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一直想去新疆,看看飛鷹、戈壁和雪山,可是一直沒有勇氣。

直到看完《科恰裡特山下》這本短篇小說集,它給我一個不得不去的理由:它讓我對那裡有了像朋友般的親密,就像在漫漫長夜,只有一輪月亮,一瓶白酒,一大盤羊肉,兩個人在微醉中長談內心的孤寂一般……有了這樣的朋友,路途再遠也要去看看。

我想,以前想去新疆,只是獵奇;而此刻,就是去尋訪。尋訪書中人物深深的悲涼與月光下的剋制和孤單,尋訪一個軍醫喝著一瓶托木爾峰,吹著遠離都市的孤夜冷風……總之,這本書燃起了我立即出發的衝動,到塔什庫爾幹縣看看帕米爾高原,看看赤日完整佔領石頭城的模樣。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為什麼讀完這本書,有這樣的衝動?可能被作者逼真的非虛構的細節描寫所打動,也可能被作者剋制的敘事風格所吸引……

凝練的人物素描下是一個群體的喜怒哀樂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朦朧的冷灰色的腰封上寫著:85後軍隊女作家。第一反應這是一本軍旅小說,繼而想到這是不是那種高大全的人物謳歌式的小說呢?我有些擔心,所以閱讀期待也降低了許多。可是當看完第一篇《科恰裡特山下》,完全消除了我的擔憂,並且暗歎獨到的人物素描,作者就像是一個成熟的畫師,只看人物一眼,便呈現了在那個時空片段裡的人物的複雜內心:

易敏抱著京京從屋裡出來。京京躲在男孩氣的短髮裡的臉,警覺地、繃得緊緊的。易敏投向我既訝異又悲哀的目光。少見的,沒有描畫過的眉毛,承擔了她臉上絕大部分無措和虛弱的神情。”

——《科恰裡特山下》

這短話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個戍邊軍人的家庭裡那種複雜的難以言明的關係。這些戍邊軍人無法做到一個普通丈夫、普通爸爸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沒有時間陪伴家庭。他們在苦寒的遠離人間的地方,與雪山、冰河、霧靄相伴,他們必須經受住所有關於孤獨的考驗。

作者從這一點出發,將戍邊軍人的愛情、慾望、希望和絕望都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雖然每個戍邊軍人都在忍受著與愛人的距離,可是每個人又是那麼的不同:

五年了,他仍然能感覺到她。在每個仰面躺下的液,與他重返往日……

一天,他進山考核,她到師部所在的縣城賓館後給他打電話。他跑出帳篷又飛快折回去,翻出一面鏡子舉著衝出來。他讓她站到窗邊,面向十點鐘的方向,他就在城外兩座山之間的山坳。電話裡,他問她是否越過迎賓大道的滾滾車流和車窗反光看見山坳裡的閃光?她回答看見了,她看見從他手中反射而出的光。看到了全部。

——《在晚雲上》

這一段細節描寫我記憶深刻,你能從這個故事中,體味到這個群體獨特的浪漫,也有他們獨特的對待生死離別的方式。

當然,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講述戍邊軍人的故事,還有邊民的悲歡離合。

看先這句對一個塔吉克族男子的描寫:

海倆尼,一張瘦長臉,駱駝眼,寬肩,窄胯、細腰、長腿。

幾個名詞組合,作者就畫出了一個人物。尤其是“駱駝眼”這個詞彙,夾帶著風沙的異族風味。作者擅長在此,又剋制在此。

在這個普通的塔吉克族男子的故事裡,作者花了大量筆墨寫了愛他的女孩,他的四個兄弟姐妹以及他的工作……這是一個普通邊民的生活,但看完這篇小說,你能想象得到這個群體的生活。

他看見了北冰洋及太平洋過來的溼潤空氣在山頂凝成霧靄,看見卡拉秋褲爾蘇冰封的淡綠色邊緣。車子軋上被暗河泡軟的路基,他在下陷的車裡悲痛地嗚咽……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冷靜剋制的敘事宛如老呂將視線投入月亮的瞳眸

毛姆說:“事實”乃是個拙劣的小說家。但是董夏青青從自己蒐集的真實素材中,提煉出了生活的片段,將人物和片段故事融入那雪山高原的背景中,冷靜而剋制的描摹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我想,董夏青青用這樣的敘事方式,可能在新疆那樣遼闊而空寂的環境中生活多年後自然而然的一種選擇:

群山高舉。阿克魯秀達扳西側的03號雪峰,鉛礦一樣沉靜,在霧靄凝結的白光中漂流。鷹在落日裡乘著上升的氣旋,帶著它自身凱旋之美。

——《在晚雲上》

對於一個作家,這樣的環境對她的寫作無疑會有很大的助益,西北的風沙不斷磨練她的筆觸,形成現在這種硬朗、凝練的語言風格。單單讀幾段環境描寫,就能看到一片邊疆風景畫。不過最可貴的不是她語言風格的形成,而是在這種語言下她形成了自己敘事的風格:

雪青色的河水向東湧動,連長勒著韁繩引馬下河。冷風剔走毛孔裡零星的熱氣,襠下沒有知覺,腰上的繩子也感覺不到。下了幾百萬年的雪持續不斷飄落,河面的反光叫他心煩。

——《在晚雲上》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深夜讀這本書,小說裡那種情緒讓我忽然想到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山的雪》。不知為何,作為讀者我能體味到每個人物在生活中的真誠,即便是他們在困境中掙扎,但是的確是能感到裡面每一位人物心底埋藏的溫柔。

作者在敘述故事中,常常自己作為一個在場者,時而回到作品中的“我”,時而聚焦到“我”身邊的人,或許就像她採風的感受一樣,她在記錄每個人故事素材的時候,常常用將自己帶入他們的命運中去感知。正是這樣的換位,才寫出了這麼真誠的人物,才有了這樣的敘事故事的方式:

那晚老呂一手握著一酒瓶,一手抱著一隻小羊羔,進屋時哭了。老呂的老婆說,等掙錢了,我買個腦子給你。老呂低著頭,掰開羊羔的嘴給它喂酒。

……

我不是故意的!老呂說,這個社會病了,我跟你說你要記住,是這個社會有病了。人跟人來回傳染……所有人都有病,你沒有病嗎?

——《蘋果》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作者的冷靜,也在於她的不掩飾。不掩飾任何人的弱點,不掩飾任何人的笨拙。就像《蘋果》這個故事裡,作者絲毫沒有掩飾邊民心中對物質的焦慮。這種焦慮病從大都市到雪山戈壁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猶如瘟疫一樣蔓延。可是讀她的小說,看到戍邊軍人處理這種物質慾望的笨拙和無力,看到邊民在物質慾望趕下的迷惘和反抗。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延續著上千年的生活模式,當時代需要他們改變時,他們一些人卻無所適從,一些人有則是變得太快,如賽力克。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讀書與旅行」去新疆之前,一定不能要讀讀這本書!

有時候總以為這是一本長篇小說而不是短篇集,因為這些故事似乎內在有一根線串著他們,有戀愛,有婚姻,有死亡,有孤獨,有女人的無情和同情,有男人的多情和悲情……總之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想一定帶著它去邊疆旅行,因為我似乎認識了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所有人。


撰文:土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