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子间的关系,随着儿子长大容易逐渐走向对立?


《父性》一书中清晰而准确地提到,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后天养成的,而非像母子关系那样有着强力的先天纽带。

一个父亲只有在与孩子亲密互动之后,才会渐渐与之建立起亲子关系,而且,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孩子像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成为自己认同的那种人。

因此,对于父亲来说,当儿子越像自己,越按自己的期待成长,他就会越爱儿子

但对于一个逐渐长大的小小男生而言,父亲既是高大、优秀的榜样,又是自己必然要面对并无时无刻不想超越的竞争者。

小男孩三四岁左右就开始进入心理的“俄狄浦斯期”,“弑父”只是一种抽象的比喻,其本质就是小男生想超越并取代父亲,成为家庭中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对父亲既爱又想超越的心理会贯穿他的整个成长期,既是他努力的强大动力,也会是制约他的阻力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当儿子长大到十几岁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心理会越加明显而激烈,而父亲也会更明显地感受到压力与挑战。

这时如果是一个慈爱且富有同理心的父亲,他会逐渐放松对于儿子的控制,愿意接纳儿子有自己的想法,想按照自身意愿发展未来,而不只是成为父亲期望的那种人。

这对父亲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些没能完成这一挑战的父亲,就有可能在与孩子的拉扯中渐行渐远,甚至两人走向对立。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父子之间的对立不是必然的,如果父亲能够更有接纳度一些,那么,他会等到儿子回头拥抱自己的那一天。到了那时,他们就是两个成熟的男子,在交换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这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景。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随着儿子的长大, 题主作为一名父亲,感受到与儿子的关系在逐渐走向对立,这并不罕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说是,从青春期到中年,子女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就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子女与父母既是亲密的,又是存在冲突、问题重重的(题主所说的对立);既可能包含尊重、信任、爱,有频繁的沟通,有经济、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愤怒和不满。

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到孩子40岁左右这个时间段,最容易感受到这种矛盾的情感以及与子女关系之间的压力。在子女进入中年以后,他们与父母的对立感才会渐渐消失。

为什么父母会与子女产生这种对立感呢?

1. 个体独立要求与家庭分离

从青春期到成年初显期(通常在30岁以前),这是一个人与原生家庭分离,逐渐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要掌握独立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又要保持和家庭(父母)的链接。

在这个时期,当孩子遇到问题和阻碍时,父母是安排指导还是应该放手?作为父母很难把握。而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就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对立感。

2. 有选择性的自我暴露

向他人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让他人了解自己,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真心话”,在心理学里叫做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是增进两人亲密感的关键因素。

但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很多时候双方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自我暴露,主要体现为隐瞒信息、有选择性地透露信息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比如,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报喜不报忧,或者担心父母的指责而隐瞒“敏感话题”,比如性取向、熬夜等等;而父母也可能会向孩子隐瞒家庭成员不和睦的情况。

这种不完全的自我暴露一方面会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疏远,另外一方面也会增加双方的沟通难度,使得双方沟通不畅, 冲突和争吵也就由此引发。

3. 子女和父母对彼此存在偏见

父母习惯于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孩子,当一个孩子成长、离开家庭、与父母分离后,有时父母无法适应孩子的转变,从而产生“你过去不是这样的”“你怎么变成这样了”的感受。这可能是题主看孩子“哪哪都不顺眼”的原因。

孩子对父母也抱有偏见,他们可能对父母有一种本能的不信任,认为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无法被父母接受,即使解释给他们听也无法得到理解。

父母与子女对彼此的偏见,加上缺乏沟通,引发了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

你与孩子的关系正处于怎样的状态呢?留言告诉我们吧~



知我心理学

我孩子前几天刚三岁,他每天对我们说的最多话就是:

“爸爸,你看你看!你看你看!”

“妈妈,你看你看!你看你看!”

