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撰修《神宗实录》,因“诬谤不实”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

黄庭坚撰修《神宗实录》,因“诬谤不实”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

黄庭坚撰修《神宗实录》,因“诬谤不实”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

自战国以降,君王对待不合圣意,直笔写史的史官和他们所写的史书,处理的办法比较简单,即贬杀与焚烧。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达到泄愤和毁书的目的,但记载君王功绩的部分也随之荡然无存,这种做法显然很愚蠢。于是,从唐朝中晚期开始,皇帝变聪明了,他们一改以往愚蠢野蛮的做法,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标准,对史官己经修成的史书进行篡改。

大文学家韩愈在唐宪宗朝任过史官,在编撰《顺宗实录》时,由于对宫禁中事,直笔实录,被叱之为“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尤其受到宦官的攻击,并向皇帝告状说,《顺宗实录》不实。宪宗听说史书有问题,大为不悦,即令人删改。直至唐文宗上台,仍下诏,令宰相路随修改,理由是“《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实朝禁中事,寻访根柢,盖起谬传,谅非信史,宜令史官详正刊去。”(《旧唐书.路随传》。其实,宦官所谓的不实,正是史官秉笔直录了宦官们为祸朝廷的劣迹;皇帝所谓的信史,正是要史官对皇帝掩恶扬功,让后人只知他们的英明伟大,而不知他们的过失恶行。这就叫做为尊者讳。由此可见,史官修史之难。

韩愈虽然因修史遭受攻击非议,毕竟还未因此惹祸。到宋朝就不同了,宋哲宗绍圣年间,文豪黄庭坚执笔撰修《神宗实录》,因“诬谤不实”而获罪,被贬为涪州别驾。主编吕大防与参预修史的范祖禹、赵彦若等人,也被牵连获罪。所谓“诬访不实”,其实是黄庭坚在《实录》中直书神宗朝推行新政的某些失误之处。可见“实”与“不实”的标准,是皇帝决定的。

在唐宋时期,史官修史不合圣意,还只是史官遭贬谪,史书被重修,而到了明代,情势更是大不一样了。

明朝篡改历史的最大手笔是明成祖朱棣,此人在夺取帝位三个月后,为了抹去他起兵夺权的记录,下诏重修《太祖实录》。《太祖实录》是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之孙,朱棣之侄)即位后,下诏由方孝孺为监修编纂的,始于朱棣起兵发难之前,终于其即将夺取帝位之时,历时三年。史官们站在正统的立场上,对朱棣的记述多有贬斥。朱棣岂能让自己起兵篡位的记录流传于后世?于是,他下令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命李景隆(三朝勋臣,后降朱棣)、茹常(降臣)为监修,翰林学士解缙为总裁,重修《太祖实录》。并令解缙等人对建文朝的全部章疏进行清理,凡涉及“靖难”者,统统烧掉。李景隆、茹常都是建文朝的变节者,当然不可能秉持修史的原则操守。他们组织一班文史官员,大删大改,捣鼓了八个月,便完事大吉,原来建文一朝的事实,都变成了附录。书成之后,原来的《太祖实录》即行焚毁。不过,在这一批修史的官员中,也有具史家风骨的人。譬如,临海人叶惠仲,他原任某地知县,因有文名,在建文朝被征召入京,参与编修《太祖实录》,书成后升任南昌知府。这次因重修《实录》,再次被召。他本着史家的良知和修史原则,如实记载“靖难”之役,结果触怒了朱棣,被满门抄斩。后来,李景隆、茹常、解缙也分别因事获罪,遭贬或下狱。生性多疑的朱棣,说由他们监修的《太祖实录》“非信史”,便于永乐九年再次下诏修改。这次重修,耗时五年,删除了一切对朱棣不利的记述,又增加了不少由他认定的所谓“史实”。书成献上,朱棣“披阅良久,嘉奖再四”。一部由皇帝老爷认定的“信史”,就这样流传于世了。

帝王们带头篡改历史,如此一来,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哪些属于信史,哪些属于伪史,有时还真是真假难辨。(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