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騎兵最後結局

民國元年九月,北京政府下令將奉天巡防營中路、前路改編為陸軍二十七師,以前路統領張作霖為師長;左路改編為陸軍二十八師,以該路統領馮德麟為師長;後路一部改編為騎兵第二旅,該路統領吳俊升兼旅長。二十七、二十八師初各有騎兵兩團,旋改一團。民國六年,馮德麟因支持張勳復辟而遭革職,二十八師也入張作霖囊中。同時騎兵第二旅與後路巡防合編為陸軍第二十九師,轄步騎各一旅。後來張作霖先後得到黑、吉兩省,將黑龍江省防軍騎兵編為兩個旅。奉天則新成立暫編騎兵第一、二團,在直皖戰爭勝利後合編為騎兵第一旅。此外還得到了察哈爾地盤,兼有察哈爾騎兵一旅。這樣,到第一次直奉戰爭前,奉軍共有五個騎兵旅:

陸軍二十九師騎兵第五十八旅 旅長石得山 駐綏芬河

暫編奉天陸軍騎兵第一旅 旅長張榮 駐洮南

暫編黑龍江陸軍騎兵第一旅 旅長袁慶恩(後易馬瑞祿) 駐安達

暫編黑龍江陸軍騎兵第二旅 旅長張奎武 駐泰來

暫編察哈爾陸軍騎兵第一旅 旅長陳錫武 駐多倫

十一年直奉戰爭中奉軍三個騎兵旅參戰。戰爭失敗後,張雨帥整軍經武,取消奉天、吉林、黑龍江等各師旅名號,在團以上單位統一改編,號為“東三省陸軍”,其中騎兵統編為五旅:

東三省陸軍騎兵第一旅 旅長穆春 駐通遼 二團 原奉天騎一旅

東三省陸軍騎兵第二旅 旅長彭金山 駐泰來 二團 原黑省騎二旅

東三省陸軍騎兵第三旅 旅長蘇錫麟 駐新立屯 二團 原巡閱使署衛隊騎兵團擴編

東三省陸軍騎兵第四旅 旅長李冠英 駐安達 二團 原黑省騎一旅

東三省陸軍騎兵第五旅 旅長石得山(後為梁忠甲) 駐海倫 三團 原二十九師騎五十八旅

此外還有第一、二兩個騎兵游擊隊,均系舊軍改變,統領分別為張海鵬和程海峰。另有騎兵團若干,轄與諸師、旅。十三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騎兵第一、三、五旅和騎兵游擊隊合編為鎮威軍第六軍,軍長許蘭洲、副軍長吳光新,加入作戰。

東北軍騎兵最後結局

十三年直奉戰爭勝利後,奉軍進入了大擴展期。不久,一律改稱“東北陸軍”,原有諸旅多擴編成立為師,又建立若干新旅。騎兵有十多個旅,一部分組建為師(騎兵師),一部分為獨立的騎兵旅。東北陸軍騎兵師的編制有騎兵兩旅和騎炮兵一連;騎兵旅編制有騎兵兩團和騎炮兵一連。騎兵團轄四個騎兵連和機槍連、迫擊炮連、通信班。其中組建的四個騎兵師是:

東北陸軍第十三師 師長張九卿 駐開平

騎兵第三旅 旅長蕭國慶 駐開平 騎兵第六旅 旅長武漢卿 駐新民西豐

東北陸軍第十四師 師長穆春 駐通遼

騎兵第一旅 旅長徐永和 駐通遼 騎兵第七旅 旅長王永清 駐義縣清河門

東北陸軍第十六師 師長於深徵 駐農安

騎兵第十旅 旅長趙芷香 駐長嶺 騎兵第十四旅 旅長楊遇春 駐扶余

東北陸軍第十七師 師長萬福麟

騎兵第四旅 旅長張殿九 騎兵第五旅 旅長馬占山

此外還有不屬於師的騎兵旅,如東北陸軍騎兵第二(彭金山,駐泰來)、八(於芷山,駐梨樹)旅等,以及騎兵第一遊擊隊張海鵬部和第二游擊隊劉國勳部,以後又增加了騎兵第十一、二十一等旅。奉軍還改編了熱河原有的兩個騎兵旅,即駐開魯的騎兵第一旅(旅長張聯同)和駐林西的騎兵第二旅(旅長常萬里),受進駐熱河的東北陸軍第三師(師長闞朝璽)節制,以後該兩旅分別改稱東北陸軍第十七、十九旅。十四年底郭松齡反奉,奉軍新銳之炮兵多從之,雨帥多賴騎兵之力方將其枚平。當十五年奉軍再次入關,先後以鎮威軍、安國軍組編若干個軍。除原有四師外,在民國十六年再增加兩個師:一是由原李振聲騎二十一旅等部擴編的二十二師;另一是收降的晉軍鄭澤生騎兵師(原西北軍騎兵,南口戰後降晉),後編為第三十一軍,軍長鄭澤生,轄李福和、白鳳翔兩個騎兵旅。十七年春,曾臨時編制了兩個騎兵軍:騎兵第一軍轄騎兵第二十二師和騎兵第六旅,騎兵第二軍轄騎兵第十七師和騎兵第五旅,均屬於安國軍第三、四聯合方面軍團序列內;其餘各騎兵師、旅多屬防守後方的第五、六方面軍團。