他喜欢摆弄一些东西,还经常让我们去看,以此获得我们的夸奖和鼓励,让我们感到骄傲。

千万别以为:让父母感到骄傲只是小孩子的心理而已,实际上,终其孩子的一生,他都会有这种心理,获得父母认可的心理。

如果你从青少年走过来,也走过叛逆期,那么你也许会知道,任何时候,你都希望让自己的父母为你感到骄傲,这是一种原动力,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人为他骄傲,这个孩子是不幸福的,孤单的。

之所以,孩子的这种希望长大后,变淡,不再有,甚至走向反面。

其实,多半是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然会波及到孩子的身心。

比如父母使用的挖苦,打击,不信任等手段,伤害力尤其最大,因为你剥夺了“孩子希望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个美好的权利。

任何时候,父母都是孩子最最亲近的人,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人?

没有了。

可是,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因为学习等原因,故意用父母与孩子的这种亲近去胁迫孩子,打击孩子:

“唉,你不行了。”

“你看人家那个孩子,哦,天哪,成绩又好,又听话。”

…………

显然,这种教育必然会引爆孩子的叛逆,而且很难再回头。


做父母最大的失误就是,宁可舍弃父子情,也要让孩子成才。

这固然是一种牺牲,但却十分没有效率,多数时候也不会凑效。

孩子如果没有基因缺陷,基本上都能听懂人话,都能互相理解。

有些事,你觉得不对,破口婆心,掰来揉碎给他说,他肯定能理解。

理解不了,再说。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就是你的水平有问题,或者说,你的洗脑能力还不够强悍,这是事实,要勇于承认并去学习。

男孩子好动,喜欢开关门,这容易把手指夹断,相当危险。

每次见儿子玩门,我都很紧张,但我没有上前一个耳光,而是拿一支筷子,放到门边,再狠劲关门,咔嚓一声,筷子断了。

我说:如果你总是喜欢玩门,那么你的手可能就会像这根筷子一样。

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特别喜欢吃方便面,父母当然不希望儿子这样,而他们的做法就很好。朋友在网上找来一些地下小厂做方便面的恶心视频给他儿子看,从此,他的儿子不再喜欢吃方便面了。


而像游戏成瘾这种事,是父子之间感情伤害最大的。

孩子有瘾,父亲当然要管,管不了,必然走向对立。所以,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在孩子接触游戏前,就提前防范。而不是事后强力扭转。

当然,很多父母压根就没有这个条件,孩子在城里读书,父母到外打工,不受监管的孩子不经意间就被游戏迷住了。

这也是客观条件。

这时,还是要用父爱和母爱去感化他,如果孩子不再在乎父母,父母的管教也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力量。


有观点认为,父亲和儿子之所以容易走向对立,这是人类数万年进化使然,因为父亲就像狮子群中的王,儿子迟早要去挑战他。

其实,没那么严重。一个家,也就三口人而已,谈不上争夺权威什么的。

有本事的父亲只会在外面争取自己的权威,而不是家里。

有出息的儿子也只会在外面寻找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在家里。

家里,只应该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温馨的所在,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

有了爱,才能互相理解,理解后,一切才好坐下来慢慢解决。

其他回答里提到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最佳的父子状态,我们做父亲的,都应该主动学习,更新观念,朝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

把父子感情好,当成做父亲的一个任务,一个目标,而且是大目标。

失去了父子情,互相走向对立,那么,你的打拼还有意义?或者说,你还有多少动力?


男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陷阱,早恋,游戏成瘾,没有上进心,打架斗殴,抽烟,成绩不好失去理想,对人生没有期待,等等。

这些都应提前做好防范,提前看出苗头,不要等到陷进去后再去打再去骂。

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早地让其认字,尽可能多地认识更多的字,让其爱上阅读。

然后,你剩下的事就是,塞一堆书给他就行了,因为这能填满男孩子那躁动的心,更能填充他那几乎无限多的时间。

部队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不给士兵们找事做,士兵们就会给你找事做。

如此一对比,我们当然选择给他找事做。

热血男儿,总得做点事去发泄。

因此,培养他的一些爱好,正能量的爱好,让他一生都有事情可做。相应地,你操的心就会越少。

喜欢阅读的男孩子,长大成青少年后,会更多地走向自己丰富的内心,如此,他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抵御外部的诱惑,并有足够的智慧克服自身的困境。


