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你最喜欢谁,谁的评书最精彩?

柒月杂坛

从古至今,评书人代代都有,评书、说书的形式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传承和普通人增长见识的重要形式。

而单、刘、田、袁四人可以说是当世评书四大家。我平时也好听评书,每个人的作品也都听过,个人最喜欢单田芳老师和袁阔成老师的评书。

单田芳《乱世枭雄》

这是我听过的最长的一部作品,485回,前后听了3个多月,讲述的是东北王张作霖父子的跌宕人生。纵横几十年,东北亦江湖。单田芳老师的评书有个风格,就是他的声音比较特殊,这为他对作品的演绎增添了不少色彩。

评书人在评书的过程中本身就要求将书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述出来。同样是在描述一个打架的场景,其实就是书中的一堆文字,有的人在评书时感觉是在干巴巴地念。

但单田芳老师评书时好像他就在现场,那些人就在他眼前打架,他正把所看到的场景告诉我们,我们也根本就听不出来是在念书、念稿子,这就是一种境界和能力的体现。

再加上单田芳老师独特的嗓音,一些江湖气息比较浓厚的作品经过他的一番解读、演绎,真是别有一番趣味。而且,还能通过评书学习到很多知识,至少我对张作霖父子的了解基本都是从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中学到的。

袁阔成《三国演义》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说过三国,但有的人讲述地确实是好,有的人却评的一般,袁老的三国在我看来就是比较经典地演绎。他评书的三国共有365回,估计当时是从新年第一天开始讲的,正好整整讲了一年。

袁老讲三国有个特点,你能从中听出原著里所没有讲到的话外之音。比如同样是三顾茅庐的场景,即使你不听三国肯定也能知道。

但我在听袁老讲述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条时间线上突出了一个重大的原点,好像感受到一个能影响到以后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出山了(不排除对三国已有了解,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而对于一些经典战役、情节的评书,袁老也能像描述一部电视剧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地讲述出来,我都怀疑是不是袁老看着94版的电视剧讲的(此处开个玩笑)。

作为一致认可的四位评书大师,真心感谢他们创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不论在多年前还是现在,他们的评书都点缀和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千城Slash

这几位评书表演艺术家的作品都听过,也都很喜欢,但最喜欢的还是刘兰芳,因为这是少年的记忆。

1980年代初,文化娱乐比较少,当时我才十几岁,除了读小说,最爱的就是每天听刘兰芳的评书了。评书通过广播电台播放,好像是每天晚上六点半,刘兰芳准时开讲,我和父母、兄弟姐妹早早便坐在收音机前准备好了。别的家庭也是这样,街上连行人都很少,10年后,电视连续剧《渴望》播出时,又一次出现了这种盛况。

刘兰芳讲的第一部评书是《岳飞传》,说的是南宋元帅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故事,评书塑造了岳飞、岳云、岳雷、牛皋、张宪、王佐、陆文龙等正面形象,也生动刻画了侵略者金兀术、哈迷蚩等金国将帅。《岳飞传》中的许多故事,像枪挑小梁王、大战朱仙镇、王佐断臂、枪挑滑车等至今仍然耳熟能详,记忆犹新。至于岳飞与老对手金兀术的决战,刘兰芳在评书中这样演绎:

金兀术拼命了,大斧子轮开,一招比一招快,一招比一招猛,一招比一招紧,一招比一招凶。如同疾风暴雨,恰似车轮飞转。岳飞渐渐不敌,汗下来了,光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因为岳飞连战四阵了,这是第五阵,有些疲劳了。岳飞心想:坏了,今天我要胜不了他了!真若败在他手,必然是旗倒兵散,失地千里,国破家亡,山河沦陷,怎对得起朝廷的信赖呢?怎对得起母亲的教诲呢?怎对得起妻子的嘱托呢?我不能败,一定战胜金兀术,雪国耻报家仇,迎请二帝还朝;拯救黎民出水火!想到此,浑身上下,热血沸腾,抖擞精神,把大枪使开了:

一扎眉头二扎口,三轧面门四扎肘,五扎金鸡乱点头,六扎怪莽空裆走,七扎两腿八扎马,九龙摆尾冲天吼!

