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帶你學會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簡單好學


 中醫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從而為施治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

主要用於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階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

六經辨證也可用於外感兼內傷以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帶你學會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簡單好學

  六經辨證為漢代張仲景所創立,論述見於他所撰著的《傷寒論》。該辨證方法是在《內經》中《素問·熱論》關於外感疾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經脈病機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臨床特點,加以命名並發展而來的。

它把疾病過程分為陰陽兩類,即三陽和三陰。

三陽病證即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即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

凡邪盛正氣未衰,多屬三陽病證,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凡正氣虛衰,多屬三陰病證,治療當以扶正為主。

帶你學會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簡單好學

  六經病證中,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里(即少陽為邪氣由陽入陰之樞),太陰、少陰、厥陰統屬於裡。

  不僅如此,六經病證又是經絡、臟腑病機變化的反映,其中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

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了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臨床上當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運用。

但由於六經辨證的重點,在於分析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此與也針對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尚有不同。

太陽病證


  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禦病邪侵襲的功能。外邪始襲人體,則正邪相爭於表,導致營衛失調,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表證,治當解表。

但由於患者體質有強弱不同,病邪性質和感邪輕重有所差異,故太陽病證尚須進一步辨別是太陽中風(表虛),還是太陽傷寒(表實),主要憑據惡風或惡寒,脈浮緩或浮緊,尤其是有汗或無汗加以區別。

  表虛證有汗,主要是由於患者傷於風邪,衛表受傷,腠理疏鬆,衛不護營,營陰外洩而汗出,治宜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代表方為桂枝湯。表實證無汗則因外感寒邪,衛氣被遏,腠理閉密,毛竅收斂而致,多兼見咳嗽、氣喘等肺氣不宣表現,當用麻黃湯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陽明病證


  陽明是正邪鬥爭的極期,主要反映胃腸病變。多由太陽病治療失誤,邪熱內傳入裡,傷津化燥而燥結成實所致,或因燥熱之邪直犯陽明而成。

根據證候特點的不同,陽明病證有陽明經證和腑證之分。陽明經證系邪熱瀰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以大汗出,大熱,大渴而心煩,舌苔黃燥,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生津,方如白虎湯。

若陽明裡熱與燥屎相結便成陽明腑證,既可見身熱,汗出連綿,日晡(下午3~5時)潮熱,舌苔黃燥或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等裡熱熾盛表現,又可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氣不通之象,甚則燥熱之邪挾濁氣上攻心神而見煩躁,譫語,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熱攻下,可選用不同的承氣湯。

少陽病證


  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亦有初起即為少陽病證者。此時邪氣尚存而正氣已傷,邪正多相持於表裡之間。

如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正邪分爭便寒熱交替出現,所謂“寒熱往來”。

因而少陽病的特點是既非發熱與惡寒並見、全身疼痛之表徵,亦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之裡證,而多伴見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少陽經氣不利、膽氣犯胃、氣機不暢之症。

故治法不若太陽病解表可愈和陽明病“清”、“下”可痊,而須和解少陽,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氣,方如小柴胡湯。

太陰病證


  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衝。太陰病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而致,或因脾陽素虛,寒邪直中太陰,以致寒溼內阻,脾之運化功能失職,氣機升降紊亂造成。

其表現為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等。

  上述太陰病證與陽明病證同為裡證,只是陽明病多表現為實證、熱證,太陰病多表現為虛證、寒證。

但在發病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病;太陰病而陽氣漸復,亦可轉為陽明病。由於太陰病證為虛寒裡證的開始階段,病勢較少陰、厥陰病輕淺,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少陰病證


  主要是病在心腎。可因太陽病治療不當,損傷心腎陽氣,太陰病嘔吐下利進一步嚴重,累及腎陽,或腎陽素虛,寒邪直中少陰,從而使全身內外失去心腎陽氣的溫煦等原因造成。

可見全身性虛寒表現,如畏寒蜷臥,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脈微細,或見下利清水樣糞便,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

此外,少陰病亦可因心腎陰液受損,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虧於下,心火亢逆於上而成,出現心煩不眠,口燥咽乾,尿黃,舌尖紅或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症。因此少陰病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分。

  治療少陰寒化證宜回陽救逆,方如四逆湯;治療少陰熱化證則宜滋陰降火,方如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證