孩子虽才3岁,却有时喜欢拿着图画书专注地看,我们最喜欢他这样了,因为他的独立时间,就是我们的自由时间。


寒木钓萌

这个问题可以从家庭的生命周期来看。家庭首先是由一男一女(异性恋的语境下)通过婚姻组成,他们离开了他们的亲生父母(原生家庭),然后组成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中,生育儿女,成为父母,形成下一个原生家庭。然后子女在这个家庭中成长,后独立,与另一个人结婚,形成新的家庭。

在这个过程中,儿女一辈有一个从依赖父母到独立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双方的生命是朝相反方向的。父母的生命迈向衰老,迈向死亡;而子女迈向壮年,欣欣向荣。像两辆对向为开的火车,两边的前进都加快了远离的速度,相互之间的张力也就更大。

从儿女的独立成长的角度,对立是必然的,甚至是必须的。

在我们信息日益变化的大数据时代,父辈们的人生经验已然无法作为我们今生要活成什么样的参考或指引,何况,人类的成长往往不是依赖于他人传授的经验,而是自身的经历、思考、沉淀。正所谓,“听了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唯有不依赖(甚至不听从)父母长辈的道理,我们才有机会自己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生活的抉择,独立做决定,独立承担责任,也才能成长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大人。

这就像是新生儿剪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靠自己去获得生命的能量,与其说是“更幼小的力量天生想要打倒强大的同性”,倒不如说是一种超越,一种生命力的凸显。

那么,从父(母)亲的角度呢?生命迈向衰老,不断提醒着死亡的到来,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命题之一。如果父辈无法与他自身的关于生命的消殒这个议题和解,那么,孩子的成长、生命力,比如获得的成就,或与父母意见相悖的地方,都可能时刻地在提醒他们,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可能会越来越与他们无关了。

是的,他们之间有爱,有血缘的紧密连接。但关于生命的新生与衰老是嵌在基因里的议题,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可以解决的。

反而,勇于去对立,去走与父母不一样的道路,意味着生命更有力量,甚至是为这个家庭/家族做了更大的超越与突破,本身,值得庆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李晓纯


暖心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雄性的父子关系,在哺乳动物当中,一直会有种类似于弑父情结。一种竞争关系的存在。我们举个例子:在狮群当中雄狮平时过着是非常大爷的生活。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季节的流转,雄狮一天一天变老了,当老雄狮已经不能统领他的狮子群的时候。如果有年轻的狮子起来造反,可能这个雄狮就是他的儿子,打败他,自己获得对狮群的领导权,自己当老大,这是我们在自然界当中最常见的。

我们在人类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当中,男孩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状态。到了青春期发育的时候,他特别需要在家庭当中证明自己。那么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感,他们会非常喜欢挑战离自己最近的最重要的男性权威。这种挑战的是被视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弑父”的心理过程。当然并不是说真的就是把自己的父亲杀掉。它是指在心理上和父亲的权威进行彻底的挑战,并确立一个独立的自我,他不再盲目崇拜父亲,不再觉得父亲无所不能。他希望自己成为他生活当中的权威。


这个时期呢,父亲管男孩子管的要特别的有艺术。因为管的太多了,他会觉得你在干预他自我的边界。不管有道理没道理,他都会觉得受到了侵犯,会可能会更加的逆反。你管的少呢,这个时候的男孩子缺乏正确的理念的培育或者是比较好的男性形象的引导。也不行。容易做错事或者价值观扭曲。。这个时期父亲对他的观察要很密切,干预尽可能的少,不要因为琐事去和儿子纠缠。在人生的大方向上、大的价值观和品格方面进行把关。

作家汪曾祺有篇文章叫《多年父子成兄弟》,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好的境界,男孩子跟父亲之间。如果父亲从来没有虐待过他伤害过他,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正常健康的。,那么无论经过怎么样激烈的叛逆期,他们都最终会互相越来越认同,互相越来越理解。以至于年龄渐渐大了之后,看起来不像父子儿像是兄弟俩了。


陈岚的女拳

  题主所提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却是客观的存在。这就是老话常说的,瞧这你俩就像天敌关系似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我做几点分析:

