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菊 花

鞠華,味苦平。

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

皮膚死肌,惡風濕痺。

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一名節華,生川澤及田野。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藥物解讀

【處方用名】菊花——菊科Composita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菊花,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乾燥頭狀花序。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等。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飲片(藥材)

鑑別要點

藥用菊花,因產地和乾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

【亳菊】為生曬品。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離散。總苞碟狀;總苞片3~4層,卵形或橢圓形,草質,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邊緣膜質。花托半球形,無託片或託毛。舌狀花數層,雌性,位於外圍,類白色,莖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兩性,位於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頂端5齒裂。瘦果不發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干時鬆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為生曬品。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總苞片外層呈條狀三角形,中層長三角形。舌狀花類白色,不規則扭曲,內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舌狀花長度由外至內逐漸變短;管狀花多隱藏於頭狀花序中,花冠先端5~6裂,雄蕊5枚。清香濃郁,味甘、苦。

【貢菊】多為烘焙品。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至類白色,斜生,上部反折,邊緣內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兩性,外露,金黃色。氣芳香,無甘、苦。

【杭菊】因蒸後而呈蝶形至壓扁狀,直徑2.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摺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外露,呈灰白色至黃白色者杭白菊,呈黃色至淡棕色者為杭黃菊。氣微,味甘。微苦。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拓展閱讀

亳菊、滁菊、貢菊、杭菊

主要鑑別要點

菊花為常用中藥,為菊科菊屬Chrysanthemum.植物菊的頭狀花序。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亳菊,又稱之為白菊,包括安徽亳縣的亳菊、河南的懷菊、四川的川菊、河北的祁菊。

【亳菊】在藥用菊花中品質最佳,銷全國各地。

【滁菊】主產於安徽滁縣,主銷江蘇、浙江等省區。

【貢菊】主產於安徽歙縣,主銷華南、福建等地。

【杭菊】又稱為“白茶菊”,主產於浙江嘉興、桐鄉,銷全國並出口。

以上品種均為菊的栽培品種。

亳菊、滁菊、貢菊、杭菊鑑別要點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拓展閱讀

——野菊花之藥物解讀

野菊花——菊科Compositae.

野菊花之名始見於明·張景嶽《本草正》:“野菊花,一名苦薏。根葉莖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氣,消癰毒疔腫瘰癧,眼目熱痛,亦破婦人瘀血。孫氏治癰毒方,用野菊連根葉搗爛酒煎,熱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蒼耳搗汁,以熱酒沖服。冬月用幹者煎服,或為末,酒服亦可。”

野菊花臨床應用則首載於梁·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華(花)正相似,唯以甘苦別之爾。”

古代所用野菊花,為全草入藥,現今只用其花序,實為可惜。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菊花

醫籍論選


引徐靈胎語:“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肅之氣,而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菊花,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芳香上達,又得秋金之氣,故能平肝風而益金水。皮膚死肌,清肺疏風。惡風溼痺。驅風散溼。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菊花晚開晚落,花中之最壽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野山菊,南贛山中多有之。叢生,花葉抱莖如苦蕒而岐,齒不尖,莖瘦無汁;梢端發杈,秋開花如寒菊。土醫以根葉搗敷瘡毒。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苦薏處處原野極多,與菊無異,但葉薄小而多尖,花小而蕊多,如蜂窠狀,氣味苦辛慘烈。根、葉、莖、花,氣味苦、辛,溫。有小毒。主治調中止洩,破血,婦人腹內宿血宜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