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合作社負責人李曉偉為入股貧困戶發放紅利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高臺石碾小米走俏市場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南溝岔鎮宋家坪村的能人大戶何光軍為豬“講衛生”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李家岔鎮徐家砭村的新田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士成幫扶貧困戶發展棚栽業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山地蘋果正在子長蓬勃發展

子長讀本:2017.7.20“N+貧困戶”為產業脫貧插上翅膀

郝家川村淡水養殖場,帶動35戶貧困戶,爭取2017年年底實現全部脫貧

通訊員 李曉軍 王東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近年來,子長縣在脫貧攻堅戰中,以黨支部牽頭、合作社(企業或公司)拉動,能人大戶帶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凸顯出了“黨支部+貧困戶”“合作社(企業或公司)+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等幫扶新模式,培育出“三金新農民”,使貧困戶走上了依託產業,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黨支部+貧困戶”鋪就產業致富路

走進餘家坪鎮郝家川村,村道路兩旁的溫室大棚排排座落,河對面岸上梯田地裡的葡萄園行行整齊,以及正在投產使用的魚塘潭潭清水,一派民有所居、業有所產的新景象。

“我鎮郝家川村,依託互助資金,目前形成三個‘5’的發展格局,即500畝葡萄園、50座溫室大棚、15座魚池,這三個‘5’將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產業發展之路。”餘家坪鎮鎮長徐雪峰介紹說。

郝家川村黨支部,在發展產業之初,首先統一流轉了土地,之後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向村上報發展產業意向,村集體之後根據村民意願劃撥土地,分配栽植葡萄園和建溫室大棚,村民佔地超出自有土地的面積,實行承包制,租金交回村集體,之後進行長短“找補”。解決了土地,發展資金怎麼辦。郝家川村村支書郝鳳達給我們道出了互助資金的“槓桿”作用,他介紹說:“互助資金庫就好比是郝家川村的‘村民信用合作社’,貸款手續簡單,村民互相擔保,即可放出貸款。我們村起步的時候,改造河灘地,修建溫室大棚,資金當然是老大難問題,當時省市縣配套下來21萬元,溫棚建起得有人種,政府和村上剛開始就不大包大攬,村民也必須入股一部分資金,這樣村民才有積極性,真心實心搞產業。剛開始我們對有發展產業意向的村民商議制定出每戶入股500元的股份,然後確定發展溫室大棚、葡萄園,在公平公開的基礎上村民自願報產業,如果想貸點兒款,自己買個三輪買個車之類的發展運輸業等其他產業也可以,不過前提是你必須入股500元,成為發展會員才能貸款,之後我們商定5戶為一個小組,每組每年只能有2戶貸款,其他3戶做擔保,當然5戶自然結合,基本上是哥弟兄或親族戶內自家人,彼此也比較瞭解,今年我需要錢你給我擔保,明年你需要錢我再給你擔保,放款手續簡單,村民互聯互保即可貸款,這樣村民聯保互相牽制,還款也不存在問題。現在我村捆綁資金使用情況良好,群眾參與積極性高,溫棚、葡萄園和魚塘這三大產業,使大家都有活可幹,有錢可掙。”

該村貧困戶郝延河,依靠種植溫室大棚油桃,2016年收入2萬多元,走上依託產業脫貧致富道路。郝延平和28歲的兒子共同栽植了8畝葡萄園,去年單靠葡萄收入3萬元,並且發展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自釀葡萄酒,收入2萬多元,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如期實現了自己的脫貧計劃。目前,全縣188個村黨支部全部建立起了“大手拉小手,支部領我走”的檔案,幫扶貧困戶勇走產業脫貧致富路。

“合作社+貧困戶”讓貧困戶參與分紅

7月12日,筆者走進子長縣史家畔甜滋滋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通過吸納10戶貧困戶參與入股,每戶入股1萬元產業發展幫扶資金,走“貧困戶搭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發展模式,甜滋滋合作社目前發展規模為三年樹齡的蘋果園280畝,百頭養豬場一座,走上了“養豬業和蘋果業”循環發展的養栽模式。合作社給貧困戶最低保底分紅每年400元,實現貧困戶“旱澇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戶貧困戶,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豬出欄分紅會上,每戶1萬元股金分到紅利1100元。談到下一步的發展,合作社社長李曉偉說:“我6月10日剛與10戶貧困戶談妥,準備允許擴大貧困戶的‘入口’股,將貧困戶願意享受產業扶持政策貸款的4萬元,在自由自願的基礎上,可以由貧困戶貸出,全部入股,每年給貧困戶保底分紅不低於3600元。”這樣既解決了貧困戶資金少,難以發展產業的“瓶頸”制約,又壯大了合作社或企業的“融資口袋”,走上了“並軌發展,實現雙贏”合作道路。

筆者見到了正在給果樹噴藥的工人馬延林,她告訴筆者,家裡6口人,自己肢體殘疾,以前就靠丈夫一個人打工維持生活,2015年6月開始在合作社打工,每個月工資1800元,解決了孩子的上學費用問題。李曉偉告訴筆者,他的合作社常年僱傭勞力11人,優先選擇貧困戶中有意願的,每個月工資最高2400元、最低1800元。2016年發放工資22萬多元。貧困戶在他的合作社不僅有“股金”,而且打工還可以領到一份“薪金”。