听到这里,总是热血沸腾,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朋友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刘兰芳后来在文章中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可以说家喻户晓。从此,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岳飞传》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我说观众听,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过面,通过空中舞台,我们以评书会友,天长日久,一晃30多年过去了。




刘兰芳评书中,我最熟悉的就是《岳飞传》和《杨家将》,那些动人的故事伴我长大。


民国年间那些事

这四位都是艺术家一级的演员,都有自己的拿手好书。但要说艺术成就最高的,个人认为非袁阔成先生莫属。

袁阔成先生出身评书世家,他大伯和他父亲都是评书名家。袁阔成在评书舞台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三国演义》。袁阔成在说《三国演义》之前,先为辽宁营口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两部评书,《群英会》和《三气周瑜》,大受欢迎。于是中央台才请他录制《三国演义》。袁阔成还有一部家传的评书叫《水泊梁山》,这部书说的虽然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但却与《水浒传》的内容很不一样,故事情节曲折精彩,极其吸引人,再加上袁先生的精彩演绎,人物活灵活现,让人百听不厌。除了传统评书外,袁阔成还说了许多新评书,如《烈火金刚》等,也非常受听众喜爱。袁阔成是全国唯一穿西装表演评书的演员,他把舞台上的桌子也去掉,这样一来,他全身都参与了表演,因为评书不仅是靠嘴说,他也有形体的表演。袁阔成没有收徒弟,但他奖掖后学,连丽如说他的家传评书《水泊梁山》,他亲自在电台向听众推荐,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对后学的关怀。2006年,袁先生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同时获奖的还有马稷)。

单田方的评书以他特殊的嗓音和表演风格闻名。他的最有个人艺术特色的评书是《隋唐演义》,他后来的评书无论多受欢迎,其艺术成就都没有超过《隋唐演义》。前几年有一部同名电视剧就是依据他的评书上拍摄的。另外,单田方还说了《贺龙》《百年风云》等新书,为拓展评书的内容作出了新贡献。不过,单田方的许多评书在结构上是雷同的,抓贼,贼跑了,再抓……。但这个不足之处被他出神入化的表演艺术给弥补了,听众仍然听得如醉如痴。

田连元的评书以《刘秀传》为代表,后来他也说了《水浒传》,但内容上有所创新,并没有完全受施耐庵小说的限制,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田连元播讲的《杨家将》也非常受欢迎。他的评书借鉴了相声的某些元素,有时笑骂调侃,非常有趣。

刘兰芳是较早闻名的女评书表演艺术家,她最著名的评书就是《岳飞传》。《岳飞传》播放时,正是1979年,国家刚刚改革开放,人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当贫乏,听《岳飞传》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后来几年的春节,从初一到初五,我们县广播站每天连播十五集,因县广播站的节目收音机听不到,我们就顶着严寒到广播站楼下听,午间吃饭都舍不得回家。有一部电影,有一个长镜头,就是在老筒子楼里,人们边在厨房做饭,边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刘兰芳的《岳飞传》,那时的人们的生活一定会乏味许多。


松涛盛语

刘兰芳

单田芳

田连元

袁阔成

这四位大家的评书我都听过,也都很喜欢,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听我慢慢道来,大家都知道相声里有“帅、买、怪、坏”四种风格,各有特色、如果套用这四种风格,那么这四大家,都各占一个,袁阔成先生占“帅”,刘兰芳先生占“买”,单田芳先生占“怪”,田连元先生占“坏”。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是四大家唯一的女性,师从赵玉峰。代表作是《岳飞传》在1979首播的,正好赶上文化解冻。岳飞又是颂扬爱国主义,符合大众审美意识。这部书先后在一百多个电台播出,真是万人空巷,妇孺皆知。刘兰芳说书最大的特点是比较能和当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在书中说岳飞的沥泉枪是在山洞捡的,是国产的,金兀术的开山斧是日本北海道进口的,现觉得不咋滴,在当是可是传颂一时。《岳飞传》说完以后。就很少听说刘兰芳的评书了。知道就是《赵匡胤演义》与《陈毅传》。但除了《赵匡胤演义》其他就没有听过,但远没有《岳飞传》有影响,尤其是担任曲协主席以后,更没有出彩的作品了。可以说,四大家刘兰芳成名最早,做大以后的影响越来越小。刘兰芳也是四大家辈分最小的一个。

单田芳,1934年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师从李庆海为师。单田芳说的书很多,各个地方都有单田芳书场,比较代表性 是《童林传》和《三侠剑》成名作是《明英烈》。单田芳属于大器晚成、刘兰芳不到40岁就名扬天下了。单田芳虽然也是79年开始说书,但成名却是在90年代,可以说啊,单田芳说了这么多部书,能够拿的出手的也就是《明英烈》,大概这部书是他从老师那得到的最精髓,最彻底。其他的都是基本是都是大同小异,一个套路下来,风格比较单一。评书,关键是评,不是背书,单田芳几乎照着原文说。评书,注重的是评,是看功力和阅历的,单田芳这方面比较欠缺。单田芳最大的特点是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深入。如果按辈分说,单田芳叫袁阔成为师叔。

