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张家界阳戏

非遗在身边:张家界阳戏

"来张家界旅游,不能不看张家界阳戏"。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世界闻名,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在绝美的风景下,还有不一样的传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家界阳戏"。

非遗在身边: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种类有桑植阳戏、永定阳戏和大庸阳戏。张家界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据大庸阳戏老艺人的回忆,早先叫"杨柳花",为张家界市民间艺人卖唱糊口的表演艺术,发祥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教子垭、官坪、茅岗一带土家族聚居地,创始人乃该地中湖乡犀牛峪土家族覃氏先祖。相传覃氏兄弟喜唱花灯,于康熙年间外出挑盐,兄弟二人在桃盐途中常以演唱花灯解乏,路人颇爱听闻,问其所唱何调,答曰:阳戏也!"自此便有了阳戏。其主要传人有覃楷之、覃必之等。后经覃氏一家班及若干艺人的艺术加工改造,形成了生旦净丑未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阳戏源于傩戏,又不同于傩戏,因此在阳戏形成不久,张家界一带把以冲傩为主要目的、用以娱乐阴间鬼神的傩戏,称为"阴戏,而把与傩戏有关联、主要娱乐自身的新戏,称为"阳戏"。

非遗在身边: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之首,尤以永定、桑植和武陵源为主,阳戏的声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具备。阳戏表演特征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厚,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方的阳戏有着较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结合,前半句用本嗓,后半句高八度上去,大家叫它"金线吊葫芦",难度极大,全国唯独张家界的阳戏是这样唱的,既体现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展示了阳戏唱腔的风格独特的魅力所在。

非遗在身边:张家界阳戏

2011年5月23日,张家界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