  第一,父子关系的对立与冲突,与父亲权威被挑战有关系。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往往以权威的形像存在,但是随着儿子逐渐长大,父亲的权威越来越多地被儿子挑战。身为父亲却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不愿意向儿子低头,哪怕是错了也不认错。但是,在民主型家庭里,父亲愿意听取儿子的意见,会根据具体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给儿子一些做事的方法指导,儿子则容易听进去。

  第二,父子之间都固执地坚持自我,互不妥协。我们常说的“代沟”现象,其实就是两代人观念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对于父亲们来讲,多年养成的坚持自我的意识,有时很难改变。父亲往往认为自己生活经历丰富,人生经验远胜于儿子,因此,父亲做出的任何与儿子有关的决策,都带到命令甚至强迫性质的,完全不顾儿子的感受。在父亲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子好,但儿子不这么想啊,你是父亲又怎么了,你怎么能这样随意干涉我的生活呢。

  第三,与家风建设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有“父慈子孝”一说,三字经更有“子不教,父之过”一说,其实这里反映的都是家风建设。有人说家是讲理的地方,也有人说家是讲情的地方。其实两者如果融合在一起,既讲情又讲理则更容易让父子关系容易和谐相处。因此,身为长辈的父亲,要学会尊重儿子,遇事和孩子合情合地进行交流与协商,就容易被儿子所接受。相反,儿子在得到父亲的信任与尊重时,也会体谅和理解父亲,对于父亲给的建议则能有选择倾听。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在很多家庭里,父亲对儿子有过高的期望值,看到儿子做不到时,则容易对儿子产生不满情绪,随口从言语中说出对儿子不满的话。教育和发牢骚是两码事,身为父亲绝不能用不满、讽刺、挖苦、打骂的方式面对没有实现自己意愿的儿子,只要你那样做,儿子不仅会失去自信,甚至还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呢。


韩国成老师

实际上,这里面有两层原因。比较表面的一层,是随着儿子的长大,越来越多的自主性会出现,而普遍来说儿子会比较调皮,所以经常会惹麻烦,或者无法耐心学习。这就会让家里头疼。父亲,一般作为家里的权威,少不了要严加管教。一开始可能儿子是服管的,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儿子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挑战作为家庭权威的父亲。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儿子和父亲会容易对立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层原因是,能够发展出与父亲的对立,恰恰反映了儿子正在从一个孩子长大为一个成人。父亲是他同性别的榜样,所以在从小与父亲互动的过程中,儿子就学习到了父亲的行为模式。儿子长大了,对于父亲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堵墙,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父亲非常气愤,感觉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教儿子,从而感觉到失望。其实,这未必是个坏事。走向对立的过程,也是在走向独立。而且,对立也只是一时的。如果接受了一时的对立,就会发现,当青春期过去,儿子在家庭外的关系(朋友关系、社交关系、恋人关系)开始迅速发展,在人际的互动中他能学习到更多行为模式,从而可以调整自己的做法,和父亲减少冲突摩擦。

所以,对于父子关系,我们要客观看待。即使是父子关系走向对立,也未必意味着结果就是破灭。学习是终生的,在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学习也是相互和持续的。


鹈鹕心理陈小康

现在社会父子关系的现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父亲生活经验的传授和教养,但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社会化的同时二者的关系却逐渐走向对立的状态有着其背后的道理我们就分析一下。

观点一、父子关系长大逐渐走向对立是人类社会原始繁衍需求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竞争,会出现类似弑父情结的出现。原始社会中儿子的逐渐成长,伴随着性成熟儿子逐渐的成为父亲传宗接代的竞争者,这也不难解释伴随着儿子长大,父亲和孩子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面。现代家庭虽然受到舆论、法律等社会规范的制约,孩子很少调整并取得家庭权威,但原始繁衍的需求仍然影响这父子之间的关系。

