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与这句古诗最接近的现代解释是什么?

一叶秋风扫清尘

一、古诗中接近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姑且算是首拉郎配吧。

二、现代名言中接近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出自近代沈从文先生的情书。

一家之言,简略一说。


为何说文丞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接近元稹的名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取义成仁,方能仁至义尽。

纵使沧海广大,我只是守着心中的一滴泪,这泪水便是深林中的湖泊;纵使巫山无边,我只是举着手中的棉花糖,这糖便是高天上的流云。

这种心情非但可以用之于情爱,也可以用之于大义。

零丁洋的海是我零丁的沧海,惶恐滩的沙是我惶恐的沙漠。

故国的无限江山,早已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个京城虽春光处处,于我从来都是落花流水春去也,是啊,那春光从来都不是我的,这个地方,曾是我的敌国。

罢了,人生自古,谁能无死,我便就此去了,以殉故国罢。


现代的语言,依其本意,那便只有情爱了。

张兆和抓住沈从文的心那一刹那,该是沈先生一生的记忆。

据说其时张兆和吹着口琴,在操场上,在林荫道中,从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回,沉浸在青春的时光中,沉浸在大时代的光阴后。

当她走到沈从文的视线中央时,偶一潇洒利落的甩着头发,就是这一下无法形容的青春张扬、活泼跳动之美,瞬间悸动了先生的心。

然后他开始给她写一封又一封的情书,这些情书夹在别的青年学生的情书中,虽然用词更流畅、描绘更细腻,但在张兆和的心里,并无特别之处。

信中有很多优美动人的情话流传了下来,如: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就是这样甜酥酥的情话最终在张兆和的心田上留下了印记,在校长胡适、家人(二姐允和、五弟寰和)的推波助澜下,张兆和最终接受了沈从文的爱意。

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其实是不幸的,沈从文曾爱上别人。他忏悔过,等那段情彻底了结后,又来到了新时代,沈从文骨子里湘西乡下人的特质适应不了这个新社会,张兆和却可以适应得很好。

两人爆发了很激烈的争吵、很严重的分歧甚至对峙,到后来更发展到近在咫尺而分居两室、相顾无言也不求理解的地步。

此时沈从文仍然给张兆和写信,将一切可说的、不可说的情愫全都付诸笔端。他其实不希冀妻子能懂,甚至也需要妻子能读,在写信的过程中他已经倾诉完并想通了。等到下一封信,不过是重复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罢了。

沈从文故去之后,张兆和为尽一个妻子的本分,开始整理出版先生的遗作。在漫长的读诵、抄写并定稿、交稿、付梓的时光里,她开始懂了一些: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她说“现在知道了”、“现在明白了”,我们可以认为,其实她仍然不完全知道、不完全明白。

往事已矣。

无论如何,且记住那句最美的情话吧: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王事情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此句诗的出处。此诗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全诗为: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当然此句诗也是化用《孟子 ·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去看过波澜壮阔沧海的人,就不想再去看其它地方的大海了;看过巫山那里波诡云谲的云,就不想再看其它地方的云了。

这后两句是点题,不然我们还不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意思。看了后两句就明白了:每天诗人随意地从如花似玉的女人堆里走过,懒得回头与左顾右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诗人修道的清心寡欲,另一半是因为心里有了你,已经装不下别人。

当然这里,诗人不是想说什么沧海与巫山,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情,把它们比作自己的亡妻,诗人用最好的物来比作亡妻,足见对妻子的感情至深,矢志不渝,眼里只有亡妻,其她的女子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不过,现在看来元稹这句诗远比孟子那句出名。我想,主要是“唯有真情才会动人”,这首诗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成为爱情千古绝唱,也成为诗人代表作品。

最后,要是用接近现代来解释,我认为这句最为恰当: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此句也是我们的口头禅,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窗外的白杨

想起爱情——人类中最高贵也最自我的感情之一,人们就会想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千古名言。从字面意义上看,沧海是最深最广的水,巫山的云是最美最动人的云朵,看过了,再也无法从别处的水和云中,感受到召唤和吸引,感受到刻骨与铭心。借以,喻指经过一段情之后,再也没有另外一段情,另外一个爱人比得上那一个。