  厥陰為疾病終期轉化階段。如陰寒由盛極而轉衰,陽氣由虛衰而恢復,則病情好轉。

若陰寒盛極,陽氣不能與之接續而先絕,則病勢危重。

如陰寒雖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現陰陽對峙,相互交爭,出現口渴,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衝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熱,飢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四肢厥冷或厥熱交替(陰氣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多熱少,神志昏亂等寒熱錯雜的症狀。治當調理寒熱,方如烏梅丸。

合病、並病


  臨床上病情變化很複雜。上述六種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兩種或三種合併出現。

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四肢關節微痛等太陽病證既可與陽明病的身熱,口渴,下利黃色糞水,肛門灼熱等裡熱症狀同時出現,亦可在太陽病邪未盡的基礎上,進而出現嘔吐、胸脅苦悶等少陽病證。

對於太陽與陽明合病可用葛根湯發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陽與少陽並病時可用柴胡桂枝湯雙解太陽與少陽。

傷寒治法以六經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經,實則十二經也。手足之經既有十二,而《傷寒論》但分為六經者何也?按《內經》之論十二經也,凡言某經而不明言其為手經、足經者皆系足經,至言手經則必明言其為手某經。

蓋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大、手經小,足經原可以統手經,但言足經而手經亦恆寓其中矣。《傷寒論》之以六經分篇,此遵《內經》定例,寓手經於足經中也。彼解《傷寒論》者,謂其所言之六經皆系足經,是猶未明仲景著傷寒之深意也。

  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今將手足十二經及手足十二經之府詳列於下。

  手足雖有十二經,其名則分為六經,因手足經之名原相同也。其經有陰有陽,其陽經分太陽、陽明、少陽,其陰經分太陰、少陰、厥陰。

其陰陽之經原互相表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凡互為表裡者,因其陰陽之經並行,其陽行於表,陰行於裡也。至於經之分屬於府者,足太陽經之府在膀胱,足少陰經之府在腎,足陽明經之府在胃,足太陰經之府在脾,足少陽經之府在膽,足厥陰經之府在肝,此足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手之太陽經其府在小腸,手之少陰經其府在心,手之陽明經其府在大腸,手之太陰經其府在肺,手之少陽經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陰經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陽經為陰經之表,而太陽經又為表中之表。

其經之大都會在背,而實則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營血衛氣皆賴其衛護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熱力,為營衛御外感之內侵,是以《內經》名之為巨陽。

  推原其熱力之由來,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於心之血脈與肺相循環,而散熱於胸中大氣(一名宗氣)以外通於營衛,此如日麗中天有陽光下濟之熱也,是以其經名為太陽。

相火生於腎中命門,腎原屬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熱之氣,由膀胱連三焦之脂膜以透達於身之外表,此猶地心水火之氣(地中心有水火之氣)應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熱也,為其熱力發於水中,故太陽之經又名太陽寒水之經也。

為太陽經之熱力生於君、相二火,是以其經不但以膀胱為府,而亦以胸中為府,觀《傷寒論》陷胸諸湯、丸及瀉心諸湯,皆列於太陽篇中可知也。

  至於人病傷寒,其六經相傳之次第,詳於《內經》素問熱論篇,謂“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俠(同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咽喉),故腹滿而嗌幹;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經絡受病入於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內經》論六經相傳之次第也。

  至《傷寒論》六經之次序,皆以《內經》為法,而未明言其日傳一經,至愚生平臨證之實驗,見有傷寒至旬日,病猶在太陽之府者,至他經相傳之日期,亦無一定,蓋《內經》言其常,而病情之變化恆有出於常例之外者,至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此又不盡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臨證之實驗,知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者,多系因其經先有內傷也。若無內傷則傳至某經恆有不即現某經之病時,此在臨證者細心體察耳。

  至於六經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陽經名為太陽寒水之經,此原因足太陽之府命名,而手太陽亦名太陽寒水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

  他如陽明經名為陽明燥金之經,是因手陽明之府命名(手陽明府大腸屬金,其互為表裡之肺亦屬金),而足陽明經亦名陽明燥金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

  少陽經名為少陽相火之經,此因足少陽之府命名(膽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陽經亦名為少陽相火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

  太陰經名為太陰溼土之經,此因足太陰之府命名(脾為溼土),而手太陰經亦名太陰溼土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

  少陰經名為少陰君火之經,此因手少陰之府命名(心為君火),而足少陰經亦名少陰君火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

  厥陰經名為厥陰風木之經,此因足厥陰之府命名(肝屬木而主風),而手厥陰經亦名厥陰風木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

  此手足十二經可併為六經之義也。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END——

⊙運營編號:YNZY0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