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师从王启胜。田连元首开电视评书先河,代表做《杨家将》。田连元最大的特长是古书,现代书都都可以说,而且能够紧跟时代节奏,一点不落伍。而且还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人和撰稿人。电视评书田连元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富有幽默感。电视评书里,田先生凭借丰富的肢体表现力和含而不漏的气质把故事的筋骨演绎的尽善尽美。田连元最大的特点是说书非常细腻,把涉及到人物的心里很好的展现出来,评书节奏较快,情节推进中善于抓住重点,这种方式符合年轻人的习惯。其他比较有代表性是《隋唐演义》《水浒传》《刘秀传》。

袁阔成,(1929—2015 )辽宁营口人,出生于天津、评书四大家都是东北人。袁阔成是四大家辈分最高的,是家传的技艺。代表做是《三国演义和《烈火金刚》。评书世家出身,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师从金杰立。代表做《三国演义》和《烈火精钢》

一说袁阔成必说《三国演义》。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成就袁阔成,田连元和单田芳都说,这辈子不说《三国演义》因为达不到袁阔成那个高度和水平,而且袁阔成对于三国的点评有独到之处。让人回味无穷。袁阔成的特点是,能够克服传统评书的缺点,在《烈火金刚》为例。政委,拉大车的,地主恶霸,汉奸,狗腿子等等诸多人物,各色人等。嗓音特点均恰如其分,完全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设置人物的语音且非常细腻。并没有动用方言区别角色。袁阔成的嗓音特点是比较正,堪称字正腔圆,比较适合中国传统美学审美要求。发音吐字清晰纯正,不倒不瘪。在袁阔成录制电视评书《三国演义》的时候,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很高。正因为袁阔成对嗓音的控制能力较强,可以自由的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从而可以让语言变得抑扬顿挫,富于韵律感。袁阔成的文史功力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这充分体现在对人物的评价上。袁阔成总要把他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袁阔成的评书可以说达到评书的最高水平,观赏性,知识性。评论性。尤其是晚年达到了返璞归真地步。

四大家的水平可以说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刘兰芳。


清水空流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当代评书四大家,是一个网络说法,因为按照师门传承,这里面只有袁阔成,是正经的评书传承,而其他三位都是曲艺鼓书类传承,是西河大鼓门。

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是最正统的袍带书,特点就是厚重有内涵,所以像三国演义这类作品,只有袁阔成说得最好。

但相对来说,袁阔成先生在说武侠类评书的时候,会显得节奏上太慢,所以像12金钱镖,还是单田芳说得比较好。

田连元先生是电视评书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风格是视觉冲击力很强,把评书从传统的听评书,带到了看评书,他有一些戏曲和武术的身段在里面,所以在他说武打片段的时候,会加入很多身段和动作,而且田先生的人物描绘能力也很强,特别擅长说一些,带有幽默色彩的人物,比如小八义里面的唐铁牛,杨家将里面的杨九郎等。

田连元先生口齿清晰,声音甜美,节奏连贯,他的作品,我个人很推荐的是水浒传,和书剑恩仇录。

单田芳先生,可以说是90年代之后,影响力最大的评书名家,在我小时候,他几乎制霸了电台,电视台和电视剧,后来,又以白眉大侠代表制霸网络。

单田芳先生很注重创作和创新能力,创作上,比如我们知道,像白眉大侠,龙虎风云会,铁伞怪侠之类的作品,都是由他创造或在原作品基础之上创造而来,影响非常大,但缺点也明显的就是,重复性过强,而且由于篇幅太长,前后矛盾引发,比比皆是。

他也很擅长于题材内容的创新,比如他演播了很多现代题材的评书,像张作霖,百年风云呢,甚至把二战这些题材,用评书的方式表现给大家起了一定的普及作用。

他也很擅长于利用新媒体,来宣传自己,比如90年代,他成立影视公司,把自己的一些作品拍成了电视剧,影响最大的是白眉大侠,后来他又在网络上搞起了直播。

嗓子是单田芳先生的名片,但他的词汇量,稍显贫乏,有些啰嗦和重复,也是他的不足。虽然单家家传的评书是袍带书,也就是明英烈,但是单田芳先生,最知名却是侠义评书。

刘兰芳先生,比我所处的时代要早很多,我从来没听过,所以也就不评论了。


月半王己

听评书大概是八零后七零后的集体回忆了吧。现在九零后零零后出生都是在多媒体时代,最早就可以接触到电视和网络,对收音机这种媒体估计没有什么回忆。但是对八零后七零后的人来说,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台收音机,尤其是德生牌的,那就是很幸福的回忆了。我是到了大学之后才有了一台爱华的随身听,好像花去了我大概600元的生活费,都是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同时还有一台德生牌的收音机,可以听广播,学英语,那时候大学校园,大清早很多人都是拿着收音机到广场上听英语,学英语。