東北軍騎兵最後結局

中篇:長城內外--易幟後的東北軍騎兵

民國十七年底東北易幟,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經過整理,取消各方面軍團、軍、師番號,部隊改編成國防軍和省防軍,整編成旅、團。其中騎兵六個師整編成六個國防旅,省防軍則以騎兵團為單位(黑龍江省防軍除外),分屬各鎮守使。國防軍騎兵旅每旅直轄兩至三團,團轄四騎兵連及機關槍連、追擊炮連和通信排。每連轄四排,官兵共182人。旅的直屬部隊是衛隊連、騎炮連和通信連。省防軍的騎兵團轄四連及機關槍連和追擊炮連。改編後的各騎兵旅是: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一旅 旅長郭希鵬 駐新民 轄第二、五、七團;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二旅 旅長程志遠 駐泰來 轄第一、四、八團;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三旅 旅長張樹森 駐新立屯 轄第一、四、九團;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四旅 旅長常堯臣 駐長嶺 轄第十一、十四、十六團;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五旅 旅長李福和 駐開魯 轄第十三、十七團;

東北邊防軍騎兵第六旅 旅長白鳳翔 駐通遼 轄第十五、十八團。

其中,前四旅由原奉軍各師旅編並而成,後兩旅由三十一軍縮編成(最初三十一軍縮為暫編騎兵第一師,師長鄭澤生,轄第一、二旅,後裁師改為第五、六旅)。還有一個在黑龍江的東北騎兵第十團(團長塗全勝)。遼寧省防軍有騎兵四個團,分屬於東邊鎮守使於芷山和洮遼鎮守使張海鵬;黑龍江省防軍中有一個騎兵旅和三個騎兵團;熱河則有暫編騎兵第十七、十九旅(旅長分別為崔興五、石文華)。

東北軍騎兵最後結局

十八年中東路之戰,暫編騎兵第一師編入王樹常的防俄軍第一軍,騎兵第三旅被編入胡毓坤的防俄軍第二軍。十九年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其中騎兵第六旅隨於學忠第一軍,騎兵第一、五旅隨第二軍,分別進關。二十年四月,東北邊防軍番號取消,全部納入國民革命軍番號序列。六個國防旅分別改稱為:

陸軍獨立騎兵第三旅 原騎三旅 旅長張樹森 駐哈爾套街 轄第三九、四Ο、四一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四旅 原騎一旅 旅長郭希鵬 駐通遼 轄第四二、四三、四四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五旅 原騎五旅 旅長李福和 駐撫寧 轄第四五、四六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六旅 原騎六旅 旅長白鳳翔 駐榆關 轄第四七、四八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七旅 原騎四旅 旅長常堯臣 駐吉林 轄第四九、五Ο、五一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八旅 原騎二旅 旅長程志遠 駐滿洲里 轄第五二、五三、五四團。

此外,還有駐黑龍江克山的吳松林第五五團(原騎十團)、改編馮閻軍的張誠德騎兵第一師(兩團)。熱河的暫編騎兵第十七、十九旅分別改為以下兩旅:

陸軍獨立騎兵第九旅 旅長崔興五 駐開魯 轄第五六、五七、五八團; 陸軍獨立騎兵第十旅 旅長石文華 駐赤峰 轄第五九、六Ο、六一團。湯玉麟在熱河還增編了一個熱河省保安騎兵第一旅,旅長趙國增,駐豐寧。

九一八東北淪陷,時騎兵三、四、五、六旅或已在關內,或事變後退入關內。在吉林的常堯臣第七旅降日,成為偽滿吉林警備司令部下屬之騎兵第二旅;在黑龍江的程志遠第八旅在江橋抗戰後隨馬占山附逆,成為偽滿黑龍江警備司令部下屬之騎兵第二旅;在黑龍江的騎兵五十五團也降日,成為日後偽滿軍一個騎兵旅的基幹。東北各省的省防軍所屬騎兵各旅、團多也成為偽滿軍。在關內的東北軍騎兵除上述四旅外,又將騎兵第一師改為陸軍獨立騎兵第一旅,旅長張誠德;從遼寧撤回的警務處三個騎兵公安總隊改編為陸軍獨立騎兵第二旅,旅長黃顯聲。以上兩旅各為兩團。廿二年初,熱河失陷,騎兵第九、十旅和熱河保安騎兵第一旅均告潰散。長城抗戰後,東北軍再次進行了整編,六個騎兵旅改為六個騎兵師又一個騎兵團:

