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合作社负责人李晓伟为入股贫困户发放红利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高台石碾小米走俏市场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南沟岔镇宋家坪村的能人大户何光军为猪“讲卫生”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李家岔镇徐家砭村的新田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士成帮扶贫困户发展棚栽业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山地苹果正在子长蓬勃发展

子长读本:2017.7.20“N+贫困户”为产业脱贫插上翅膀

郝家川村淡水养殖场,带动35户贫困户,争取2017年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通讯员 李晓军 王东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子长县在脱贫攻坚战中,以党支部牵头、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凸显出了“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或公司)+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新模式,培育出“三金新农民”,使贫困户走上了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党支部+贫困户”铺就产业致富路

走进余家坪镇郝家川村,村道路两旁的温室大棚排排座落,河对面岸上梯田地里的葡萄园行行整齐,以及正在投产使用的鱼塘潭潭清水,一派民有所居、业有所产的新景象。

“我镇郝家川村,依托互助资金,目前形成三个‘5’的发展格局,即500亩葡萄园、50座温室大棚、15座鱼池,这三个‘5’将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余家坪镇镇长徐雪峰介绍说。

郝家川村党支部,在发展产业之初,首先统一流转了土地,之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村上报发展产业意向,村集体之后根据村民意愿划拨土地,分配栽植葡萄园和建温室大棚,村民占地超出自有土地的面积,实行承包制,租金交回村集体,之后进行长短“找补”。解决了土地,发展资金怎么办。郝家川村村支书郝凤达给我们道出了互助资金的“杠杆”作用,他介绍说:“互助资金库就好比是郝家川村的‘村民信用合作社’,贷款手续简单,村民互相担保,即可放出贷款。我们村起步的时候,改造河滩地,修建温室大棚,资金当然是老大难问题,当时省市县配套下来21万元,温棚建起得有人种,政府和村上刚开始就不大包大揽,村民也必须入股一部分资金,这样村民才有积极性,真心实心搞产业。刚开始我们对有发展产业意向的村民商议制定出每户入股500元的股份,然后确定发展温室大棚、葡萄园,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村民自愿报产业,如果想贷点儿款,自己买个三轮买个车之类的发展运输业等其他产业也可以,不过前提是你必须入股500元,成为发展会员才能贷款,之后我们商定5户为一个小组,每组每年只能有2户贷款,其他3户做担保,当然5户自然结合,基本上是哥弟兄或亲族户内自家人,彼此也比较了解,今年我需要钱你给我担保,明年你需要钱我再给你担保,放款手续简单,村民互联互保即可贷款,这样村民联保互相牵制,还款也不存在问题。现在我村捆绑资金使用情况良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温棚、葡萄园和鱼塘这三大产业,使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

该村贫困户郝延河,依靠种植温室大棚油桃,2016年收入2万多元,走上依托产业脱贫致富道路。郝延平和28岁的儿子共同栽植了8亩葡萄园,去年单靠葡萄收入3万元,并且发展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自酿葡萄酒,收入2万多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如期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计划。目前,全县188个村党支部全部建立起了“大手拉小手,支部领我走”的档案,帮扶贫困户勇走产业脱贫致富路。

“合作社+贫困户”让贫困户参与分红

7月12日,笔者走进子长县史家畔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通过吸纳1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每户入股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走“贫困户搭合作社”“大手拉小手”发展模式,甜滋滋合作社目前发展规模为三年树龄的苹果园280亩,百头养猪场一座,走上了“养猪业和苹果业”循环发展的养栽模式。合作社给贫困户最低保底分红每年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户贫困户,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1万元股金分到红利1100元。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合作社社长李晓伟说:“我6月10日刚与10户贫困户谈妥,准备允许扩大贫困户的‘入口’股,将贫困户愿意享受产业扶持政策贷款的4万元,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由贫困户贷出,全部入股,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不低于3600元。”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少,难以发展产业的“瓶颈”制约,又壮大了合作社或企业的“融资口袋”,走上了“并轨发展,实现双赢”合作道路。

笔者见到了正在给果树喷药的工人马延林,她告诉笔者,家里6口人,自己肢体残疾,以前就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6月开始在合作社打工,每个月工资1800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费用问题。李晓伟告诉笔者,他的合作社常年雇佣劳力11人,优先选择贫困户中有意愿的,每个月工资最高2400元、最低1800元。2016年发放工资22万多元。贫困户在他的合作社不仅有“股金”,而且打工还可以领到一份“薪金”。

