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中國近日,市民、媒體和社會各界代表也頻繁呼籲,要提前謀劃,及時出臺舉措,加強對非京牌車輛的管理。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果不其然,北京市官方發佈《關於對部分載客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加強對外地牌照車的進京管理。但是這一對外地車限制的舉措,新加坡值不值得學呢?接下來和萬事通一起來看限車相關內容,咱們一起討論一下。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政策:明年11月1日起,外地牌照車進北京六環內和通州

須辦理“進京證”,每車每年最多可辦12次,每次使用期限最長7天。非京牌車違規上路和停放都有罰則。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外地車每年最多可在京行駛84天

根據《通告》要求,自2019年11月1日起,外省、區、市核發號牌(含臨時號牌)的載客汽車,進入六環路(不含)以內道路和通州區全域範圍道路(不含高速公路主路)行駛的,須辦理進京通行證。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每輛車每年最多辦理進京通行證12次,每次辦理的進京通行證有效期最長為7天。

也就是說,每輛外地牌照車輛每年最多可在北京行駛84天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六環路和通州以外的區域,由各遠郊區人民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劃定外省、區、市核發號牌(含臨時號牌)的載客汽車憑進京通行證通行的區域。

違規停放將扣減“進京證”辦理天數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要求,在“進京證”有效期屆滿前,車輛應駛出上述限行範圍。

這意味著,除了上路天數受限外,外地牌照車輛的停放也將受到制約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未辦理進京通行證或進京通行證超過有效期,在上述範圍內支路等級以上城市道路停放的,根據停放天數相應扣減當年可辦理進京通行證的天數。未辦理進京通行證或進京通行證超過有效期,進入上述範圍道路行駛的,認定為“違反禁令標誌指示行駛”的違法行為,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處罰。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在上述範圍周邊道路設置禁令標誌,並通過增設、整合道路及城市公共空間視頻監控資源,加大執法和處罰力度。

已經領取外埠客運通行證的省際長途客運汽車和省際旅遊客運汽車;軍隊、武警車輛及執行任務的警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無需辦理進京通行證件。

沒有擁堵的新加坡

該不該限制外地牌照車

如何解決交通擁堵?許多城市採取的一個辦法就是發展公共交通。其中,新加坡在世界上首開交通擁堵收費的先河,並經過3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改進,大大改善了中心城區的交通阻塞現象。限制外地牌照車進入新加坡無關緊要,因為新加坡對於交通管制方面治理有方,值得其他地方學習和借鑑。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新加坡對於城市交通治理兼具前瞻性,早在1996年就發佈了交通白皮書,明確表示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統。並且在長期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適合城市自身情況和特點的政策制度和實踐性的交通規劃以及其切實落實。而這些政策制度反映出新加坡在交通治理方面的核心指導思想,一是“管”,二是“控”,三是“疏”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新加坡不靠大規模修路,而是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通過提升管理尋求交通設施的最大化利用,實現交通出行效率的最優化。

新加坡經濟社會處在高速發展期,機動車數量迅猛增長,新加坡政府開始對車輛購置徵收高稅收,從源頭上對車輛的擁有和使用進行控制是新加坡道路交通保持暢通的前提。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在控制機動車保有量的同時,新加坡還出臺實施了一系列與汽車數量控制並行的政策和舉措,來限制車輛上路,引導市民的出行方式選擇,以有效疏導交通需求。主要包括交通擁堵收費、週末用車和非高峰期用車制度等。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所以限制外地車輛進入對新加坡來說,可有可無,採用的話只能限制大馬往來的車輛

。假設,“進新證”和進京通行證一樣,每次最長有效期為7天,每輛車每年可以在辦證範圍內通行的時間為84天,佔全年時間的23%,這樣可以滿足臨時來京辦事、旅遊等需求。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管理措施對於正常臨時來新加坡辦事的人員只是先得辦證,其他並沒有影響。但是對於經常往返新馬兩地的車主就非常不便,對他們的工作生活都有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萬事通不禁猜測一下,發愁派:“以後可怎麼辦啊,是不是可以考慮辦個Grab年卡了?二手車販子來聊聊,大馬新山牌照新車,含淚出售”;“坡島套路深,我選擇回大馬種地”。

通心粉,你覺得北京對外地車進行限制政策,新加坡值得一用嗎?對“進京證”“進新證”有什麼獨到見解?快“寫留言”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北京限外地車進京,新加坡該不該學一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