騎兵第一師:師長張誠德,轄兩團,原騎一旅;

騎兵第二師:師長黃顯聲,轄兩團,原騎二旅;

騎兵第三師;師長王奇峰,轄三團,原騎三旅;

騎兵第四師:師長郭希鵬,轄三團,原騎四旅;

騎兵第五師:師長李福和,轄兩團,原騎五旅;

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翔,轄兩團,原騎六旅。

此外,還有一個一Ο五師騎兵團。 廿三年,東北軍大部調河南剿匪,一部留北方。到十四年夏,東北軍騎兵部隊分佈是:騎一師察哈爾張北,騎二師河北易縣,騎三師河南潢川,騎四師河北大名,騎五師河南信陽,騎六師河南羅山。此外,原馬占山屬下舊部鄧文之義勇軍迴歸後編為騎十師,師長檀自新,轄騎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旅,駐河南汝南、上蔡。

下篇:大河南北--東北騎兵軍的興衰

民國廿四年七月,騎兵第一至六師、十師、一Ο五師騎兵團和中央騎兵的第一、十一、十三旅在河南整編成五個新制騎兵師,每師除轄三個騎兵團外,直屬有特務連、騎炮連、輕高射炮隊、裝甲汽車隊、工兵連、通信連。除騎炮連及輕高射炮隊緩編外,裝甲汽車隊暫編三分之一。騎兵團則直屬騎兵四個連、機關槍連隨伴炮隊通信排。以上五個師組建成騎兵軍,該軍的組成情況是:

騎兵軍軍長何柱國 副軍長黃顯聲 參謀長安俊才 參謀處長孟紹周

副官處長何鑑吾 軍需處長龔韞光 軍法處長董天華

騎兵第三師師長郭希鵬 副師長張誠德 參謀長張志恆

騎兵第七團 原騎三師(欠一團)改編 團長陳大章

騎兵第八團 原騎二師(欠一團)與一Ο五師騎兵團改編 團長徐長熙

騎兵第九團 原騎一師改編 團長張甲清

騎兵第四師師長王奇峰 副師長徐梁 參謀長劉鍾林

騎兵第十團 原騎三師一團改編 團長王照堃

騎兵第十一團 原騎四師一團改編 團長徐明山

騎兵第十二團 原騎四師一團改編 團長何瑞林

騎兵第六師師長白鳳翔 副師長李福和 參謀長李昶熙

騎兵第十六團 原騎二師一團改編 團長董源彰

騎兵第十七團 原騎五師改編 團長李崇忠

騎兵第十八團 原騎六師改編 團長劉桂五

騎兵第七師師長門炳嶽 副師長劉鳳岐 參謀長肖克威

騎兵第十九團 原騎十一旅改編 團長胡競先

騎兵第二十團 原騎一旅改編 團長張植豫 騎兵第二十一團

原騎十三旅改編 團長張春芳

騎兵第十師師長檀自新 副師長汲紹嵐 參謀長李世績

騎兵第二十八團 原騎二十一旅改編 團長王宇疆

騎兵第二十九團 原騎二十二旅改編 團長張景魁

騎兵第三十團 原騎二十三旅改編 團長張慶第

騎兵軍成立後,調赴西北剿匪,軍部設於甘肅慶陽縣西峰鎮。騎兵第三師駐合水、長武、平涼一帶;騎兵第四師第十團駐西峰鎮附近;騎兵第六師駐慶陽一帶;騎兵第七師駐固原一帶,騎兵第十師駐寧夏同心縣一帶;騎兵第四師師部及十一、十二團仍留駐河北大名歸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指揮。十月的吳起鎮諸役中,騎七師二十一團和騎六師十七、十八團等先後遭紅軍重創。廿五年三月,騎兵軍軍部遷往固原。是年十一月,綏遠抗戰爆發,門炳嶽騎七師奉命援綏,從此脫離騎兵軍建制,調歸傅作義部,抗戰後編為騎六軍。西安事變後,檀自新宣佈騎十師擁護中央,也脫離了騎兵軍,抗戰後編為騎四軍,不久騎四軍撤消,檀自新改任新五師師長,廿七年六月因擅自撤退在武漢行營被槍斃,遺部散兵亦被湯恩伯收編。

