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選手為什麼要近乎赤裸地比賽?

UhanUhan

答|艾慄斯

日本相撲選手上場就圍著個“兜檔布”,所以給人感覺白花花都是肉,但這個“兜檔布”其實是從我國傳到日本的,它有一個名字叫做“鼻犢褌”。在唐代名畫“浴馬圖”中可以看到“弼馬溫”們身上穿著的就是這種服飾,這其實是我國古代短褲的變種。

大家都知道最早的農耕社會大家都是上衣下裳,裳不是褲子,只是一個外罩,裡面為防止走光或者保暖有脛衣(套在脛上的褲管,中間不縫合),戰國時的脛衣上達於股,又叫做紈。連檔的褲子是從遊牧民族傳來,畢竟整天在馬背上摩擦,不穿褲子是要斷子絕孫的。而農耕步兵在與遊民騎兵的交戰中吃了不少虧,要打翻身仗,起點就是眾所周知的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在胡服騎射以後,連檔的下身穿著從騎兵開始,逐漸向底層勞作者流行。由胡服而來的合檔褲子被稱作“褌”,是行軍作戰、下田勞作以及僕役的日常穿著。褌的褲腳長度一般超過膝蓋,可以看作長褲;而短於膝蓋之上的褌則稱為“鼻犢褌”,狀似短褲。日本相撲選手穿的就是“鼻犢褌”。

穿著“鼻犢褌”一是防止走光,而是示意身上沒暗藏武器,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傳統服飾的穿著,體現相撲選手的武士身份。畢竟回到“鼻犢褌”的年代,中國穿著這種服飾的基本就是士兵和體力勞動者。

以上。


亞歐研究寮

據日本《百科事典》記載:“糞兜喜”,漢字寫做“褌”,本意是指具有地域性色彩的日本傳統的男性內褲,即“兜襠布”。由於“褌”乃“衣補旁”從“軍”,於是,就有了其出處來自於軍隊的戰鬥服一說。真假雖不知,不過,記得小時候看電影游擊隊攻打鬼子炮樓,用手榴彈把鬼子兵從床鋪上炸起來後,一片白花花的兜襠布在黑夜中鼠竄狼奔的刺目景象倒還是歷歷在目。

\n




《日本史》也有記載說:“戰國時代,每打完仗後,判定戰死者身份的一個主要方法就是看戰死者有無穿‘兜襠布’。”此一記載,不僅同樣佐證了“糞兜喜”的出自軍隊一說,還間接告訴了我們,在古代日本,似乎只有上層軍人才能“兜”得起“襠”這一史實。

\n





“褌”乃漢字,經查證,我們發現了日本“褌”的更遙遠出處。這主要存在兩種說法:一為南方傳來說,其根據是古時東南亞的關於內褲樣式之記載,幾乎與日本“褌”中最常見的“六尺褌”完全相同。一為中國傳來說,其主要根據是日本的“糞兜喜”,漢字就寫做“褌”,或“犢鼻褌”,這與古代中國的稱謂完全相同,而且中國的《辭海》、《集解》以及日本的《廣辭苑》對“褌”和“犢鼻褌”的釋義也都基本一致。《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文君當壚,相如身著犢鼻褌與傭保雜作,漆器於市中”之記載。則更是力證了“犢鼻褌”早在漢代就已被人們使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一事實。由以上“兩說”來看,我們就傾向於“褌”是來自中國之說了。原因很簡單,由歷史推斷,我國漢代以布兜襠之時,日本應還處於倭國的茹毛飲血時代,而那時的東南亞,則更是蠻荒不毛之地,根本就無布可用來兜襠。由此看來,東南亞以及日本人的“襠”是我們中國幫他們“兜”起來的,該是不爭的事實了。

\n





“兜襠布”傳入日本後,不僅有了洋名“糞兜喜”,精於細工的日本人又把這塊“襠”中“布”細分為了六尺褌、越中褌、割褌、畚褌、黑貓褌等多種。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六尺褌和越中褌了,六尺褌長約180釐米到300釐米,幅約16
釐米至34釐米大小大約合二百三十釐米左右。兜上後露著兩個屁股蛋子,現今在孟蘭盆會等傳統祭事中能經常見到。越中褌相比於六尺褌要小一半,主要使用於軍隊,日本軍隊過去有傳說雲:士兵們穿上它就能兜住“大和魂”了。另外,還有一種“糞兜喜”是我們平時見的最多的,那就是日本相撲手的兜襠布了。

\n




我們傳給日本的“犢鼻褌”在日本改為“糞兜喜”還是平安時代的事兒,那時日本皇室在祭神時為了追求原始的最淳樸的祭祀,選擇了只穿一條兜襠布近乎於全裸的武士拉弓姿勢祭神,自此,這塊兜襠布漸漸被流行開來的相撲所選用。至於理由,據說最初是為了向對手及觀眾展示自己沒有地方暗藏刀劍等武器。發展到後來,之所以相撲選手的“糞兜喜”改變成今天這種寬帶、結實的形式,則是因“糞兜喜”要經得住搏鬥、拉扯,故需在腰部纏上兩三圈,以保證其結實,否則,一拉就掉,那相撲手每天動輒“原形畢露”,龐大的身軀郎當著一隻小小鳥兒,就有損大和民族形象了。

\n





閒翻日本野史,頗覺有趣。據記載,早在雄略天皇(公元456479)年間,就有了女性用“糞兜喜”。雄略天皇喜好相撲,而且是女性相撲。據說,此君每每“性”起,就把眾采女集聚起來,然後令她們脫去和服,穿上“糞兜喜”,在宮廷大殿眾目睽睽之下,圓屁撅起,提襠敞乳,弓腰互搏以供其淫樂。此項運動沒能流傳下來,不過,遺憾倒也談不上,因為毋庸說雄略天皇本身存在與否,尚無定論,更何況還有日本相撲是由中國宋代傳來之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