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動態圖及詳解

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和臟腑三部分組成。手太陰肺經為行走於上肢,內屬於肺,陰氣盛的經脈。

本經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橫行出於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邊外側,行於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澤),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沿大魚際外緣出拇指之橈側端(少商)。它的支脈從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列缺)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橈側端(商陽)。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太陰肺經動態圖及詳解

一、經脈主治病症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出息,溺色變。(《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肺部脹悶,膨膨而咳喘,咽喉腫痛,嚴重時交捧雙手,心胸悶亂,視物模糊,還可發生前臂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經穴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咳嗽,氣急,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緣痠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

當氣盛有餘時,可見肩背痠痛,感受風寒而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張口噓氣;而氣虛不足時,則見肩背冷痛,氣短,小便顏色異常。

二、手太陰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

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也(《靈樞·經脈》)。

手太陰絡脈,名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一寸半處的分肉之間,走向手陽明經脈;與手太陰經並行,直走入手掌中,散佈在大魚際部。

其病:實證,手腕和手掌部灼熱;虛證,張口出氣、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

三、手太陰經別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入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靈樞·經別》)。

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分出,進入腋下,行於手少陰經別之前,入體腔後走向肺臟,散到大腸,上方通過缺盆部,沿喉嚨,在約當扶突穴處又合於手陽明經脈。

四、手太陰經筋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所過者支轉筋痛,其成息賁者,脅急、吐血(《靈樞·經筋》)。

手太陰經筋,起於大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動脈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部,結於肩峰前方;其上行結於缺盆,向下內行結於胸裡;分散通過膈部,會合於膈下,到達季脅。

其病症:當經筋循行所過處出現強滯、痙攣和痠痛,若成為“息賁”病,可見脅肋拘急,上逆吐血。

五、手太陰腧穴

本經一側11穴,9穴分佈於上肢掌面橈側,2穴在胸前外上部。分別為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喉、胸、肺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咳喘常用中府、太淵、魚際;治療咯血常用孔最、太淵;治療咽喉痛常用少商、魚際;治療熱病常用尺澤;治療頭項痛常用列缺。針刺中府應注意角度與深度,太淵應注意避開橈動脈。



手太陰肺經動態圖及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