廿六年六月騎兵軍在咸陽改稱騎兵第二軍,軍長何柱國,轄騎三、四、六師,但騎四師師部及第十一團、十二團仍駐於河北,因此騎兵軍只轄騎三師、騎六師及騎兵第十團。改編後人員也相應有所變動:原騎三師師長郭希鵬調任騎兵軍副軍長,所遺師長缺由騎四師副師長徐梁充任;原騎六師師長白鳳翔、副師長李福和調出,由第十八團團長劉桂五升任師長,第十團團長王王照堃升任副師長;所遺十團團長缺,由何思培繼任;騎四師副師長缺,由原東北獨立騎兵十七旅團長張東凱繼任。到民國廿七年,因缺少馬匹,張東凱請準軍委會將騎四師改為步兵第二十四師,至此騎四師番號撤銷,僅存的騎兵第十團仍留在晉綏地區對日作戰。

抗戰爆發後,騎二軍從陝西經同蒲路北上,增援大同,歸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大同失守後,騎兵第二軍所轄的騎兵第三師徐梁部及騎兵第十團退到晉西北平魯一帶抗日。九月下旬井坪鎮一投被日軍擊潰,損失很大,十月下旬退駐保德縣的馬家灘,隨後在偏關又與日軍作戰,又受損失。

是年十月,日軍進攻忻口,騎兵第六師劉桂五部調歸馬占山東北挺進軍指揮,在旗下營一帶抵抗敵偽軍前進,以後撤往歸綏一帶。次年四月,騎六師在夜襲武川時與備有裝甲車的日軍激戰,歷時兩晝夜,遭增援的日軍圍攻,劉桂五率部突圍,在固陽附近陣亡,由王照堃升任騎六師師長。

廿七年九月,騎三師師長徐梁擬撤換第九團團長張甲清(張誠德之子),因事機不密被張甲清獲悉,旋即率全團叛變。何柱國便將騎兵第十團撥歸騎三師建制,改為騎兵第九團。到廿八年秋,又將騎三師及騎六師無馬的士兵各編為一個步兵團,合為一個步兵旅,由孟紹周任旅長,其一團長是曹鵬、二團長是邵成章。

廿八年冬,騎兵第二軍奉令換防到豫皖邊的沈邱、項城一帶,歸第一戰區前方指揮官孫桐萱指揮。廿九年,何柱國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由徐梁接任騎二軍軍長。以後又合併騎三師和騎六師,保留騎三師番號,由王照堃任師長。騎二軍原轄的步兵旅撥歸九十二軍,改為暫編第五十六師;同時將九十二軍的暫編第十四師廖運澤部撥歸騎兵第二軍建制。這時的騎三師序列為:

師長王照堃 副師長張守經 參謀長劉餘三

騎兵第七團 團長李 蘊

騎兵第八團 團長劉士玲

騎兵第九團 團長崔國潤

卅三年,徐梁升為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騎兵第二軍軍長由非東北軍系的暫十四師師長廖遠澤升任,騎三師師長王照堃升為騎二軍副軍長,所遺騎三師師長由徐長熙升任。抗戰勝利後,李延年接收山東,因手中無兵,就近到第十五集團軍的騎兵第二軍及第十二軍開赴濟南。卅五年,王耀武任第二綏靖區主任,將騎兵第二軍改為第九十六軍,仍以廖遠澤為軍長,所屬的騎三師改為暫編第十五師,這樣,騎兵第二軍的番號不復存在,東北軍騎兵軍也就名實全亡了。

改編後的九十六軍於卅五年五月改以陳金城為軍長,下轄暫編十二師(膠東地方武裝改編),師長趙保原;暫編十四師,師長汪安瀾;暫編十五師(原騎三師),師長徐長熙。次年初,九十六軍改為整編第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三個師分別改為旅:二一一旅,旅長龍忠嶠;二一二旅,旅長汪安瀾二一三旅,旅長鬍景璦。全師共一萬八千六百餘人。卅六年參加膠東戰役,其中在膠河戰役中,二一一旅被全殲,二一二旅被擊潰,後重新組建。卅七年四月在濰縣戰役中,整四十五師師部與二一二旅被全殲,師長陳金城、參謀長李遊尚被俘。二一一、二一三旅先前已調到濟南,此時改建為整編第二師,師長聶松溪,六月晏子風接任,下轄馬培基整編二一一旅和胡景璦整編二一三旅。同年九月在濟南戰役中被殲。十一月以新兵與突圍人員重建後,改番號為二十三軍,軍長熊新民,旋由李志鵬接任,轄魏蓬林二一一師、周煦龍二一三師和龔建勳三一五師(次年八月撤編)。卅八年八月以一師調駐臺灣,十二月該軍餘部在廣西被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