观点二、儿时父辈的生活经验作为孩子行为模式的参考和指引,但孩子的成长个社会化的需求和利益变化的社会交往环境,从父辈那习得经验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社会化需求,孩子只有从对父辈依赖中走出来,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作出判断和选择,甚至是独立承担责任,所以伴随着儿子的长大胡子关系逐渐走向对立其实是孩子独立的表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父子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单方的迎合的行为模式,需要双方的良性互动,父子之间可以互相倾诉沟通,互相学习交流,成为师友,甚至是铁杆朋友,无论双方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事情,都能在一起风雨同舟共同面对,所以父子间只要有良性的互动就能避免父子关系逐渐走向对立。


鹈鹕心理

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和独特的价值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

要说父子之间普遍容易走向对立,实在不能苟同。但要说有些父子闹不好会走向对立,倒也还不算少见,追究起来在不同的阶段常见的问题大概包括:

1、小的时候“惯”。很多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少,好不容易陪伴身边,总不免有些负疚和补偿心理,孩子要什么都给买,怎么玩闹都顺着,表面上父子关系不错,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没啥好处,这样的父子关系实际很表浅。

2、长大以后“办”。有些同学因为缺少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感受不到父亲的权威,因为个人成长经历或是环境的原因,时常难免有些行为不入老爸“法眼”,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更是“结党”“滋事”甚为叛逆,这时父亲往往试图充当“法警”的角色,立规矩、抓问题、搞惩罚,不仅难以有效引导孩子,反倒伤及父子关系。另外更多父亲都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结,对儿子期望很高却又恨铁不成钢,处处觉得孩子不满意,在孩子看来父子也像对头一般。

3、自己老了“盼”。因为父子之间本是最可以相互理解与信赖的人(没有之一),等孩子成家立业特别是父亲自己退休赋闲之后,很多人总是期盼着能跟儿子多聊聊人生和事业,既想倾诉自我又愿听到孩子的故事,然而现实当中却很难如愿。

然而必须要说,身为父亲的人如果能够在儿子各个成长时期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可以建立超越一般的父子关系,老爸和儿子之间既是师友,又是严父孝子,更是铁杆死党,无论对方遇到什么事情,都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令人艳羡不已。



回答这个问题,也算是与天下父亲共勉吧,为人父的我们关键是要了解和理解孩子,还要跟他们发展几项共同的爱好和共赴的“事业”才好。

(图片来自网络)


冯国强老师谈新早教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女儿是用来保护的,儿子是用来跟父亲赛跑的。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并非完全出于文学家的浪漫。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男女大脑灰质不同,男性的大脑单个半球内联络多一些,而女性是左右两个半球联络多一些,男女的不同大脑区域发达程度也不同。男性做事想事容易“一根筋”,目标导向,不大注重关系,会就事论事;男性因为雄性激素的缘故,也比较喜欢攻击,甚至用攻击来表达亲近。孩子小的时候,女孩大多喜欢玩洋娃娃,很多男孩喜欢的游戏是“打架”。虽然现在很多人提出男女差异有很多也是社会养成的,不过生物因素也还不能完全抹杀。社会角色上,儿子长大的标志就是打败父亲,超越父亲并取代父亲;女儿成长的标志是取代母亲,照顾家人也照顾母亲。看起来,儿子跟女儿功能的确有差异。


不过文明社会儿子长大了并不一定需要跟父亲走向对立。当父子关系随着儿子的成长越来越恶化,也许要考虑以下原因:一、父亲是否过于专制,以至于影响儿子独立性的发展,儿子不得不靠反抗来推开父亲,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二、父亲是否对自身有太多不满,但无法改造自己。儿子被父亲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不自觉地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然后把对自己的不满都投射到儿子身上,看儿子左也不顺眼,右也不顺眼,其实真正讨厌的是自己。


这里,这位父亲提到“年富力强的一方不可避免走向衰老”,父子之间最多的似乎是一种妒忌,儿子妒忌父亲的“年富力强”,或者曾经的强大,而父亲已经感受到自己的衰老,开始对儿子产生妒忌心理。这种不甘心被打败,似乎也是自己一些理想还没有实现留下的遗憾。父亲可以考虑去处理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跟儿子重新调整沟通方式,对待逐渐“年富力强”的儿子,不要太强势,因为他也开始在新世界里赢取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他渴望平等的对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