馬家砭鎮趙家崖堤村的金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就建在村內,平時餵豬、送糞、種植溫棚等一些零七八碎的活兒,全部僱用本村的貧困戶,筆者見到了該村的貧困戶楊世平,今年45歲的他看上去有些蒼老,他告訴筆者自己肺上有病,只能幹些如餵豬、打雜活等輕便活,合作社的老闆王磊經常僱用他來幹,雖然是零星打工,但每月工資收入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家庭打工兩不誤。合作社負責人王磊告訴筆者,他們合作社目前有16座溫室大棚、11座工棚,佔地44畝,他流轉土地以每年每畝200元的租金價格付給農戶,現在養殖800餘頭育肥豬,新吸納14戶貧困戶的“貸資股金”,王磊所說的“貸資股金”即貧困戶每戶可以貸款4萬元,用於他的合作社“入股”,合作社每年不管效益虧盈,都優先給貧困戶分紅3600元,使貧困戶趨利避害,零風險分紅。同時也解決了目前貧困戶發展產業難,合作社發展資金缺的矛盾問題,變通解決問題,變“矛盾”為“雙贏”。目前,全縣已註冊專業合作社316個,其中種植合作社81個,養殖合作社93個,其他合作社142個,“合作社+貧困戶”,讓貧困戶白手起家,零風險無本分紅。

“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脫貧攻堅全靠小雜糧

高臺便民服務中心位於白于山區,境內梁峁起伏,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具有海拔高、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境內方圓120公里無工礦汙染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之當地農民素有種植小米的傳統,該中心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本著“共同打造,各顯其能,各取所需,實現共贏”的發展宗旨,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運作,通過招商引進子長炬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富民、好婆姨等9個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種植、加工、研發、銷售”產、供、銷為一體的小雜糧生產、加工、銷售體系,同時廣大貧困群眾在缺資金、缺技術、缺銷路的困境中激發起發展“種植(小雜糧)+養殖(肉驢)”產業的內生動力,形成種養殖的良性循環經濟體系。2017年整合以黃米山為中心的13個行政村8600畝種植基地,動員2568戶8026人(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563戶1425人),集中發展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炬豐公司與該中心317戶有勞動能力的在家貧困戶簽訂合同,每戶雜糧穀子每斤比市場價高出0.1元收購,貧困戶高出0.15元收購,同時為所有貧困戶免費提供晉谷21#雜糧品種,集中連片的壩地免費翻地,2016年公司以2.2元和2.25元的價格回收,山地畝產460斤左右,壩地畝產680斤左右,戶均畝產回收價高出市場價50元左右,貧困戶高出75元左右,2017年僅小雜糧種植面積達8600多畝,預計年產量達3440噸,產值1548萬元。

“扶貧先扶志”,走進黃米山村的農民培訓課堂,在學校的黑板上方懸掛著一幅“扶貧道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醒目標語,該中心書記雒光明對筆者說:“‘扶貧先扶志’再不能成為一句空洞的說教,我們就是要通過把‘農民大講堂’建在黨支部建在生產基地一線,通過給農民‘洗腦’,讓他們立志、有智、有技,從而走上自覺脫貧發展的路子。”據介紹該中心將陸續對鎮村兩級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產業農民開展四級層層培訓,提高覺悟,形成合力,共同攻堅脫貧。

在李家岔鎮的徐家砭村,見到了以前在靖邊開溝機的年輕小夥子韓士成,他聽說村上發展拱棚產業,毅然賣掉溝機,決定回家創業,回家後他與村支部商議,在村支部的幫助下成立新田園專業合作社,註冊資金400萬元,新建拱棚110座,帶動村民和該村4戶貧困戶發展起拱棚蔬菜產業,帶領村民走致富道路。

“能人大戶+貧困戶”示範帶動脫貧戶脫貧

來到南溝岔鎮宋家坪村,該村已成為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村。見到村民薛啟軍的時候,他忙得不可開交,年已花甲、六十開外的他與兩個兒子在豬圈裡正給豬添料,他告訴筆者2015年他是貧困戶,去年在何光軍主任的幫扶下他養了30多頭豬,豬價也好,去年一年他掙了3萬多元,一下子就脫貧了,今天他放大了膽子,擴建豬棚,擴大規模,發展到11頭母豬,80多頭育肥豬的規模。

薛啟軍口中提到的何光軍是宋家坪村出了名的能人,他由2009年200多頭的養豬業開始起步,發展到了目前的9座豬棚1000餘頭育肥豬的養殖規模,同時流轉120畝山地,栽植山地蘋果,這樣豬糞可以進果園,得到充分利用。何光軍致富不忘幫“窮人”,薛啟軍就是他在只收成本價的基礎上,無償提供技術、藥物的情況下,手把手扶持起來的貧困戶,同時他在果園的施肥、除草、拉枝僱工上全部僱用本村貧困戶。折煥蓮,45歲,丈夫去世,她在何光軍的果園裡已成為常工,今年已在果園打工掙了5000多元。何光軍也因熱心幫扶,而得到村民的擁護,2015年他被選為村主任,他憨厚的臉龐笑著說:“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

沒有產業的扶貧是“空洞的扶貧”,在此深度認識的基礎上,子長縣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幹群擰成一股勁,齊參戰、共努力,想方設法扶持產業,走出了黨支部牽動、合作社(企業或公司)拉動、能人大戶帶動的“N+貧困戶”產業扶貧新路子,推動農業轉型發展,幫助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