大学都穷成这样,更别说小时候了。没有网络,随身听,我们家第一台电视好像是九十年代初买的,但是就算买了电视,乡村也经常断电,只能偶尔娱乐。那时候夜里吃过晚饭就期待着家里可以来电,屋里的电灯泡——是真的电灯泡,可不是现在的意思——突然一闪一闪的亮了起来,心中欢呼雀跃的不得了。随时都可以听到大街上很多孩子的欢呼声,来电了,来电了,然后就扑通扑通的脚步越来越近,然后就是众人的呼吸声,进门声,大家都挤在有电视的人家,经常是慢慢的一屋子人,等待着看《霍元甲》《乙未豪客传奇》《陈真》《珍珠传奇》《金剑雕翎》等等。

白天的时候经常没电怎么办?那就说到了重点,听评书。那时候家里有台收音机就很不错了,电台经常在中午的时段播放评书,我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听评书就是听的刘兰芳的《岳飞传》,经常一张口就是两军对垒的腔调:“来将通名,我刀下不杀无名之鬼。”岳飞回答得字正腔圆:“姓岳名飞,字鹏举。”一般情况下,敌人听到岳飞的名字就吓得魂飞魄散,大败而归。《岳飞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岳飞岳云屈死风波亭,而是后人用演绎历史的方式,杜撰岳飞的儿子逃离死亡的魔咒,重振岳家军,打败金兀术。那时候不懂得何为演绎历史,只是每天听得惊心动魄。

我们都知道,评书的特点就是在紧要关头吊起你的胃口,关键时刻就是“且听下回分解”。我记得非常清楚,评书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开始,我们是十二点放学,从学校到家,飞速跑回去也得二十分钟,所以每天放心都是一溜小跑,急忙赶回家,到家之后,书包一放,饭先不吃,也得先把收音机打开,生怕错过了。这大概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教育,学会了何为演绎历史,何为虚构文学,何为评书。后来听多了,总觉得很多情节都是套路。动不动有高人在关键时刻出现,“无巧不成书嘛”,名人子弟总会有人授艺,而且大都在学艺期间,凑巧发现山涧,龙潭,虎穴,然后找到一件神兵利器,从此可以无所畏惧地行走江湖。

我是后来才听到单田芳的《童林传》《白眉大侠》《隋唐演义》《三侠剑》《乱世枭雄》等等,对了,正是听评书入迷了,后来才产生了阅读小说的念头,读了很多演义小说,《三侠剑》系列大概就是小学时候读过的。我记得有天去我表姐家里玩,发现了一本《岳飞传》,天那,那时候的那种心情,是现在发现任何好书都无法替代的。我读得入迷,本来情节都烂熟于心了,但是读书还是第一次。很惭愧,我想偷偷地把书拿走,过来几天,我表姐过来找我,问我是不是把书拿走了,说这个书是别人的,需要还。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书还给他。


说书人思郁

评书四大家,指的是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这四个人各有千秋,单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侠,田连元先生部分评书都曾是我的最爱。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袁阔成先生的评书,尤其是他描写的赵子龙,叫长坂雄风。

我最喜欢袁阔成的评书,不拖泥带水,字正腔圆,善于塑造人物,虽然取材小说,却不拘泥于小说。比如三国,就把张飞的性格塑造的栩栩如生。和小说不同,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更让人感受到当年动乱的年代,大时代大变革。

在袁阔成的三国世界里,关羽的神勇绝对是活灵活现,他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让人看到一个英勇绝伦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另外刘备和诸葛亮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让人感慨。

袁阔成另一部小说楚汉演义,也让人叹惋。刘邦的霸气痞气和睿智,项羽的粗豪和率真,张良的足智多谋,韩信的英雄不可抵挡,不得地时候穷途末路,都让人感慨万端。

我喜欢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他的三国、水浒,都是彻夜的听。

除了袁先生的书,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我也喜欢听,当年也曾是万人空巷。


李治亚文史博客



能够把上述评书大师如数家珍的倒腾出来的,已经都不年轻了,比如在下,从最早的评书表演《岳飞传》开始,就迷恋上了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对故事里的人物充满了自我感知下的爱恨情仇。

