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班級“失竊”:用“不貼標籤”的方法喚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那天我正在值班,忽然響起輕輕的敲門聲,我喊了一聲“請進”之後,心理諮詢室的門被推開了,是我新帶的畢業班學生小丹。

請她坐下後,我保持著一貫的溫和態度,問她:“小丹,怎麼了?”她的眉頭馬上打了個結:“馮老師,我想了很久,決定和您說個事。”我以為她和其他走進這裡的學生一樣,遇到了成長過程中的困擾,便說:“好啊,請說!”結果她告訴我:“我上週在宿舍被人偷了100塊錢,這是我三年中第二次被偷錢了,我們宿舍已經發生過這種事情了!”

此時此刻我才知道,班級宿舍竟然發生了偷竊案。

我仔細問了小丹事情的經過,又去宿舍做了現場勘察,並調看了寢室過道的相關視頻,基本判斷出這是宿舍內部人員乾的。在這麼一個已鎖定的範圍內,如果對同宿舍的幾個孩子“嚴加拷問”,加上“搜查核對”,相信很快就可以讓事情水落石出。

但著手之前,我忽然問自己:“審”出來又怎麼樣?讓她背個學校處分,帶著“小偷”的“標籤”踏上社會?還是讓她醒悟,糾正錯誤,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長?我決定選擇後者,我要通過呼喚她的良知,在保護孩子自尊心的同時,幫助她彌補過失。

引導過程

1

明確“處理目標”和“所要的結果”

偶發事件由於具有偶然性,因此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事件發生及其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都存在著不同的“盲點”,處理時可能會出現走極端的情況,所以老師在處理這類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以獲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針對這次宿舍失竊事件,我給自己定的努力方向是尋回當事者身上的自尊心和良知,而非享受揪出對方那一刻的“成就滿足”。因此我決定第二天召開班會,在向學生們訴說想法時,講清“拿”錢的危害,並在班級學生的積極配合下,呼喚該學生的良知,幫助她明確自己的錯誤。與此同時,給她一個可以“回頭”的餘地,給她的“良知生成”鋪路,以幫助她獲得心靈上的健康成長。

第二天,我走進班級時,全班都已經知道有人偷錢的事了。由於我是學校的心理輔導員,又是她們的新班主任,我看到了一種特殊的期待。我意識到,這時候我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眼神,都會引起學生們敏感的猜疑,讓他們對這件事產生“看法”。

我略一沉吟,平靜地說:“大家可能都已經知道,小丹同學的錢被人‘拿’了,聽她說應該是在宿舍被‘拿’的。大家都知道小丹同學家庭條件還可以,所以我想100塊錢對她來說不算是很大的損失。”說到這裡,我故意停頓了一下,然後沉重地嘆了口氣,說:“可有兩個人損失就太大了,一位是‘拿’小丹錢的同學,還有一位是我。”

說到這裡,學生們開始議論紛紛,但很快就在我等待的眼神中安靜下來。他們略顯詫異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對我用“拿”這個詞充滿了意外和好奇,他們很想聽聽我接下來的說法。

這裡我堅持用“拿”而沒有用“偷”,是因為我想極力避免標籤效應的負面影響。我們知道,人是一個成長的個體,不僅身體在成長,心理和認知也在不斷成長,富含營養的食物可以促進人的身體茁壯成長,良好的道德引導可以推動人的心理健康發展,而“標籤”效應在此過程中影響巨大。

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每個學生的心地都是純潔的,因為畢竟是孩子,他們總會不自覺地犯一些錯誤,我認為那大多是由於無知或一時衝動造成的。所以我不給學生貼上“小偷”的標籤,因為我們要有效引導他們,其過程不在於技巧,而在於對人心的真摯感染以及對良知的呼喚。

2

從情感入手,用真摯打動人心

本次事件雖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卻與之前類似事件的處理不當與引導不及時有一定關係。對待偷竊問題,我們容易把師生關係變成“警察與小偷”的對壘,如果能查出來,自然慶幸,如果查不出,學生偶然“成功”的嘗試反而會助長不良氣焰。老師通過“嚴打”,可能暫時控制住學生行為上的出格,卻難以修復學生情緒的困擾和認識上的錯誤,所以,要治本。

如何治?那就得從學生情感入手,用情去感化、呼喚他們內心的光明。

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我接著說道:“先說說我吧,我還算幸運,損失要比那位‘拿’錢的同學小些,但我把‘自信’給丟了。記得第一次走進班級,大家看著我,眼神是那樣清澈、安寧,讓我感覺到大家的接受和支持,我因此找到了工作的勇氣和動力,是你們給了我‘自信’。可現在,我面對一個喜歡‘拿’人錢的學生,想幫助她改正這種‘壞習慣’,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原來我的能力那麼差!真不知道以後如何送大家走出校園!”說到這裡,我難過地低下了頭。

我的開場白裡,沒有用任何尖銳諷刺的字眼,卻提到了這件事給我帶來的傷害,讓大家覺得事情可大又可小。

“老師,”我的話被班長打斷,“我們都很接受您、喜歡您,我們還是支持您的。”

我淡淡一笑,說:“謝謝你,事實最能證明一切。”