这么美妙的诗句来自于唐代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一说他的情人薛涛)。全诗是这样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以花丛喻指天下美色,而诗人懒回顾,是因为:修道——完成自我的精神世界;也是因为——君。那个让诗人感到仿佛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一样曼丽的情爱与爱人。古诗的上乘之作是讲究用典的,所谓无一句无来历。“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古人的含蓄与蕴藉,古诗的意境与张力,总有回味无穷,欲辨忘言之感。而,爱情,是所有人性最璀璨的部分,千古如一。写到此情,也有现代的表达:


如文体大师沈从文先生写到他夫人张兆和时: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如《霸王别姬》歌词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巫山


如《红楼梦》写到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老照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唐代.元稹.《离思》中的首句和颔句。意思是:经历过大海的波浪壮阔,就不会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云蒸霞蔚的云雨梦幻,别处的云雨都暗然失色了。

最接近现代的解释:痴迷在你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就不会对其它女人感兴趣了。没有别的女人比得上你,没有别的女人可以代替你。其它女人再美我也没有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你。



李彬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写给元稹的诗,后来经元稹抄袭发表盗窃为自己作品,薛涛一直苦等元稹,四十岁在成都城外浣花溪卖一宅园,一边修道一边等他,这就是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写照。薛涛终身未嫁,等的却是一个负心郎,元稹约定到任后就派人来接她,结果等到死也没来。元稹是个花心萝卜,到处招嫖,死在仕途任上,从末修道向佛。而薛涛写了大量有关巫山的诗,她拜的师傅在巫山,所以常去。乱猿啼处访高堂,路入烟霞草木香。这是薛涛去巫山的诗句之一,而元稹一辈子没去过巫山,怎么写得出,除去巫山不是云?元稹为了盗名写了离思四首加在一起,其它根本不在薛涛的一个档次。千百年来都误认为元稹所写,亏了一代才女薛涛


wy流水浮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

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云浮文化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诗的释义很好理解:经历过“沧海”水的深广,看过“巫山”云的旖旎,其他地方的山河云霞再难以入眼了。

由此可见,“沧海”和“巫山”是诗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别处的水和云与之相比都会黯然失色。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情诗,大气磅礴的诗句中暗含绵绵的情意,寓意深厚,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相爱之人的款款深情,强烈抒发了诗人对感情的忠贞不渝。

该诗被广泛传颂之后,一直高居爱情诗之榜首,曾经打动了无数痴男怨女,尤其是热恋中的男女都喜欢用此诗来抒情达意。

如果作现代解释的话,个人认为有句话与之相匹配是再合适不过的: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这是顾漫的小说《何以笙箫默》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一段年少时的校园恋情,在被迫分手之后,深情的男主何以琛一直坚守自己的心,站在原地默默等待了七年,如果没有重逢,他还将继续等下去。


这期间,他遇见了很多优秀的女孩,有一直暗恋他的青梅竹马的“妹妹”何以玫,有职场白骨精的大学同学,还有上司的海归侄女等等,但全部被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为自己的感情垒砌了铜墙铁壁,任何人都无法走进。

无论世事如何改变,无论经历多少沧桑,他对默笙的爱未曾改变分毫。

想当年在电视剧中看到这个桥段,被钟汉良饰演的何以琛在说出这番话时脸上坚定的表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只觉得心中的软肋被击中,仅此一句,满足了多少女人对爱情的无限遐想,今生得此爱人,夫复何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一个古代,一个现代,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境遇,却是同样的深情,同样的执着。

虽说男人是理性的,但说起情话来感性得连女性也自叹不如。

若现实中多些这样的男人,那么出轨率、离婚率是不是要大幅下降啊?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

(张生与崔莺莺)

姑且不论这首诗诗人是为“崔莺莺”(非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唐元稹《莺莺传》崔莺莺,现实中元稹为邂逅恋人。)而写,还是为了悼念亡妻韦丛而写,表达的都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用沧海之水、巫山之云隐喻情之深、爱之厚、志之坚、意之永。(这却和诗人在他的《莺莺传》里,张生始乱终弃的形象完全不相符。)诗人是写他要报答亡妻的“平生未展眉”。

(元稹与韦丛)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於海者难为水,游於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就是说,见过大海的人,江河湖泊再也难看上眼了;聆听过圣人的教诲,也就不会为一般的心灵鸡汤所迷惑。也可以引喻为,经历过大世面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就不会困惑,而是游刃有余地渡过难关。

