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永和堰——中華抗戰第一堰

審核:梁勝

2014年7月,為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迎接抗日戰爭勝利69週年,臺灣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為三臺縣永和古堰題寫"中華抗戰第一堰"條幅,進一步肯定了永和堰在抗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

三臺縣永和堰——中華抗戰第一堰

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題:"中華抗戰第一堰"

永和堰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的永成堰和民國27年接永成堰建成的鄭澤堰,於1950年11月合併,以永遠和諧用水而命名永和堰。永和堰主渠全長46.5公里,取水流量13立方米/秒,渠首自永明始,經光明、花園、老馬、里程、尊勝、新德、永新等地,控灌壩田3.5萬畝,沿堰提灌3萬餘畝。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縣民陳所倫創修永成堰,灌溉數年,老君溪口山洪穿渠堰廢。嘉慶十五年(1810),其子文韜繼父志復修。至二十五年(1820)春竣工,灌3年,涪流西徙堰復廢。光緒二十九年(1903)天旱辦賑,鄉紳王鈞、何盛沂、龍昌緒、餘三江,請縣令鄒耿光發帑金萬兩,在上游6裡新築進水口,於麻柳林築壩攔水,作翻水堰。用民工七八千人,兩月工畢,用銀1萬餘兩。堰長23公里,可灌鎮江、涪城、小圍及老馬等壩,田土1.3萬畝,歲增收稻穀8萬石。民國時期,永成堰進行了一些改造,但隱患較多,每年水費歲修費用很大,每畝負擔35-50公斤黃谷。

三臺縣永和堰——中華抗戰第一堰

夕陽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政機關遷川,省建設廳組成"四川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興辦水利。民國26年,桃、李、太三壩士紳聯名向縣府呈書,申辦三壩水利灌溉工程,從老馬渠起經李村壩(里程鄉)、太古壩(尊勝鄉)、桃子園壩(新德鄉)至永新鄉止,渠長23.5公里,名"桃、李、太三壩灌溉工程"。縣長鄭獻徵責成第四科查勘,呈報省府及省貸款委員會。因縣長鄭獻徵與省建設廳廳長何北衡為同學關係,工程很快得到批准。並由省派工程師萬樹芳、曹瑞芝等來縣籌組測量。經審查,原工程設計耗資太大,復作與永成堰合溝引水,經測設計整治上堰,新開下堰,總灌面可達4.52萬畝,兩渠總長46.64公里,建築物164處,計土石方31萬立方米,工程費需22.8萬元。與永成堰管委會共同協商,於民國26年10月在尊勝寺召開上下兩堰代表會議,由縣長鄭獻徵主持,簽署合溝引水灌溉協議,成立三臺縣桃、李、太三壩灌溉工程協會,由政府第四科科長劉度任會長,三壩公推霍新吾、呂福堂任副會長。是年11月省派出工程師王洪遇、萬樹芳等來縣籌備施工,成立工程處,王、萬任正副處長。民國27年1月1日正式開工,工程計分三期,一期完成開渠土石方、砌石方及各渠系建築物。二期建成節制閘、尾水閘等項工程。三期添設倒虹管、涵洞、堤上建渡水槽以及復增的開渠土石方、砌石方工程等。三期工程預計為8個月。由於增添永成堰整治,下段渠線甚長,山嘴削巖及深挖方工程艱鉅,上段永成堰整擴工程3月完工,4月1日先行通水,解除上堰用水顧慮。下段三壩新開渠於5月9日初步竣工,10日放水,只遺留水面以上工程繼續完善。明渠施工期間,上、下渠工程民工保持萬餘人。民國28年4月6日全部竣工。下堰建成,為頌縣長鄭獻徵修堰有功,取名鄭澤堰。

省府、省水利局、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派員驗收,質量較好,共用工程費50.63萬元,其中貸款47.0萬元。後期在堰進水口加修節制閘1座,使堰渠供水危害有所減少,逐年整治渡槽、洩洪閘、倒虹管等渠系建築物82處,灌區輸水配水逐步趨於合理。

建國後,兩堰統一管理,更名為永和堰。每年實行"義務投勞,按畝攤工,防洪搶險,掏淤加固,分段包乾,連年結轉"辦法,維修整治輸水乾渠。渠首增設5孔1.8×2.7米節制閘門,引水流量10.2立方米/秒。組織群眾新開支渠8條長32.8公里,增加灌面1.5萬畝,沿渠建幹壩王等大小電力提灌站16處,裝機23臺,灌溉山區田土3.00萬畝。至1994年,永和堰引水乾渠總長46.5公里,引水流量13.7立方米/秒,各級配套支渠道共長133公里,灌溉縣境永明、花園、老馬、里程、爭勝、新德等鎮鄉農田6.5萬畝,其中自流灌溉3.5萬畝,電力提灌3萬畝。

2006年,當年主持修堰的縣長鄭獻徵的么女鄭碧賢,從法國返回中國尋訪父親足跡。在永和堰,她發現,經歷多年風雨,進水堰口損壞,已處於半荒廢狀態,她從父親留下的13萬字日記,瞭解到父親生前特別遺憾的是沒能給"鄭澤堰"修一個防洪閘就調任了。通過四處奔走,2009年冬,在省、市及三臺縣相關部門共同配合下,經國家有關部委批准,總投資4600萬元的永和堰總乾渠整治和涪江進水口防洪閘工程開工,並於2010年5月完工。

三臺縣永和堰——中華抗戰第一堰

主持修堰的民國三臺縣政府縣長鄭獻徵的么女鄭碧賢題:“鄭澤堰紀念碑”

2010年7月,省水利廳批覆同意將三臺永和古堰水文化園納入該堰防洪治理工程項目。經鄭碧賢多次考察、選址,最終確立以爭勝鄉永和堰乾渠黃萬里設計修建的高家橋渡槽為起點,沿坡向上延伸建水文化園。水文化園呈三個躍式佈局,以水文化博物館、抗戰紀念碑、東北大學內遷巴蜀故事牆、水中望月劇場等4個重要景點構成。該工程已於2013年4月開建。2015年主體工程竣工。

三臺縣永和堰——中華抗戰第一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