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的金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建在村内,平时喂猪、送粪、种植温棚等一些零七八碎的活儿,全部雇用本村的贫困户,笔者见到了该村的贫困户杨世平,今年45岁的他看上去有些苍老,他告诉笔者自己肺上有病,只能干些如喂猪、打杂活等轻便活,合作社的老板王磊经常雇用他来干,虽然是零星打工,但每月工资收入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家庭打工两不误。合作社负责人王磊告诉笔者,他们合作社目前有16座温室大棚、11座工棚,占地44亩,他流转土地以每年每亩200元的租金价格付给农户,现在养殖800余头育肥猪,新吸纳14户贫困户的“贷资股金”,王磊所说的“贷资股金”即贫困户每户可以贷款4万元,用于他的合作社“入股”,合作社每年不管效益亏盈,都优先给贫困户分红3600元,使贫困户趋利避害,零风险分红。同时也解决了目前贫困户发展产业难,合作社发展资金缺的矛盾问题,变通解决问题,变“矛盾”为“双赢”。目前,全县已注册专业合作社316个,其中种植合作社81个,养殖合作社93个,其他合作社142个,“合作社+贫困户”,让贫困户白手起家,零风险无本分红。

“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脱贫攻坚全靠小杂粮

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位于白于山区,境内梁峁起伏,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具有海拔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境内方圆120公里无工矿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当地农民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该中心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本着“共同打造,各显其能,各取所需,实现共赢”的发展宗旨,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运作,通过招商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富民、好婆姨等9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产、供、销为一体的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同时广大贫困群众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困境中激发起发展“种植(小杂粮)+养殖(肉驴)”产业的内生动力,形成种养殖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2017年整合以黄米山为中心的13个行政村8600亩种植基地,动员2568户802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63户1425人),集中发展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炬丰公司与该中心317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贫困户签订合同,每户杂粮谷子每斤比市场价高出0.1元收购,贫困户高出0.15元收购,同时为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晋谷21#杂粮品种,集中连片的坝地免费翻地,2016年公司以2.2元和2.25元的价格回收,山地亩产460斤左右,坝地亩产680斤左右,户均亩产回收价高出市场价50元左右,贫困户高出75元左右,2017年仅小杂粮种植面积达8600多亩,预计年产量达3440吨,产值1548万元。

“扶贫先扶志”,走进黄米山村的农民培训课堂,在学校的黑板上方悬挂着一幅“扶贫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醒目标语,该中心书记雒光明对笔者说:“‘扶贫先扶志’再不能成为一句空洞的说教,我们就是要通过把‘农民大讲堂’建在党支部建在生产基地一线,通过给农民‘洗脑’,让他们立志、有智、有技,从而走上自觉脱贫发展的路子。”据介绍该中心将陆续对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产业农民开展四级层层培训,提高觉悟,形成合力,共同攻坚脱贫。

在李家岔镇的徐家砭村,见到了以前在靖边开沟机的年轻小伙子韩士成,他听说村上发展拱棚产业,毅然卖掉沟机,决定回家创业,回家后他与村支部商议,在村支部的帮助下成立新田园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00万元,新建拱棚110座,带动村民和该村4户贫困户发展起拱棚蔬菜产业,带领村民走致富道路。

“能人大户+贫困户”示范带动脱贫户脱贫

来到南沟岔镇宋家坪村,该村已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见到村民薛启军的时候,他忙得不可开交,年已花甲、六十开外的他与两个儿子在猪圈里正给猪添料,他告诉笔者2015年他是贫困户,去年在何光军主任的帮扶下他养了30多头猪,猪价也好,去年一年他挣了3万多元,一下子就脱贫了,今天他放大了胆子,扩建猪棚,扩大规模,发展到11头母猪,80多头育肥猪的规模。

薛启军口中提到的何光军是宋家坪村出了名的能人,他由2009年200多头的养猪业开始起步,发展到了目前的9座猪棚1000余头育肥猪的养殖规模,同时流转120亩山地,栽植山地苹果,这样猪粪可以进果园,得到充分利用。何光军致富不忘帮“穷人”,薛启军就是他在只收成本价的基础上,无偿提供技术、药物的情况下,手把手扶持起来的贫困户,同时他在果园的施肥、除草、拉枝雇工上全部雇用本村贫困户。折焕莲,45岁,丈夫去世,她在何光军的果园里已成为常工,今年已在果园打工挣了5000多元。何光军也因热心帮扶,而得到村民的拥护,2015年他被选为村主任,他憨厚的脸庞笑着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

没有产业的扶贫是“空洞的扶贫”,在此深度认识的基础上,子长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干群拧成一股劲,齐参战、共努力,想方设法扶持产业,走出了党支部牵动、合作社(企业或公司)拉动、能人大户带动的“N+贫困户”产业扶贫新路子,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