學生被我這番理由給弄懵了,他們沒想到我會因為這件事情而否定自己。我看到有的學生眼睛開始溼潤,有的學生睫毛眨得飛快,看來我已經打開了學生內心的防線。

於是我接著說道:“第二個受害者,我知道你正坐在下面看著我。”我一下子嚴肅起來,“我想對你說,你損失很大,現在是‘拿’錢,可拿多了就會成習慣,會讓你淪為一個竊賊,被人鄙視和討厭。你的隨手一‘拿’,不僅會很快腐蝕你自身的價值,而且還會吞噬你的財富,因為100塊錢你出賣了善良的靈魂,傷害了你的同學們,破壞了大家彼此之間的信任,讓大家都成了被懷疑對象。不僅如此,你還辜負了疼你的父母,讓他們嘔心瀝血養育出來的女兒竟……”我的聲音語調開始激動起來。

學生們互相看著彼此,似乎想用眼神把那個人揪出來。

3

將事件處理與班級建設結合起來

鑑於此次事件是在學生中出現的意料之外的事件,會造成許多危害,除了可能促成當事人進一步發生不良行為外,還可能導致班級組織混亂、風氣破壞,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和友好互動性也可能遭到破壞,影響班集體的形象和聲譽……所以,我在處理過程中十分重視將偶發事件與集體教育結合起來,將個別教育活動融合在集體情感的引導中,以期通過塑造積極的班級心理場,一方面給當事人一個面對自己過失的機會,另一方面讓全班學生把壓抑在內心中的對這件事的不安和不滿及時發洩出來,促成溝通,清掃心靈的垃圾。

班會進行到此時,學生們的情緒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

“老師,我們怎麼辦呀?”有學生問道。

“這件事我不會處理,但不是沒有解決辦法。”我想了一下說道。

班長站了起來:“老師,什麼辦法,需要我們配合嗎?”

“是的,我想請所有同學都站起來對那位‘拿’錢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們面面相覷。

“我先說吧,”班長開了個頭,“這位同學,我不知道你是誰,當然大家也許會認為是我,正如老師說的——這件事會讓我們彼此不信任。我想對你說,我希望你能把錢還回來,以後可以正直做人。我們還會喜歡你,因為我們是一個集體。”

團支書接著說:“我們班給學校的印象一直不太好,可我認為我們自己其實很棒,成績雖然比平行班低,可我認為我們比別的班團結;趣味比賽我們輸了,可我認為我們在比賽中有可貴的堅持;甚至衛生扣分比別人多了,我還覺得我們的行為比其他班級更人性化。唯獨現在,我也和大家一樣,變得很無助和自卑,因為我們都是班級的一部分。”

“對呀,我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整體,我們不會因為某一部分受傷而捨棄它,可我們無法看著傷口不斷惡化而毫無反應。”同學們紛紛訴說著自己的感受,他們的話語感人而真摯,充滿期望。

“一個小小的失誤會毀了我們的一切。”我在結束語中說道,“這位同學,我希望你能把這100塊錢用信封包上寄給小丹。我永遠不想知道拿錢的是誰,但是,我想親眼看到你用還錢的實際行動擦去心靈上的汙點。相信這也是所有同學的期待!”

我發現,在我的引導下,在“拿”字這個概念的標籤效應下,學生們在接受這件事的同時,又想努力和我一起預防它可能會對班風造成的破壞性影響。

結果與反思

接下來的兩天,大家都關心著小丹那100塊錢有沒有還回來,可一直到週末結束都沒有等到,大家有些失望了。而我則一聲不吭,雖然我也很擔心這次“呼喊良知”的行動會失敗,可我還是期待著,畢竟人在“轉折”時需要時間和勇氣。

新的一週到來了,我還沒踏進班級,小丹就跑進辦公室,開心地對我說:“老師,您看,在學校傳達室拿的。”是一封下署“內詳”的信。拆開一看,是100元錢,沒有隻言片語,但我卻看到了一顆被維護住了“自尊”的心。我的心情一片燦爛,班級學生們更是一片歡呼和掌聲。相信,這次事件帶給那位“拿”錢的同學的意義肯定很大很大,正如帶給我們所有人的一樣。

雖然這只是一次偶發事件,但這類“事件”在一些寄宿制學校並不少見。我們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這種事時,要麼由於缺乏解決能力和辦法而急怒攻心,只是對學生一頓“惡言數落”,導致學生出現認知偏差,認為“偷竊”也沒啥,偷了也不會被知道;要麼僥倖抓到了行竊者,給個處分,以為這樣就恐嚇住了“偷竊”者。其實不然,這樣處理的結果,往往是給當事人貼上了不道德、不要臉的“標籤”,而這種“標籤”很可能會讓其承受很大的輿論壓力和“不可回頭”的無力感,從而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我非常注意“標籤效應”帶給當事人和班級學生的影響。在這件事的整個處理過程中,我始終沒有訓斥和責罵,也沒有嚴查。期間,無論是我向學生訴說自己的失敗還是讓學生表達對該生的痛惜,都是為了讓當事人體會到自己行為的錯誤;體會到大家都在努力伸手拉她,不讓她走錯路;體會到周圍人對她的情感是無價的;體會到善良是多麼受大家歡迎。如此,她才終於改正了錯誤,整個班級體也因禍得福,變得比以前更加團結友愛。

END

欄目: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班主任雜誌

ID:banzhurenzazhishe

心理丨班级“失窃”:用“不贴标签”的方法唤醒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