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全球市值第一名的蘋果公司,最新市值摺合人民幣達到6萬億(截至6月12日),超過了目前整個A股創業板728家公司(5.1萬億)市值的總和。

看到這裡有人不禁要問,難道A股全部創業板的前景以及創新能力加起來都沒一家蘋果大?

你別說,現在來看還真沒有!

最近美股科技股表現強勁,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Facebook等公司紛紛創出歷史新高,反觀我們的A股,大多數科技公司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另一方面,市場對於科技股的投資還是和十年前一樣概念炒作,從 “互聯網+”“AR”“VR”到“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區塊鏈”。這些概念經常和“未來”、“風口”之類的字眼聯繫在一起,讓人浮想聯翩,但絕大部分最終難逃一地雞毛的宿命。

一些投資者調侃:這些年錢沒賺到,卻學會了大開腦洞。每逢新概念必炒已成了A股科技股的心法口訣。

這兩天比較熱門的CDR基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傳單都已經發到菜場大叔阿姨的手中了。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今天益研究就根大家來分析一下,我們的科技股究竟弱在哪裡。。。

我們簡單統計了一下申萬一級計算機行業(扣除最近三年上市的個股)自15年高點至18年6月7日的漲幅前十。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15年大牛市結束之後,這些概念炒作的個股,

平均跌幅高達62%,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公司實現了上漲。比如說安防龍頭企業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而其中絕大多數個股過去三年幾乎都是下跌的。

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為什麼在過去幾年A股那些漲幅驚人的股票中大多數是消費股、醫藥股,而代表未來的科技股卻表現的很差。

為什麼絕大多數A股科技公司還不是好的投資標的?

A股大部分IT上市公司是項目型公司,特點是渠道驅動,按項目進行收費,非常依賴渠道和資源。甚至有些公司,哪裡有項目做就去哪裡,你問他公司有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很多時候他自己也回答不上。

這種項目型IT公司一般毛利率不超過30%,主要生產力驅動因素是人,而並非技術。由於人力成本的控制複雜,人員的招聘,特別是高端人才的招聘並不容易,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人員薪酬會因為相關行業的影響而產生較大的波動。

人員招聘過後再進行培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這樣一來,在市場需求快速增加的時候難以提供相應的人員供給,所以公司的發展經常會被市場需求和人工成本所影響。

比如IT服務及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博彥科技,主要承擔一些國內外的項目,由於受市場需求影響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公司業績受到了影響。

國外科技公司靠技術驅動,技術高速迭代,產品化能力強,License收費,高毛利率,具有規模效應,競爭力較強,壁壘較高。

雖然A股的科技公司中也有少數幾家產品型公司,但是這類公司做的軟件產品大多是專業型軟件,比如說廣聯達,做建築信息化軟件的公司,僅僅只能在建築行業使用。

而反觀國外的公司大多是通用型軟件,比如說ADOBE就開發出了全球通用的PHOTO SHOP、AI等軟件,可以說各行各業都在用,市場空間非常廣泛。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不得不再提一下科大訊飛。公司在過去兩年股價表現優異,有較強的語音技術,但並未形成強大的技術壁壘。

當BAT等巨頭開始發力人工智能,憑藉自己的充裕資金投入研發之後,科大訊飛技術領先優勢極有可能被迅速縮小甚至消失。但BAT的流量、應用場景、資金實力等優勢,是科大訊飛遠遠不能比擬的。

A股有一些熱衷科技股的粉絲們時常會拿亞馬遜的市盈率來說事,亞馬遜真的是A股科技股高估值的擋箭牌嗎?

我們來看一下亞馬遜。1997-2017年,亞馬遜營收一路高歌,從1.5億上漲到1778.7億美元,複合增速達到103%。亞馬遜在過去5年,雖然盈利不高,但它的經營活動淨現金卻很高,過去兩年分別為164億美元和119億美元。遠遠高於它的同期淨利潤23.71億美元和5.96億美元的水平。淨現金分別是其淨利潤的7倍和20倍。這些指標說明公司的現金回款能力非常優秀,盈利能力的質量良好。

亞馬遜公司因其會計政策穩健,而且不斷致力於嘗試新的技術,所以,其報表盈利水平一直不高,市盈率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如果用市現率(市值/淨現金)來衡量,它當前的市值卻並不離奇,僅僅27倍。當然,如果用市銷率(股價/銷售)來衡量,則更低,僅為3倍多一點,而A股科技股難以望其項背。

我們來看一下中美2C一線企業對比: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實際上在2C企業巨頭市值和營收對比中,中美科技股差距並不是很大,但是BAT、京東和網易均沒有在A股上市。

而這些優質科技股為什麼沒有在A股上市?A股長期以來一直對大型國有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傳統實體企業比較青睞,很多的規則制度對互聯網創業公司來說並不友好。《證券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只有境內註冊公司才能上市,但目前並沒有註冊在境外的公司在A股上市。

此外《證券法》對公司上市設定了明確的盈利門檻,如A股主板上市需要連續三年淨利潤超過3000萬等,即便是創業板上市,也要求企業有連續兩年1000萬元以上的盈利。

而一些互聯網公司初期時盈利能力並不強,甚至會大幅虧損。比如互聯網電商龍頭公司京東,根據其財報顯示,自2009年一直都處在虧損當中。包括後來的美圖、愛奇藝都沒有在A股上市。

蘋果市值超越整個A股創業板,我們的科技股弱在哪?

那麼一些優質個股通過CDR的方式迴歸A股,能帶動這個版塊的估值嗎?恐怕未必,其實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個股業績增速不及BAT,市盈率卻遠遠高於BAT。

即便經過這幾年的大幅下跌,估值仍處於高位,未來這些個股的走勢仍不容樂觀。我們可以發現2009年年初納斯達克指數的市盈率為28倍,而經歷這輪長牛,截至2018年6月7日收盤,該指數的市盈率為24倍。

國外科技股的長牛是有業績支撐的,而A股經歷這輪下跌,創業板市盈率仍達47倍。

另一個思考的問題:這些優質個股在海外玩夠了,通過CDR迴歸A股之後,A股投資者是從中分享紅利,還是當老實人接盤?

畢竟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公司隕落不在少數,比如2011年在美股上市的人人網,被譽為中國的“FACEBOOK”, 從市值最高峰時的94億美元到如今的6億美元,從獨角獸變為了屌絲。

還有被譽為中國“亞馬遜”的當當網,從上市首日大漲86%,以103倍的高市盈率和3.13億美元的IPO融資額,創出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市盈率和亞太區2010年高科技公司融資額兩項歷史新高。

但到2016年噹噹網完成私有化退市時,市值僅為5.3億美元,不及上市之初時的四分之一。還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在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比如獵豹、搜狗股價常年在發行價以下。

通過CDR迴歸A的互聯網公司,由於具備稀缺性以及企業估值相對較低,必然會受到投資者追捧,但是我們仍希望提醒大家要注意估值。

十一年前中石油的教訓歷歷在目,“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我站在中石油48元之巔,眼含熱淚向山下俯瞰”、“中石油股價還不夠買一升油”類似的段子你還記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