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鄰居眼中的孝子,卻親手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前段時間一篇文章在網絡上瘋傳,瞬間引爆關於父母養老的話題。主人公名校畢業、事業有成,一直是眾人眼中的孝子。但是當父親中風病症越來越嚴重,已經沒法獨立行走,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孝子卻不能時刻陪在他身邊,只好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結果引起了鄰居間的非議和指責,孝子的形象受到質疑。而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件事情的中心——這個家庭內部反而一派和諧,子女充分考慮父親的身體狀況和感受,做出對老人健康負責的行為,父親也支持子女的決定,主動與孩子溝通,選擇到養老院接受更全面的照護,仍然誇孩子是孝子。

透過事件,我們應該反思的是,作為父母養老的一種正常的選擇——養老院真的有那麼不堪嗎?我看未必。現實生活中,父母在養老院有自己的生活圈,有專業人士照護、子女生活更加輕鬆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甚至連知名演員吳秀波都被爆出幾年前便把父母送進了養老院,原因是工作太忙,家中的老人也是支持他的決定。由此可見,養老院並非“荒蕪之地”、“無奈的選擇”,而是我們的傳統觀念與時代的衝突。

他是鄰居眼中的孝子,卻親手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父母養老,刺痛了我們什麼?

近些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難、養老貴問題的凸顯,有關父母養老的新聞一經報道,就會成為網友爭論的焦點。相比於高房價、高收入等話題,父母養老更契合每個家庭的實際生活。“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所以類似的報道總能輕而易舉的引起讀者共鳴。

此文章瘋傳的背後,刺痛的正是父母養老之難的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子女。到今天,作為家庭主力的他們所面臨的直接問題便是4個老人和1個孩子如何贍養?資源、時間如何分配?如何更專業、面面俱到的照護老人?

一方面,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給年輕人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其次高房價、高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讓年輕人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生計問題,所以陪伴家人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另一方面,隨著父母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下降,患病住院,失智失能的幾率大大提高,他們離不開年輕人的照護,這便是養老矛盾所在。

由此看來,既能讓父母得到專業的照護,同時釋放子女壓力的養老院無疑是緩解甚至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他是鄰居眼中的孝子,卻親手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養老院做錯了什麼?

在涉及父母養老的問題上,養老院始終是一個貶義詞的存在。例如文章中體現的,送父母進養老院,解決了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卻仍被不明情況的鄰里當做是“不孝的行為”,這恰恰反應了因傳統觀念導致的普羅大眾與養老院之間產生誤解和隔閡。

需要有專業人員機構時刻看護照顧的父母不去養老院無非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傳統觀念導致,父母去養老院往往跟家庭不和聯繫在一起,子女因此常遭受“不孝”的指責;其二便是養老院的自身定位、專業性欠缺,讓人們對養老院的專業存疑。

化被動為主動,才是孝子的表現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認同並遵從的傳統觀念便是闔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但事實上,還有很多觀念曾被稱之為孝順,諸如“父母在不遠游”,只不過這些已被我們拋諸腦後。現實社會中,父母反而希望子女在外闖出一片天,所以“北漂“、“蓉漂”的年輕人不計其數,遠離家鄉在外落腳大有人在。只是已沒有人把他們歸為“不孝”的行列。

由此可見,送需要有專業人員機構時刻看護照顧的父母去養老院就被稱之為“不孝”恰恰是傳統觀念與時代進步的衝突。當父母走不動了,無法脫離看護,而你卻陷入朝九晚六的上下班甚至加班之中,這樣如何給父母帶來更好的照護?這其實才是沒有盡到孝順的責任。雖然請保姆能解決一定問題,但缺乏專業老年護理知識和能力的保姆,更有可能在無意中對老人造成二次傷害。

所以,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對老人負責,對老人的身體,心理的負責。如果不能做到時時刻刻、專業看護,養老院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讓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圈,享受專業的照護、24小時服務。

他是鄰居眼中的孝子,卻親手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政策支持,企業投入,專業機構更多

另外,我們應該承認在養老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部分投機取巧,趁行業紅利期而出現的養老機構。但是隨著近些年,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養老行業自身的規範,如今只有更具有養老專業經驗和專業服務體系的養老機構,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並且逐漸壯大。國外的美國睿智集團、國內的燕達國際健康城、親睦家等企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助推著我國養老產業向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他是鄰居眼中的孝子,卻親手把父親送進了養老院

所以,送需要有專業人員機構時刻看護照顧的父母去養老院才應該是孝子所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把父母主動送到養老院,或父母主動選擇入住老年健康公寓將是更多家庭的選擇,專業養老必然會成為剛需,這才是“孝子”對長輩父母真正負責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