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虧錢"的李嘉誠: 高房價下, 如何自救?

前陣子因為買房結識的寶媽Lily告訴我,她離婚了。起因是孩子的學位房。

Lily把房子看得非常重要,我記得認識她的時候,我們一起去看市中心一套小公寓,大概是400多萬的總價,只有80平的學位房,老實說真的不算低。

她卻死死糾纏中介講價,堅持要買下來作為對孩子的投資。

但她的老公有不同的看法,總價不低,公寓太小,他並不想住得那麼仄迫。更希望的是在旁邊小區租一套,每個月1萬塊。

因為這件事,兩口子沒少吵架,Lily也會來問問我怎麼看。

我說,其實買不買房就是核心解決兩個矛盾:

這個資產是升還是跌?

我的能力夠不夠支付?

回答完了就都好辦。

但是,這兩個問題本身就足以開十場辯論賽。

她家天天開人大會議徹夜討論,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就算投票也是一人一票,五五開,沒辦法。

沒想到最後,為了買房的事情,兩個人最後鬧到要分手。

本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做的商討,最後變成了各奔東西的前奏。

捨本逐末的偏執,似乎都是房子惹的禍。

01. 為什麼李嘉誠的勸沒幾個人能聽?

這讓我想起了就在前幾天,李嘉誠90歲宣告退休了。

3月16日,他最後一次參與長和集團2017業績發佈會,也不忘就“要不要買房”這件事上講了一句:

不能把買房看得太重要。

事實上大部分的中國人並沒有聽李嘉誠的勸。

除了為了買房真離婚,還有不少人為了買房假離婚,更有一些人為了買房不結婚。這種事情估計也是在中國才特有。

在全球首次購房者平均年齡的調查中,中國人以27歲的年齡榮登“最年輕”榜首。英國、美國人在35歲,年齡大的是德國和日本,在41歲左右。

這意味著,一個年輕人畢業5年,稍微有了一點點拿得出手的積蓄,就迫不及待把它撒幣到火熱的房市裡。

而外國人,似乎更加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條件和年齡都成熟的情況下,思忖再三再行出手。

澎湃新聞曾經披露了一組數據,在租房子這件事上,無論是租賃人口還是租賃房屋都只是美國的一半或者更少,租房子的中國人,只佔總人口的11.64%。

我想,這跟現在的年輕人也特別看得開有關係。

現在90後這個人群,已經不再像老一輩那樣,把買房看作一件多麼正兒八經孤注一擲的事情。

他們潛意識已經把買房這件事,看成把父母的錢和自己的錢加起來,換成一個不動產而已。

既然租房也是住,買房也是住,為什麼不在能力以內得到最好?

這個不動產的存在,讓他們活在大城市壓力和叢林中間,有了更踏實的底氣。

沒有房子,也許只是大城市的流浪漢。有了房子,就是落戶生根的都市人。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中國高房價背後有什麼必須要懂的道理,那就是——

剛性和稀缺,主宰了一切。

02. 高房價的根本,在於它是資源的入口

在理解剛性和稀缺的價值上,李嘉誠似乎用了一生在踐行。

早在1993年,那個時候現在能買一平米的錢,應該就能買一套房。

鄧爺爺在南中國畫完一個圈之後,李嘉誠就在天安門往東1200米的地方,也畫了一個圈。

他拿下了10萬平米土地,後來建成了東方廣場。

整個上世紀80年代,他的版圖始終圍繞著剛性的生意,以致於香港人都會不得已地感嘆“一輩子為李嘉誠打工”,買的租的房子都是李嘉誠公司蓋的,超市購物、手提電話都跟李嘉誠有關。

這還只是故事的開始,2013年歐洲經濟海嘯剛過去,大陸房地產如火如荼,大佬的思維卻妥妥地反其道而行。

賣掉大陸房地產,轉投英國天然氣、電力公司,換了個地點,卻始終圍繞“稀缺”和“剛需”兩個關鍵字。

所謂痛點,從來都要挑最痛的,才不會淪為偽命題。

要看透房產的價值,先要看透房子背後是什麼。

是家?是戶口?是安全感?