刘兰芳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将历史演义类评书这一曲艺形式搬上广播的。之前如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在之前也有播出,只不过囿于表现范畴,只能是讲一些《烈火金刚》《肖飞买药》之类的现代评书,并且连番累牍的反复播放,脑子里的故事情节都能倒背如流了。

继刘兰芳之后,一些评书大家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了,单田芳、杨千荣等等一些老将纷纷粉墨登场,袁阔成先生也一改现代评书的模板,回归正题,主讲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脍炙人口的历史评书,并深受听众的喜爱和拥戴。

这时候的评书已经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尖尖角,并且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从辽宁营口、鞍山发端,席卷了全国各地。

在诸多的评书大家中,个人最推崇的是袁阔成老先生。他的表演延续了传统的表演风格,并且形成了独到的表现技巧,不仅诙谐幽默、言辞铿锵,还鞭辟入里、情深义重,说到动情处,听书人也是热泪滚滚心绪翻腾,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转圜而波澜起伏敌忾同仇。

目前最活跃的应该算是单田芳老先生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车里打开收音机,单老先生略带沙哑的哭腔儿就随时出现,从隋唐到晚清,再到民国乃至全国解放,先生的内容涵盖了上下几千年,可以说无所不包,兼收并蓄。

在以上列出的四位当中,田连元算不上起始者,属于后起之秀,他的评书以《杨家将》《水浒传》为主。

听得最难受的是刘兰芳的《杨家将》。这部书历来宣扬忠君报国的思想,深受人民喜爱。但刘兰芳的播出却经常令人出戏,比如杨六郎和韩延寿两个,打着打着就变成了岳飞和金兀术,兵器也换成了沥泉神矛和金鼎大斧,甚至出现了阿那多姿的词语,其实是婀娜多姿,至今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单田芳一直深耕书坛,涉猎最杂,但难免鱼龙混珠泥沙俱下,影响了他的后期声誉。个人还是喜欢较早前略带哭腔儿的《隋唐演义》。

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精彩呈现,个人都极为推崇袁阔成老先生。可惜老先生已驾鹤西游,令人颇感扼腕,长歌当哭。


龙吟148119260

个人喜欢田连元,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小八义》,诙谐幽默,虽然那时我还很小,更喜欢看动画片,但他的评书竟也成为了我“追剧”的目标,几乎到了时间就要想办法去听。


在这些评书大师当中,估计也就是田连元比较另类了,因为他在说书的时候,不是那么单纯的依靠语言艺术来让听众跟着他的描述去代入情节,还经常会掺杂一些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很多原本并不喜欢评书的人也能身陷其中。

客观上讲,他单论功底可能不如单田芳,但他独特的讲解方式确是其他名家所无法“放下身段”去模仿的。

记得田连元曾经上过央视的《曲苑杂坛》,表演了两段笑话,也是一边说,一边加上丰富夸张的动作。可能他本身就是那种特幽默、很开朗的人,所以在评书的形式上也就会自己独有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不但只对成年人和老年爱好者,对一些年轻人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吃饭不刷碗1

以上四位都是评书界的超级明星。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刘兰芳。下面以自己的听书感受,讲一讲我心中对四位大师的感受。

单田芳,主要听过他的《白眉大侠》,《童林传》《封神演义》。声音辨识度超高,引来众多模仿者模仿。娓娓道来,不急不忙,越听越有味道。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单田芳特殊的嗓子,讲故事可以,学男人可以,但是一旦学女人,以女人的口吻讲话,那就很糟糕了,甚至有点让人受不了。

田连元,听他的少一点,只有断续的《三侠五义》,声音音质没有什么特点,但是他的动作和眼神比较好,适合一边看一边听,代入感很强,偶尔还会做出一些武戏文戏的动作,表演起来很精彩。

袁阔成,最有名的应该算是《三国演义》了,他的声音有戏,眼神有戏,有时候跳出情节之外,来一点即兴发挥的小段子也很有趣。三国演义,估计后人很难超越袁先生了。

刘兰芳,听她是书最全,当初《岳飞传》基本上是一集不落的追过来的,《杨家将》也听的比较全。刚才说了,单田芳这些男性说书人,一旦模仿女人的时候,就比较别扭,这个问题到了刘兰芳这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最神奇的是,刘兰芳的嗓子弹性极大,学女儿的时候温柔多情,学男人的时候,一样有丈夫气概,这就相当的难得了。所以在刘兰芳演绎岳飞传和杨家将的时候,真的把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全部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以我个人的经验,似乎还没有第二个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男性说书的占多的原因。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