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淺解 第九回 白朮為何叫“白”術?

《抱朴子》中有這個小故事,相傳南陽有一個姓文的人,亂世之中逃到壺山,飢困交迫,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人教他食用白朮來充飢,文氏之後一直食用白朮。多年之後戰亂結束,文氏回到家鄉,家鄉的人見到他發現他容顏更年輕,氣力比當年更大。由此可見白朮有養生益壽的功效,而且還有“山精”的別名。


《神農本草經》淺解 第九回 白朮為何叫“白”術?

術,一名山薊,味苦溫,生山谷。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譯文:術,又名山薊,味苦,性溫。主治風寒溼痺、身體肌肉壞死或失去感覺、痙攣、黃疸,能止汗,清除熱邪,能促進食物消化,製作成藥餌。長期食用能使身體輕健,能增加壽命,耐飢餓。

按:《神農本草經》中並沒有白朮,也沒有蒼朮,只有單寫術。有白朮這個說法的最早文獻是晉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書中將術分為白朮、赤朮。赤朮醫家基本很少用到,有學者考證認為赤朮可能是我們當今的蒼朮。而將白朮與蒼朮分開記載則是要到宋代,真正明確把白朮、蒼朮分開,不再混淆運用則是要到明代的事了。

《神農本草經》淺解 第九回 白朮為何叫“白”術?


那白朮為什麼稱為“白”術呢?那是因為古時的醫生喜好色白的藥品,因此白朮在掘出以後被削去外皮,用米泔水浸泡多日之後,白朮就會變為白色,這時候藥農才將白朮出售。因此白朮雖然稱為“白”術,其實沒有處理過之前並不色白。

白朮是中藥中的健脾益氣要藥,可治療脾氣虛弱,最為著名的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四君子湯;可治療氣虛自汗,大家熟知的“玉屏風散”中白朮就是主藥;白朮也可安胎,對於脾虛孕婦可用白朮健脾益氣,醫藉中孕婦病案不少。所以對於孕婦用藥白朮與黃芩一樣是比較安全的中藥材。

《神農本草經》淺解 第九回 白朮為何叫“白”術?


白朮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大家學到了嗎?不過每個藥物都有弊端,白朮的缺點就是偏溫偏燥,因此對於陰虛口乾的人,而非脾虛之人,單用白朮是不合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