都是,又都不僅僅是。

它更大意義上,是一個資源的入口。從這個大門跨進去,你可能一腳就跨進優秀小學的門檻,另一隻腳踏進中產階級夢寐以求的便利天堂。

這就是為什麼北上廣深的房子從來都堅挺的原因。

大城市就像人口的抽水機,把三四線安放不下的靈魂,都統統招歸到它們的繁華喧鬧之間。

這裡有優秀的教育,500強的公司,滿世界的機會,和縣裡不會有的大商場電影院。這些東西組成了最實在的剛性需求,你越適應它,你越離不開它。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好的私立學校,背後基本都被地產商插了一腳。

碧桂園、雅居樂、萬科,哪個樓盤周邊沒一所要託關係、排長隊、搶秒殺才能進去的名校?這絕對不是偶然。

只有稀缺,才有議價權。

沒有稀缺的東西怎麼辦?把名牌教育辦起來,就辦在樓盤的家門口。

高昂的房價背後,你支付的是優質教育的入門券。

03. “20%定理”,其實沒有20%的人明白

關於李嘉誠2013年那次知名的撤退,有人罵,有人嘲笑,也有人揶揄。但他們都看不到這其中的智慧。

潮水頂峰前全身而退,並不是每個人都看得那麼通透。

知名的天使投資人蔡文勝曾經說過一個“20%定理”

我們在廈門假如有100套房子要賣,當有110個人要買的時候,這個時候,房子其實可以漲的很離譜,因為有10個人買不到,我們就可以拼命的抬價格,然後房價就可以漲到很高。

而當發生房價下跌的時候,是不是需要全部人賣出來?不用,只要20%,就是說100套房子只有90人要買,突然裡面有20個人不買了,這個房子就可以無限的下跌。

每個房子都始終有一些長期持有的資金,但是呢,當另外20%是搖擺的,(價格)往往就是搖擺的這20%在決定。

那些嘲笑李嘉誠跑太早、少賺多少億的人並不知道,李嘉誠的每一步,都在左右著那20%的人的意志。

他要在20%的人還亢奮熱情的時候,悄然逃過他們的猜測。

然而,芸芸眾生,看空未來,尤其看空大城市未來的人有沒有20%?

我看遠遠不到。

大部分漂在城市裡的年輕人,都不自覺地以買房作為一個人生第一個奮鬥目標;

有點錢的中產家庭,連離婚都在所不惜,也要在學位房的徘徊裡面奔忙;

多少女性獨立KOL每天都在說,你要有獨立的底氣,首先得有一套房。

我想起前段時間非常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女主角羅子君離婚後戲劇化地走上逆襲路。

除了有一個兩肋插刀的好閨蜜,一個莫名其妙對她好的閨蜜男朋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她還擁有前夫留下的一套房。

要是失去這套房,光每個月帶著孩子住的租金,就足以讓她的逆襲勵志劇,死在了第三集。

不久前,我才跟朋友討論起現在中國已經漸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政府鼓勵二胎三胎N胎都激不起人們的生育慾望,那以後的房子會不會都成了空置,成了擺設,房價會不會一夜崩潰?

同桌做房地產的朋友對我這種猜測報以一個鄙視的小眼神,你擔心的是三四五六線城市吧?

不無道理。

就像依雲礦泉水跋涉千里來到中國就能賣個十塊人民幣,其實在它家鄉法國也不過是六毛錢歐元(約4塊多人民幣);

在中國幾塊錢遍地都是的老乾媽,漂去法國就能賣個十幾歐(接近100塊人民幣);

這當中根本沒什麼秘密,只有兩個字:稀缺

大城市就那麼多,市中心就那麼點圈圈。

再老齡化的人口,也裝得下陸陸續續,為夢想奔赴而來的年輕人。

04. 寫在最後的感悟

我打內心贊成李嘉誠先生說的,我們不應該把買房這件事看得太重要。

房子無非就是個資產,資產無非就是為生活錦上添花。左右我們美好情緒的,其實並不應該是它。

然而我們卻不能不洞透高房價背後的的真理。

不計其數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經把房子看成一個城市人安放情感的所在。

然而,物化了的感情終歸是一場功利。

反過來看,高房價催生的是一場又一場的人生選擇。

我們必須在這些選擇當中,用智慧疊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END-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