互敬互爱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大学是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挣钱,教育和科研的目的是挣国家的钱、学生的钱和与农业相关企业的钱和农民的钱,这没有对错,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物农业第一人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我国这么多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机构每年为国家培养那么多农业技术领域的紧缺人才。这些农业科研人员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良种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基础;

这些科班出身的农技师尽可能的提高土地肥力为增加粮食产量贡献力量;

这些农业机械领域的专业人士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平逐年增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都没有被你看在眼里,你就轻描淡写的一句,设立这么多农业大学没有什么作用?

你可知道,让无数人能够吃饱了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就是在研究所的试验田中走出来的?

你可知道,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在攀升是谁的功劳?

你回家问一问老一辈的种地人,50年前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是多少?你再问问现在的种地人,每亩地的粮食产量是多少?

你回家问一问老一辈的种地人,50年前每逢收获时节用什么方式来收割?你再问问现在的种地人,到了收获的季节用什么方式来收割?

你回家问一问老一辈的种地人,50年前一般人是否能够一日三餐吃得饱吃得好,你再问问现在的种地人,是否还有人种地打的粮食不够自家吃?

如果问完这三个问题,你还说农民在用传统方式种地,你还说我国这么多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无用的话,那么我真的没话可说了!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0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