(元稹与白居易)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宋玉《高唐赋》)宋玉在赋里记述了楚怀王游览高唐观,与巫山女神在梦里相遇的故事。表达女神大胆奔放、热情主动,追求爱情、追求自由。元稹引用到诗里是在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著。诗人妻子亡故后,曾向好友白居易诉说过肺腑之言:“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如果引用到现在的人身上,可以更广泛地解释为,怀旧、念旧,逝去的才是最好的、值得珍惜的。

大约在交友、爱情与婚姻也是这样吧……



(元稹与红颜知己薛涛)


燕北林丛

常所谓文如其人,元稹这首诗,的确写得深情似海,难以僭越,可以说是一读难忘、再读入心的神来之笔。能与之一较短长的,大概只有苏轼的那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都知道元稹这首诗是悼念亡妻韦丛的,诗的意思不幽深不曲折,情在字里,回味起来只觉得惆怅刻骨。然而元稹真的是个深情如许的人么?未必。



生得一副好皮囊、也自谙才华深浅的他从一出道,就是利益当胸、极度现实的一个人。少时,初遇美颜盛世的远房妹子崔双文,他追得惊天动地,爱得死去活来,临到了该上路求取功名时,他掂量了一下家道中落的崔姑娘那边怕是拿不出多少嫁妆,帮不到他前程几分,决然离去。



他明媒正娶了韦丛,有多爱呢?怕是没有。韦丛是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他不过是为了前途。韦丛作为从小接受良好家传的大家闺秀,真心挑不出什么毛病,一心从夫,毫无怨言。倒是元稹,起初俸禄不高,生活拮据,后来虽官至监察御史,也几乎全靠老丈人处心积虑。他起先是满心满脑地还惦记着给过自己温柔乡的前女友,把那段并不是happy ending的过往加足戏份,无限美化,写成了千古传奇《

崔莺莺》,后来呢,因公出使成都时,又出轨了文学史上留名的才女加美女薛涛,你侬我侬地同居了三个月,这还是一段相差十岁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韦丛对此未置一词,这个女人和他在一起七年,生了五子一女,二十七岁病故,据说正是死于产后大出血,算起来,年年岁岁尽在生儿育女。



元稹虽多情,但绝不至于无情,他固然在日后的长久时光里,写下了情深似海的诗句去悼念亡妻,千古传诵,但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写下“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千古名句的,同样也是他啊!

元稹后来当然也没有娶薛涛,薛涛留在成都,咀嚼这段过往,郁郁而终。在和薛涛分手后没多久,元稹又爱上过一个风姿卓绝的少妇刘采春。当然,爱是惊世骇俗地爱了,甚至也费尽心思纳为妾氏,但最后采春还是落了个被抛弃跳河,香消玉殒的下场。

这位风一样的男子终其一生,既多情又薄情,既深情又寡情,但也并没有从心所愿,仕途通达,春风得意。

那么说到这里,又要回到题目本身了。遍寻现代故事中,有哪一个故事可以作为这首诗的最好注解,我想来想去,想到的是“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少时风陵渡,老来峨眉山,她才是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引用一首现代作者写给郭襄的现代小诗,作为这句话的一个生动注解吧——

我走过山的时候山不说话,我路过海的时候海不说话;

我坐着的毛驴一步一步滴滴答答,我带着的倚天喑哑。

大家说我因为爱着杨过大侠,找不到所以在峨嵋安家;

其实我只是喜欢峨嵋的雾,像十六岁那年绽放的烟花。


饮水君

白话

见过巫山之云,再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见过沧海之水,再看别处的水就普通寻常了。

解读一

钟情于自己心仪之人,对别的再也不会动心。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诚,情有独钟、非你莫属、用情专一,爱不另与。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解读二

见过更广阔的世界、经历过大风大浪,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往往视野开阔,心思深远。这种人一般淡定沉稳,有观点,有主见,不会轻易改变、随波逐流。

解读三

言指怀旧,停留在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思念,而无法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过去已成为心中笃定的美好,其它任何事物无法替代。

……

出处

诗句出自中唐诗人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典

“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典出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争议

关于诗中“钟情之人”,一说指被诗人抛弃的催双文;一说指诗人亡妻韦丛。

静水以为,之所以千古名句,多因为意蕴深广、要旨深微,理解因人因境因时而变,并非唯一。每每读来,灵光乍现。

过于牵强对应,反而有伤取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